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UMANFACTORS之于交通控制
?人的感知质量影响人的行为
在交通控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模式,就是任务需求与能力接口模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即车辆从可控制到碰撞之间有一个失去控制的过程,车辆之所以发生碰撞是因为车辆首先失去了控制,如果没有因为侥幸避免和其他人的补救因素挽救,就会发生事故。
在可控制与失去控制之间,一方面是驾驶员的能力,一方面是驾驶任务需求。驾驶人的能力因个人能力、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生理特征等人因而不同。驾驶任务的需求是指速度、车辆性能、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状况和物理环境。当人的能力小于驾驶任务的需求时车辆就失控。对于避免车辆失控,有提高驾驶员的能力和降低驾驶任务的难度两个途径,其中降低驾驶任务的难度为交通工程主要考虑的方面。
两条一样道路由于不同标志标线的设定会使驾驶员获得的道路信息完全不同,从而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难度。
?软安全
标志标线的设定其实是属于软安全的内容,那么何为软安全呢?它的着力点又是什么呢?
软安全即通过人类行为的干预措施来实现的,其重点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交通领域,人最大的特点为容易犯错误,人往往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我们的交通设施主要就是为了减少人犯错误的机会。我国现有的交通管理的主要思路为约束和惩罚,对积极引导重视不足。积极引导是交通工程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概念。
与我们专业相关人的行为特点有两个:1)提供参照标准才能遵照执行;2)深悉危险才会懂得避让。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日本的一个物流企业,通过详细的设施如标志标线等,告诉行人如何走。厂区中的绿色通道故意画很窄,不允许两人并行;过马路的位置画了两个脚印,行人需在此驻足,让司机注意到。楼道划分三条线,慢行走两边和有急事走中间。
英国、北爱尔兰交通章程上规定,在夜间人们和马匹必须佩戴反光设施才能上路,这样可增加驾驶员对其的视认性。
?积极引导的概念
那么道路上什么最让人头痛?中国有十大驾驶陋习,如胡乱边线、突然猛拐、跨越几个行车道等等,从专业角度讲,这些实际上都是驾驶员没有接受正确指导的各种错误交通行为。如胡乱变线处理方式应为提示与诱导而不是设置栏杆阻止变线。由此积极引导便尤为重要。有了这个概念,我们才知道如何有效干预。
积极引导的概念是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局长在听证会上提出,即为如果我们不能始终在危险中保护驾驶者,我们就必须向他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能自己保护自己。这个概念改变了交通工程的整个进程。
积极引导的定义:引导级的信息呈现,需要明确地、不模糊地、足够显眼地满足决策视距的指标要求,以提高对速度和路径选择的科学决策性,避免危险。这概括了驾驶行为引导的一些基本要素。其中决策视距在我国是不太用的。我国城市道路拥堵的一个主要原因为变道控制不好,在任何一个情况下的变道减速都会形成一个移动路障,这主要就是整体设施设置和道路设计都没有考虑决策视距导致的。
?驾驶任务的构成
说到这,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概念——驾驶任务。在交通控制领域,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概念。任何设计,都要考虑驾驶任务的难度。
“驾驶任务”的构成是控制、指示和导航。与驾驶任务相关的是人们信息获取量,DIL(DriverInformationLoad)指的是驾驶员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信息过载会导致驾驶难度高。驾驶员需要把精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驾驶过程中随道路情况变化的路面信息:纵向和横向的校准、行车道和路肩宽度、渠化、交通标志标线等。
2)占主导地位的交通规则和与道路其他使用者行为变化的互动。
3)本人和他人的车辆特点:车辆尺寸、加速减速能力、稳定性等。
4)与驾驶员无关的刺激信息,这需要驾驶员自身去过滤。
在常规车速下,道路环境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幅度超过了人们所能处理的能力,这还不包括驾驶者自发的一些注意力分散行为,如堵车人们看手机。这些是影响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东西。如下雨天傍晚,道路标线看不见,导致失去道路的横纵坐标,就会造成秩序混乱进而导致延误和堵车。
人类行为因素的关键是感知能力,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开车时有9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另外10%来自于听觉,故积极引导的重点就放在了视觉优化上。
美国的交通标志设置有五大基本原则:1)充分满足每个需要;2)掌控道路使用者的注意力;3)传递信息清晰而简单;4)掌控道路使用者的遵从度;5)为适宜的反应留出适宜的时间。那交通设施是给谁看的?是通情达理和审慎的道路使用者。
?背景和参照物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是道路使用者的感知和体验构成了信息的形式,感受的质量决定了行为的质量。那为什么那么多司机无视危险和规则呢?可能是人的感知出了问题。中国古代说眼见为实,但这句话为真理吗?这在交通领域未必是真理。以下一些因素是导致“眼见不为实”的“罪魁祸首”。蓬佐错觉、黑林错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视错觉现象。
背景和参照物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构建合适的参照物可修正其他的误导,这是标志标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两条相同长度的线段,如果背景和参照物不同,人眼看上去就会感觉线段不一样长,当构建合适的参照系后,线段长度便会看上去一样。
寻找光明是人眼的天性。图中白点一直在动,当盯着一个白点看则都为白点,图中无黑点。这个可以看出我国对隧道照明的标准很多是错误的,在隧道口用那么多的灯具去照明隧道是无意义的。人在黑暗环境下首先会寻找亮点,所以实际上是坐标最重要,司机为了完成他的驾驶任务会左右搜寻他的坐标。我们如果在隧道外和隧道内设置强的坐标系,可避免危险。更重要的不是补光而是横纵坐标的延续与科学建立。
?视觉年龄差
与年龄相关的视认变化包括:选择性北京皮肤病医院沈阳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