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子墨
年初的清晨,赵婷一如往常下了夜班回到宿舍,打算洗漱一番就睡觉,这时收音机里传来了一条消息:一个山区里的孩子,为了凑8块4毛钱的学费到十几里外的砖厂去搬砖,摸黑回家的路上坠落山崖,家人赶到时,他早已没有了呼吸……她当时怔住了,已经捧起的洗脸水从手心里一串串滑落,溅湿了衣襟。那一夜,她失眠了,刚闭上眼,脑中始终挥之不去听到的那悲惨的一幕,泪水滂沱,打湿了被角。她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发生的事:她陪着母亲带着生病的妹妹到内地治疗,虽人生地不熟,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的人帮忙去挂号,有的人帮忙购买生活用品,有的人专门从家里给她们做了可口的饭菜……这些陌生人的善良让她们母女倍感温暖。很小,在她的心中就种下“帮助人是快乐的事,她也要帮助别人”的种子。要积极行动,她暗下决心。
年8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安排下,她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资助了第一名贫困山区失学的孩子—四川大凉山的彝族男孩孟家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资助到高中毕业。“那里没有路,孩子们没有鞋穿,每天都吃土豆和玉米。”这是赵婷对大凉山最深刻的印象——贫穷。大凉山里的孩子们严重缺乏食物和营养,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上学成为一种奢求,也是他们心中最深的渴望。孟家彬的奶奶第一次见到赵婷时,拿出了家里唯一的一块腊肉说:“今天她们过年,谢谢你让她孙子能上学。”这位山区里的淳朴老人用最朴实的方式向赵婷表达着最深切的感激。
宁夏盐池县的王玫芳同学,是赵婷资助时间最长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12年。为了筹足王玫芳高中时的书本费、学杂费、参考资料,赵婷不仅自己倾尽全力捐款,还发动了家人一起捐款,在赵婷的帮助下,王玫芳同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是一条爱心起航之路,从格尔木炼油厂到市中心邮局大约步行3公里,这一走就是整整25。每个月,她就带着刚刚发的工资和心中的爱,去给那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寄去30块钱和一封鼓励他好好学习的书信。每一个月,一笔笔爱心捐款,少至几十多至数千,源源不断地汇出,帮助贫困山区里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从那一天开始,她以这种方式先后资助了5名因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年她又资助了3名品学兼优、却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藏族孩子。同年,在她的资助下,因家庭贫苦,被迫辍学务农的四川内江资中县女童黄丽雅也终于走进了她梦想的初中课堂。
资助第一个失学孩子的时候,赵婷工作仅仅两年,才从学徒工转为正式工,月工资不过钱,每月30块钱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不多,但对于她却意味着需要节衣省食。后来,工资增加了,她捐款的数量也相应的增加,不仅结对子资助失学儿童,还向中国妇女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捐款,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仍然需要节衣省食。她有两张银行卡:一张是工资卡,里面存放着上个月的工资;一张是储蓄卡,里面只有元钱以备急需。她家中的电视机、沙发十多年一直没换,在电脑已经成为家庭必备品时,她却舍不得给自己配置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她觉得那过于奢侈。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她一次就捐出元钱,可当时她穿在身上的一件运动服却已经泛着毛球,是她二姐穿过了送给她的。
对于她捐资助学的做法,曾经引来了周围人一片猜疑的目光。最初,有人说她资助失学的孩子,是赶时髦,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后来当她坚持下来的时候,有的人说她这么做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动机不纯。再后来,有的人又说她有点傻,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去买化妆品,不去买名牌衣服包包之类,却送给那些不相识的人。对于猜忌,她始终置之不理。
其实,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做了她想做的事,帮助他人,她很快乐!她不愁吃喝,但是还有很多人的日子过得很苦,既然她还有点能力,就应该帮助他们。有人问她,你自己生活得也不宽裕,你这是图啥呀?她说,她图的是有病的孩子能早点好,困难的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她图的是通过她微薄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真切地感受到幸福。还有人问她,你这么做究竟值不值?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值了!如果尽她微薄之力能换来孩子幸福的笑脸,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温暖,我无怨无悔。
捐款,够了吗,别人说,够了够了,你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了,可是,她觉得还远远不够,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这个世界上能够行善的方式也很多。
“除了捐款,我应该还能做更多的事”,赵婷如是说。
年,赵婷开始无偿献血,每年定期献血1-2次,十几年下来共无偿献血cc。年8月,她回老家四川休假时,在街头看到“为14岁以下白血病儿童捐献骨髓”的活动宣传,立即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资料,成为1名骨髓捐献志愿者。
年4月的一天,赵婷突然接到骨髓捐献中心打来的“您的血液配型成功,一名7岁的白血病小男孩需要您的捐献,您愿意吗?”她当时就蒙了,第一感觉是:“真的吗?不会是骗子吧,她真的有这么幸运吗?”证实消息确凿后,充满喜悦的她又犯了难。一是电话里说,手术最好在7月底8月初进行,可当时7月计划休假人员的名单里没有她;二是捐献骨髓的事她从未给妈妈说过,虽然知道捐献骨髓是救人生命的善举,但骨髓捐献毕竟不像献血那样方便快捷,毕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要是妈妈不同意怎么办?
