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下垂(ptosis)系指提上睑肌和Mü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呈现部分或全部下垂,轻者遮盖部分瞳孔,严重者瞳孔全部被遮盖,先天性者还可造成弱视。为了克服视力障碍,双侧下垂者,因需仰首视物,形成一种仰头皱额的特殊姿态。
病因1.先天性
绝大多数是因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缺损,或因支配提上睑肌神经缺损而引起。为先天发育畸形,多为双侧,有时为单侧,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后天性
其原因有外伤性、神经源性、肌源性及机械性等四种,其中肌源性者以重症肌无力引起者多见。
3.癔病性
为癔病引起,双上睑突然下垂或伴有癔病性瞳孔散大,有时压迫眶上神经可使下垂突然消失。
临床表现1.麻痹性上睑下垂
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多为单眼,常合并有动眼神经支配其他眼外肌或眼内肌麻痹。
2.交感神经性上睑下垂
为Müller肌的功能障碍或因颈交感神经受损所致,如为后者,则同时出现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颜面潮红及无汗等,称为Horner综合征。
3.肌源性上睑下垂
多见于重症肌无力症,常伴有全身随意肌容易疲劳的现象。这种睑下垂的特点是休息后好转,连续瞬目时立即加重,早晨轻而下午重,皮下或肌内注射新斯的明,15~30分钟后症状暂时缓解。
4.其他
(1)外伤损伤了动眼神经或提上睑肌、Müller肌,可引起外伤性上睑下垂。
(2)眼睑本身的疾病,如重症沙眼、睑部肿瘤等,使眼睑重量增加而引起机械性上睑下垂。
(3)无眼球、小眼球、眼球萎缩及各种原因导致眶脂肪或眶内容物减少,可引起假性上睑下垂。
分类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
(1)单纯性上睑下垂。
(2)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消失或减弱。
(3)上睑下垂合并睑部畸形如内眦赘皮,小睑裂,眼睑缺损,狭窄,小眼球斜视或斜位。
(4)上睑下垂合并下颌瞬目联带运动现象。
后天性上睑下垂
(1)外伤性上睑下垂
(2)神经原性:动眼神
(3)肌原性
(4)机械性
(5)老年性
(6)假性:上睑失去支撑力
检查为了估测提上睑肌的功能,可在抵消了额肌收缩力量的前提下,分别测定眼球极度向上、向下注视时的上睑缘位置。如前后相差不足4mm者,表示提上睑肌功能严重不全。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治疗主要是防止视力减退和改善外貌,应针对原因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应早期手术矫正。尤其单侧下垂遮挡瞳孔者更应争取早期手术,以防形成弱视。肌源性或麻痹性上睑下垂可用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1或新斯的明,提高肌肉的活动功能。久治无效时再慎重考虑手术。
专家介绍
张连波,女,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从事显微外科、整形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致力于颜面部畸形矫正、瘢痕的综合治疗、毛发移植及创伤愈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英文论著9篇,年主编《整形与美容》一书,-年获笹川医学奖学金于日本东北大学整形外科留学;作为课题负责人年获得吉林省科技厅青年基金一项,年获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并获医院青年基金一项,同医院整形科做博士后工作,博士后课题获中国博士后基金的资助,并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年以优异的成绩出站,同年获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资助。年参编卫生部视听教材《眼袋去除术》,并于年获吉林大学教育成果三等奖。参加日本创伤治愈学会并大会发言,论文集被创伤修复与重建收录;多次参加国内整形外科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其中年中华医学会第11次整形外科会议“额肌瓣修复中重度上睑下垂治疗体会”获恒力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名。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名。年获得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一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连续两年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孔姣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