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标准的验光程序中有一项为眼位检查,而在我国,这项检查并没有引起广大视光学师的充分重视,事实上,眼位检查对验光配镜的影响很大,某种意义上讲,他决定着验光配镜的最终处方。
眼位检查是指对眼球位置进行的检查,眼球位置又分为正位视、隐斜视和显斜视。正位视是指无论融合反射是否存在,眼位始终保持正位。隐斜视是指眼球有潜在的偏转趋势,但在融合反射的作用下使眼位保持正常。也就是说融合反射存在,眼球正位,融合反射被打破时,眼位偏斜。显斜视是指无论融合反射存在与否,眼位呈现明显偏斜。
我们在进行眼位检查时要注意视远时(通常设定为6米)和视近时(40厘米或33厘米)的眼位,并要对隐斜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查分析。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四种,是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单视标检查法(两眼视网膜的物像是同一物体的景象)和双视标检查法(两只眼分别注视两个不同的视标)。
以下文章源自梅颖医生的视光工作室
怎样检查眼位不正和分析结果(一)什么叫斜视、隐斜视?怎么治疗?与验光配镜有什么关系?
斜视
斜视,是指两眼视线不正,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情况。
正常人的两眼视物应是正而平行的,当注视一个物体的时候,此物体的影像即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视黄斑中心凹上,再经过大脑的融像能力,才使两眼所见的影像合二为一。
发生斜视时双眼不能注视同一物体。
斜视的病人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响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机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因此,斜视不仅是美观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时治疗,常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视觉功能异常与弱视。
内斜视
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外斜视
外斜视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分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尔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尔会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斜视的治疗方法,因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多数斜视都不需要手术,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戴上适当的远视眼镜或双光异常,亦常需配戴眼睛来矫正,另外可借着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与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视轴矫正训练机来训练,或者配戴棱镜镜片等。如果并有弱视,则弱视的训练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
手术疗法:是以手术的方法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先天性内斜视与上下斜视大多需要手术治疗,非调节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视通常亦需要借着手术的方法来矫正。
隐斜视
隐斜视是指平时双眼同时看物体的时候,没有斜视存在,眼位正常;但当融像被打破时,双眼的视线不再能注视同一个物体的情况。
4
内隐斜
5
外隐斜
隐斜视的特征是双眼同时视物时,没有斜视。但大脑需要使用比较大的“融合力量“来使保持注视同一物体,所以容易出现眼睛酸胀不适等视觉疲劳的临床表现。严重的隐斜视也会逐渐变为斜视。
隐斜视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通过配镜方案和视觉训练可以治疗。
所以我们验光时要查眼位以发现是否有斜视或隐斜视。
天明视光有关隐斜视、斜视的处理原则如下:
隐斜视的配镜原则
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框镜近视尽量足矫,轻度的外隐斜可以自己用手指做集合训练,重的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做聚散球训练。训练效果好。
内隐斜、间歇性内斜视:框镜近视尽量欠矫,同时做聚散球训练。训练效果常常不明显。