她先找到车间说明情况请求休假,领导给予了支持,班长和同事也主动提出帮她顶班。然而,家里的情况如她所料,一向支持她做好事的妈妈这次却坚决反对:“万一你出什么状况,妈妈怎么办?妈妈已经70岁了,承受不了意外。”望着年迈的母亲,她沉默了。
那段时间,尽管没再和妈妈说起这事。但还是和骨髓捐献中心保持着联系。通过几次与骨髓捐献中心通话了解到,在她之前有一名小伙子和病患小男孩配型成功,但最终又拒绝了捐献。据说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率是万分之一。而她竟然能配型成功,这就是她和这孩子的缘分。如果她放弃捐献,小男孩的生命会过早的结束,他还没有上学,属于他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她如果放弃就是放弃了他活下去的机会。她要帮助他,她必须帮助他!她决心已定,就动员家人一起劝说妈妈,并医院了解详情。在医院,当妈妈见到那名6岁的小男孩时,妈妈流着泪默许了。
准备骨髓移植的那个阶段也是最让她难熬的过程。尽管医生保证手术不会有任何问题,她仍然一直感到害怕,她真的担心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自己的眼睛再也不会睁开,她担心一旦出了意外,母亲会怎样……可是为了让守候在身边的妈妈和妹妹放心,她故意和她们大声说笑、讲故事,调整她们的情绪。
手术前的那个晚上,她最害怕也最感动。那一夜,她整夜没睡。一边在担心手术的事情,一边在看着同事们不断发来的鼓励短信。“赵姐,你很勇敢。你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不要说你害怕了,即使是我们男爷们儿,也会害怕的。不过,咱们付出一点,就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加油!”“我们为你们祈福,你俩都会平安的!”“等待你归来!”……她的眼睛一次次被湿润,她的心一遍遍被温暖。这些温暖的话她一直珍藏着,成为她内心深处的不竭动力源泉……
年8月6日早晨8时许,手术如期进行,她进入了全麻的状态。医生的“救命”针管扎向她的第七节脊椎骨缝中,随即10克透明液体从她的身体里抽出,又缓缓进入了小男孩的体内……
手术后的她一整天都处于昏睡之中。按照惯例,捐赠骨髓者会在半天内醒过来。但直到8月7日清晨4时,她才开始恢复意识。一直守在病床旁的妈妈高兴坏了,抱着她的脸蛋亲了又亲。她感受得到,在她昏迷的那大半天里,妈妈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一个月后,受捐赠的小男孩渐渐恢复。他高兴地告诉赵婷:“谢谢你,好心的阿姨。我终于可以去外面看看太阳,看看雨,看看大树、看看小草了。阿姨,我也能上学了。”虚弱的她听到7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突然觉得既心酸又幸福,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都是那么的值得。如今,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已经走进校园,开始了健康快乐的生活。
图为捐献骨髓后的赵婷
25年来,赵婷将爱心源源不断的传递,从捐助失学儿童,无偿献血,捐助"母亲水窖"、灾区捐款,到年无偿捐献骨髓,成功救助一名白血病儿童,到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后到青海各地宣讲和捐款。她的爱心撒播到遥远贫困的山区,不断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累计捐款34万余元。
她至今还保存着受资助过的孩子们的来信,他们说:“……赵婷姐姐,我收到了您寄来的钱和信,有您的帮助以后我不会失学了,以后,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用优良的成绩来报答您……“”赵婷姐姐,我用你寄来的钱买了一个新书包和文具,我好高兴……”
也有很多不认识的人,给她写来了信,有的向她表达敬意,有的鼓励她坚持走下去,有的还告诉她,自己已经向贫困山区的儿童捐出了第一笔善款……
每当她拆开这些信件时,信中那些真诚的感谢,衷心的祝福将她包裹得满满当当的。这一切温暖着她的心,这一切坚定了她的信念,这一切让她享受着爱的快乐!而唯有这样的快乐才醇厚得让人沉醉,久远得让人忘返。
赵婷说:“小时候,我认为帮助他人是我的本能;长大了,我认为帮助他人是我的义务;现在,帮助他人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赵婷的善举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带动了她身边一大批人参与到了社会慈善事业中。
她是一抹阳光,照亮了失学儿童的心,使他们在贫困中抓住希望;她是一抹阳光,温暖了患病儿童的心,使他们在绝望中抓住希望。赵婷说:油田是一个温暖的小家庭,社会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你我的关心照顾,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景将更近一步,有你我的互帮互助,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更近一步!
这些年来,赵婷从事的工作都很平凡,做过的事情也很平常。不少人不停追问,你自己过得并不富裕,怎么一直在帮助他人?其实无需解释,一切皆善良使然,天性使然。赵婷悉心操作,精益求精,用劳作换来收益;她志如钢铁,心似天使,用爱温暖人间。赵婷简介:她是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的一名普通员工,是中国石油百万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她从21岁开始资助希望工程,以结对子的形式帮助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年开始每年义务献血两次;年又成为骨髓无尝捐献志愿者;年成功为一名7岁白血病儿童捐献造血干细胞,让身患绝症的孩子重获新生。25年来她累计向慈善机构捐款总额达34万元。年至年,她荣获首届“青海好人”、“海西好人”、“感动格尔木十大人物”,并在年9月、12月分别荣获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中央企业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年5月获得“青海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作者简介
张红兵,年8月,出生重庆合川,年12月来青海油田,现就职于青海油田党委宣传部。工作之余爱好写作,先后有多篇作品发表于《青海青年报》《青海日报》《中国石油报》《青海湖》《地火》等省部级报刊。主办:青海油田团委
承办:青海油田地面集输工程公司
协办:青海石油文联音舞协会
文稿:青海石油文联作家协会
图片:青海油田文联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