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后天性无眼球 >> 注意事项>> >> 心软是病

心软是病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2-8-18 16:27:52   点击数: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news/a_9222203.html

“当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既是一句调侃,也是揭露了最真的现实。曾经,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过、拼搏过、勇敢过、执着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成功。静静追忆过往,欢欣的时刻少了,懊恼的心酸多了;值得的事情少了,无语的场合多了;亢奋的状态少了,应付的思想多了…原因很简单:看淡了,心不再那么软!

经历过委屈、遭受过指责、体验过无助,总结一番后发现,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习惯按照传统观念来衡量对错,害怕被说成小心眼、无人性、公德差、私心重……于是乎,只好用所谓的标准、服众的条款来约束自己,让心变得柔软、再柔软。原以为这是修行,可以提高自己的心性与品德,实际上,除了禁欲思想、同化认知外,没有任何的作用。

人为何会心软呢?源于几个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廓清与改变,否则真会病入膏肓,空有遗憾。

误区一:心软即是仁慈。民间常用“菩萨心肠”来称赞一个人的心底善良,冠之以“好人”的名号。认为心慈则面善,人的心坚硬如铁,往往会专横跋扈、冷血无情,是“坏人”特有的心性。所以,“心慈手软”与“心狠手辣”成了截然不同的标签,好人的心都是软的,坏人的心都是硬的。人的心因为硬,所以才会毫无人性、阴险毒辣。实际上,“心软”与人性的善恶没有关联,只不过是被歪曲与妖化罢了。

误区二:心软会有好报。此类人群多为受“要饭文化”因果报应毒害,深信“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自己对他人友善,他人也会还以友善。结果是期望越高失落越大,正应了那句话: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可能已经忘了“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温暖的怀抱换来的却是要命的毒牙,这就狠狠地打了“心软会有好报”的脸。没有獠牙你何以应对复杂的社会,想用“心软”来换去别人的友善无疑是一种幻想。

?误区三:心软代表主流。正如社会上是好人居多的舆论一样,大众观点认为,“心软”是一种常态,是多数人拥有的天性,并以“人之初,性本善”来证实。错误地把“心软”等同于人性,武断地判定人都该如此。这无异于是“道德绑架”,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劣根本源在作怪。这类人一方面不懂什么叫大爱,一方面不知道善与恶的本质区别在何处,分不清“从众”和“主流”的关系。更为可怕的是讲“心软”作为标准去衡量,得到离谱的结论,还沾沾喜气。

生活中,“心软”只有一个后果:懊恼和悔恨。这类人经常是为别人撑伞而淋湿了自己,说白了与“憨包”并无二致,想想也是可悲至极。

心软是病,得治!

谨以此文,告诫自己不要“心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