您所在的位置:后天性无眼球 >> 病种百科>> >>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9-3-7 5:36:15   点击数:
 作者:李季园张炜王慧芳孙美珍

概述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慢性嗜睡(sleepiness)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约1/。从起病到明确诊断历时5-15年,由于医生对此病了解不多,将近半数患者未明确诊断。目前认为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伴猝倒)和2型(不伴猝倒),1型是由于下丘脑分泌下丘脑泌素(hypocretin)的神经元广泛丢失所致,2型原因不详。

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一般在10-20岁之间突然起病,表现为持续存在的白昼睡眠增多,少数患者起病较慢。发作性睡病的嗜睡往往非常严重,患者因此在学校、工作及静息状态(例如看电影)时难以保持清醒,导致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交通事故。与睡眠不足不同,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夜间睡眠非常充足的情况下白昼仍然十分困乏。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不同,发作性睡病患者在晨起时精神得到恢复,但1-2个小时后又感到困倦。

快速眼动睡眠(REMS)紊乱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重要特征。REMS是正常睡眠周期中的一部分,其发生有一定顺序(见下图)。REMS的特点有:生动的梦境,快速眼球运动及骨骼肌低张力(呼吸肌除外)。

发作性睡病患者REMS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常常突然由清醒进入REMS(见下图),因此有一些特殊的中间(REMS与清醒之间)状态。

最引人注目的REMS样状态是猝倒(cataplexy)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部分或全部骨骼肌麻痹,无意识丧失,这种发作常常由强烈的情绪刺激所诱发(见下图)。情绪刺激往往是正面的,例如大笑、偶遇老友,偶尔负面情绪刺激也可以诱发猝倒,例如挫败感、愤怒等。每次发作时骨骼肌麻痹有一定顺序,整个过程有很多秒(manyseconds),首先累及面、颈,继而躯干和肢体,呼吸肌不受影响。部分骨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言语含糊、头部松垂。全部型则患者摔倒在地,意识清醒,不能活动长达1-2min。

儿童的猝倒发作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见下图)。儿童猝倒发作后肌张力低下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可能会伴有摇摆步态(肌张力低下)、伸舌(肌张力低下)或口周不自主运动(如扮鬼脸,肌张力低下-运动过多综合征?),不自主运动同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随着病程延长,不自主运动逐渐消失。

患者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部分骨骼肌麻痹

三名不同患者持续的眼睑下垂和伸舌

持续的面部肌张力低下

持续的全身肌张力低下引起宽步基、被迫蹲位、步态不稳

扮鬼脸

舞蹈样动作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骨骼肌麻痹和生动梦境(REMS的特点)可以发生在睡眠将醒时刻或由醒入睡时分。睡眠麻痹类似于猝倒发作,但发作无需诱因,主要发生在睡眠将醒时,偶尔发生于由醒入睡时。幻觉在发作性睡病中较常见,幻觉十分生动且不愉快(例如有人闯进卧室或被动物攻击)。幻觉分为入睡前幻觉和觉醒前幻觉。与猝倒发作类似,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很少超过1-2min。20%的健康人也会发生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因此它们的诊断意义不如猝倒发作。

发作性睡病还有一些其他临床表现。发作性睡病患者白昼睡眠增多,但夜间睡眠碎片化,有时需要服用安眠药。这些患者体重往往增加,成人患者体重指数超出平均值15%,可能是由于低代谢率所致。此类患者其他睡眠障碍(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肌阵挛、梦游、RBD)的患病率也高于一般人群。抑郁在发作性睡病中也很常见。一些患者有自动症样表现,例如曾打电话订购物品但不能回忆,或从公司开车回家但并不自知。

诊断

根据病史诊断发作性睡病较为容易,但仍需要多导睡眠图及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MSLT)进行验证。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与发作性睡病的发生有关。超过98%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QB1*06:02,50%的2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QB1*06:02,而一般人群中只有12-30%携带此基因。但是遗传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同卵双胞胎中一人患有发作性睡病,另一人患病的可能是30%。一些环境因素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链球菌感染和H1N1型流感。有学者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过程所导致。

下丘脑泌素通过刺激皮层、脑干、前脑促醒神经元(wakefulness-promotingneurons)帮助维持觉醒状态(下图A),还通过兴奋脑干特定区域抑制REMS(下图B)。下丘脑泌素不足导致睡眠增多及猝倒发作。

图中绿色为兴奋性刺激,红色为抑制性刺激,圆圈代表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虚线代表活动减弱

治疗

行为治疗,例如良好的夜间睡眠和下午小睡能减少白昼嗜睡的程度。药物治疗见下表(翻不动了)。

三晋病例:发作性睡病

患者,女,18岁,学生。

主因“睡眠行为异常11年”于年4月20日入院。

现病史:

年出现睡醒后喊叫,单纯发声无内容,午休后明显,晨起偶见,不伴惊恐、肢体动作、夜游,持续数分钟最长10余分钟,无法回忆过程。觉醒前幻觉

年开始出现微笑时一过性身体无力、倾斜,每次数秒,无意识障碍,无摔倒,反复发作。猝倒发作

-年学校反映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犯困,成绩下降。白昼嗜睡

年曾有独自站在窗台,伸脚向下探出,不与家人交流,表情困惑,不知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自动症样行为?

1周后患者从窗台跌落,左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头部无明显外伤,未昏迷,医院手术治疗,术后2-3天出现精神症状,予以利培酮治疗。幻觉?

出院后家中休养,饮食开始异常增多,逐渐发胖。发作性睡病or利培酮副作用?

年出现双眼上翻,持续数秒,不伴其他肢体动作,未予重视。不自主运动?癫痫?

-年嗜睡情况进行性加重,伴有打鼾,年就医院睡眠中心,诊断“发作性睡病、OSAHS”,予以口服哌甲酯、无创呼吸机等治疗,效果不理想。

1年半前出现双眼上翻伴面部肌肉抽搐,口角不自主动作,有时伴傻笑表情,不发声,发作过程有点头或频繁点头,右手类似摸索动作,发作频率渐增,至来诊时1天数次。不自主运动?癫痫?儿童期容易出现不自主运动,随着病程延长逐渐消失

既往史:

否认头颅外伤史,否认高热惊厥,无特殊用药情况。否认药敏史

个人史:

足月顺产,独女,无产伤、缺氧、脐绕颈等。生长发育较同龄人无异。智力发育正常,10岁前学习成绩优异,体育课成绩好。性格内向,父母离异,母亲性格焦虑,经常对孩子发脾气。

婚育月经史:

未婚未育,16岁初潮,平素月经不规律,经量少,无痛经。

家族史:

外祖母之外祖母嗜睡。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交流不应答,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眼球各向活动灵活,无眼震及复视,双侧额纹及唇沟对称,伸舌居中,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四肢肌张力适中,肌力5级,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颈软,无抵抗。

辅助检查:

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医院,年):REMS次数大于2,睡眠潜伏期小于8min。

脑电图(医院,):睡眠结构紊乱,慢波睡眠期和REM睡眠期明显延长,转换突然,I期、II期睡眠脑波缩短,睡眠期可见棘慢复合波单发,右侧稍明显。

头颅MRI(医院,):未见异常。

诊断:

发作性睡病1型。

治疗及效果:

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患者“癫痫”次数明显减少,嗜睡无改善。

1.NEnglJMed.Dec31;(27):-62.

2.Brain.Dec;(Pt12):-89.

3.ClinChestMed.Jun;31(2):-81.

腱反射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