垂直隐斜者不适宜训练,通常需要配戴三棱镜,屈光度高的可以通过镜片移心获得棱镜效果。
斜视的配镜原则
先天性内斜视需要手术治疗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全屈光处方戴镜,此类斜视不应手术矫正,注意治疗弱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全屈光处方戴镜,3-6个月后眼位不能完全矫正的非调节部分应手术矫正,调节部分继续戴镜矫正,同时治疗弱视
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可戴双光镜:全屈光矫正下加+1.5-+3D球镜
非调节性内斜视,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双眼视力平衡后,应及时手术矫正眼位隐斜视
外斜视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先说明下临床上用的斜视的一些分类:
按发生斜视的眼别分类:
总是右眼斜视,用左眼注视的,称为右眼固定性斜视;总是左眼斜视,用右眼注视的,称为左眼固定性斜视
有时是右眼斜视,用左眼注视,有时是左眼斜视,用右眼注视,就是说两眼都会发生偏斜的情况叫交替性斜视。
按斜视发生的时间:
总是有斜视情况出现的叫持续性斜视。有时斜视有时又正常的叫间歇性斜视
我们一般用角膜映光法和遮盖实验来做眼位不正的检查和判断。
角膜映光法:(Hirschbergtest)患者注视33cm处的点光源,根据反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位置初步判断斜视度。
判断结果:
电筒在两眼角膜上的反光点在均在角膜中央,说明没有显斜视。
一眼角膜上反光点在其瞳孔缘处,说明是有显斜视,在鼻侧瞳孔缘的是外斜,在颞侧瞳孔缘的是内斜,斜视角度大概10°。
一眼角膜上反光点在其角膜缘与瞳孔缘间,说明是有显斜视,在鼻侧瞳孔缘的是外斜,在颞侧瞳孔缘的是内斜,斜视角度大概25°~30°。
一眼角膜上反光点在其角膜缘外,说明是有显斜视,在鼻侧瞳孔缘的是外斜,在颞侧瞳孔缘的是内斜,斜视角度大概45°。
遮盖试验
遮盖法(covertest):遮盖是打破融合的方法之一,通过遮盖判断是否存在斜视以及斜视的性质。遮盖试验是通过遮盖一眼打破双眼融像机制进而检查眼位的方法。以下通过图片逐步说明。
一般先做裸眼后做戴镜的检查;戴镜检查可以发现屈光矫正后的眼位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调节因素对眼位的影响。如果戴镜时查眼位检查发现比裸眼时眼位不正的情况好转,说明调节因素对眼位的影响大,是调节性的斜视。
先做交替遮盖
交替遮盖(alternatecovertest):用遮眼板遮盖一眼,然后迅速移到另一眼,反复多次,观察是否有眼球移动,如有眼球移动,说明有眼位偏斜的趋势。检查时要求遮眼板从一眼移至另一眼时没有双眼同时注视的情况出现,对破坏双眼融合比较充分。
交替遮盖意思是两眼交替遮盖,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眼处于被遮盖状态,总是只使用一眼视物。
先做交替遮盖还可以诱发处潜在的眼位问题,比如间歇性的斜视通过几次交替遮盖就可以诱发出显斜视的表现来。
交替遮盖试验可以判断1、是否正位眼?2、斜视的方向?是内斜视、内隐斜还是外隐斜、外斜视?
交替遮盖方法:
下面以做近距的检查说明:指导患者注视近处33cm处笔式电筒。遮盖右眼,观察非遮盖眼——左眼的眼球运动方向;再从右眼直接遮盖到左眼,观察非遮盖眼——右眼的眼球运动方向。再最后还要再从左眼直接遮盖到右眼,观察非遮盖眼——右眼的眼球运动方向;
记录这个过程中观察到的眼球运动方向,就可以分析判断:如:
交替遮盖试验,非遮盖眼的眼球运动方向:不动
说明没有斜视或隐斜视问题,眼位正
同样的方法做远距的检查:指导患者注视远处(5M外目标,可以使用笔式电筒)。
方法一样,请大家自己练习。
再做遮盖-去遮盖试验。
遮盖去遮盖(coveruncovertest):用遮眼板遮盖任意一眼,遮盖时观察对侧眼是否有眼球移动,如果有眼球移动,说明对侧眼存在显斜视;如果对侧眼无眼球移动,说明对侧眼处在注视位。然后观察去除遮眼板后被遮眼的变化。如果被遮眼有返回注视位的运动,说明被遮眼为隐斜视,如果被遮眼停在某一偏斜位置上,提示被遮眼有显斜视。如果两眼分别遮盖时,对侧眼均无眼球移动,说明无显斜视。
方法和步骤:
下面以做近距的检查说明:指导患者注视近处33cm处笔式电筒。
遮盖右眼时观察左眼:不动。说明左眼处在注视位。
遮盖右眼时观察左眼:由外向内转。说明左眼存在显性外斜视
遮盖右眼时观察左眼:由内向外转。说明左眼存在显性内斜视
遮盖左眼时观察右眼:不动。说明右眼处在注视位,如果两眼分别遮盖时,对侧眼均无眼球移动,可以判断没有显斜视。
左眼去遮盖时左眼:返回注视位,说明左眼是隐斜视;如果左眼停在某一偏斜位置上,提示左眼有显斜视。
同样的方法做远距的检查:指导患者注视远处(5M外目标,可以使用笔式电筒)
要注意的是:交替遮盖回答了有无眼位偏斜倾向。遮盖去遮盖回答了眼位偏斜倾向属于显斜视还是隐斜视。交替遮盖比遮盖去遮盖破坏融合更充分,所查的结果含显斜视和隐斜视两种成分,而遮盖去遮盖法检查的结果仅含显斜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