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藤从色彩到空间浅谈我眼中的集美阿尔勒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5/1/25 17:05:04   点击数:
 <

编者按:第六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厦门开幕,26场不同主题的展览,呈现了来自中国、法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新加坡、立陶宛等国家共87位艺术家的作品,为期38天的影像盛会由此拉开序幕。笔者今年是第四届参观这个展览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一点属于个人的观展体验和想法!

冬日的厦门温暖如春,如果非要用一个色彩来形容这个城市,我想可以用橙色。明快,温暖,大气又带点时尚,就像我眼中的集美.阿尔勒摄影季。

集美.阿尔勒摄影季迄今已是第六届了,但是每一次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同的,这一次跟随浙江省摄协观摩团来厦门集美.阿尔勒,我想从色彩到空间的角度来浅谈自己对摄影季的一点观感体验。

色彩关系

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色彩像炸弹一样具有威力,可是也像炸药一样,要用很好的方法去控制它。”在这里他提到了关键的两个点,威力,控制,在摄影当中,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语言和重要的表现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节奏上如何更好的把握和控制,让其发挥更大的优势和价值,则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提到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我想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优秀的作品,其中色彩和视觉感官上的认知,应该也是一大亮点。

本届的摄影季亦是如此,走进展览中心门口,你的视觉首先就会被一些色彩所吸引,无论是墙上大幅的海报,还是展陈空间的色彩变化,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却又国际范的感觉。比如展览馆门口的两张海报,一张是艺术家陈文令的作品《每日一顶》大面积的蓝占据视野,另一张是艺术家孙瑞祥作品《陌生的日子》其中一张拍摄花卉的浓烈的红照片,在视觉上就非常抢镜,站在巨幅海报前面,就会让人有走进展厅一观究竟的冲动。

展馆门口张贴的海报

其次便是展馆空间里的色彩表达,摄影季主展场位于集美市民广场一楼,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宽敞,不过在设置展场的时候,主办方非常巧妙地把空间做了间隔,并设计了视觉上的错落感和趣味性,空间的展墙更不是一味地白,而是利用色彩来做反差和区分。

明快的黄,安静的蓝,醇厚的红,清爽的绿,还有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这些色彩既互相交融,又独立存在,和影像之间形成了衬托和互补。色彩将照片中的温度,人物,影子,物件,情绪都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了一起,形成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视觉语言,让人在观看的时候不至于产生审美上的疲劳,而且又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的效果,这不得不说是摄影季的点睛之笔。

其实谈到色彩,其本身就是性格和语言的传递,我们内心潜意识的选择一般都是自己喜欢的色彩,尤其是在影像的表达上,许多人更注重色彩这个度的把控和权衡。

展馆和色彩的关系

本届摄影季,就有好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色彩上“做文章”,让人在观看的同时先入为主,产生停留的兴趣,比如在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由策展人于渺提名展出的青年艺术家马海蛟的作品:《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西双版纳》,其中首次展出的新作《如果把绿色删除,如果开始关心植物》以“绿色”和“植物”为双重母题展开具有联想和交织的叙述,人造绿植、用于抠图用的绿幕、绿色交通信号灯、具有植物隐喻的艺术史图像、播放着绿色流动文字的LED屏幕交替在场景中,同时也在影像叙事中穿插出现。在这里绿色是一种主色调,在展览空间上,不仅是屏幕上播放的绿吸引人的眼球,其中空间的墙壁也粉刷成了绿色,和黑白色彩的照片,以及主题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让人在观看的同时又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新意和舒适感,这种绿会深刻地留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不过小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让观者在被色彩吸引的同时忽略主题的阐释,所以在展览当中视觉上好看了,还得让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马海蛟的作品现场

在发现展的现场,还有一位艺术家的照片在色彩上夺人眼球,让人记忆深刻,那就是由策展人沈奇岚提名的艺术家孙瑞祥的作品《陌生的日子》,展厅当中悬挂三张巨幅的照片,而且都是大面积的浓烈的红,艺术家拍摄的花卉图片经过无限放大并直接展示在观者面前的时候,让人在视觉上获得了一种质的升华,花朵的神秘,色彩的浓郁和奔放,就像艺术家对作品的表达,充满了时尚优雅却神秘的气息,在这里你似乎透过这些影像感受到了生命的绽放和艺术的炽热,这样的色彩运用无疑是成功的,笔者被吸引的同时,又细细地观看了艺术家其他碎片式的影像,发觉这个年轻人对视觉的敏锐度和国际视野还是很宽阔的,虽然他拍摄的是身边的一些日常,但是却拍出了不寻常,如果没有对影像的把控能力,还是很难做到的,就因为这三张红色的照片,我去了这个展厅三次,还特地拍了好几张照片,这也算是对我个人而言的一种吸引吧!

孙瑞祥的作品展览现场

提到色彩,我想不得不谈一些影像本身的语言,比如本届获奖的两组作品,一组就是由策展人鲁小本提名并获得“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得主艺术家徐晓晓的作品《饮马长城窟行》,这组作品色调非常淡雅,浅色系成为主色调,画面叙述和影像语言把控得体而温和。

在展览现场该奖项评委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介绍:“徐晓晓的作品探讨了长城和当下中国的关系,把长城作为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中介”,打开了被过往长城话语所限定的中国故事的叙事空间。她独特的图像语言,包括展陈和摄影书在内的整体呈现,都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她的作品不仅探讨了长城和当下中国的关系,同时也让观者通过大量的自然场景,空间,物体,人以及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看到了不一样的“长城”她的视觉表达给人一种缓慢而自然的气氛,扑面而来的不是汹涌的澎湃,而是微风细雨一般的和煦,你在看照片的同时,似乎能够走进这些普通的空间中去,随同艺术家的视角打开另一扇窗,我想这一定是一位极为克制的艺术家,她对影像的克制,对色彩语言的克制恰到好处,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奇妙关联。

徐晓晓作品展览现场

而另一组作品则是今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得者沈绮颖的作品《流沙志》,她的作品探讨了全球可用沙资源枯竭的问题。从年开始,沈绮颖辗转全球多地,拍下沙丘或遗迹的景观:海中的岛屿、儿童玩耍的沙丘、从空中俯瞰雪山山顶……看似浪漫的风景背后,是全球化视野下,对人类生存问题的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