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成青松不老瑞鹤长春
“三德”先生莫建成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提起莫建成先生,同道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首屈一指的工笔花鸟画大家。在他的家乡陇原大地,莫建成先生更是大名鼎鼎,算得上是妇孺皆知的公众人物。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跟莫建成先生相识相交数十年,他比我年长整整20岁,属于我的父辈。在我这个晚辈的心目中,他则是一位既令人高山仰止又让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的“三德”先生。
(一)
莫建成先生年出生于甘肃省陇西县,他的祖太爷莫长泰、太爷莫如珍是当地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他们主持修建的陇西县保昌楼,虽经二百多年的岁月变迁和风雨侵蚀,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渭河北岸的山麓上。也许是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莫建成自幼天资聪颖,睿智机灵,特别是对画画有浓厚的兴趣。他没有上过什么正规的美术学院,也没有专门的绘画老师,但他从青少年时起就开始细心地观察周围古庙寺院里面的塑像和雕刻,留心留意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回味思索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动细节,并深深地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然后反复领悟、消化、吸收和提炼,最后再以绘画的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就这样,年轻的莫建成凭着一股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劲、钻研劲,靠着一种面对困难从不低头的执着、坚毅,守着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初心、恒心和耐心,当然也不排除他那与生俱来而又与众不同的天赋和灵性,终于走出了一条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我曾有幸亲眼目睹过他年轻时临摹的艺用人体解剖手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人体骨骼、肌肉运动规律和人体比例的详细结构,观察之细微、画技之精准,几乎跟教科书上专业的插图完全一模一样。所以,他早期的连环画、人物画和写意画等作品,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露珠的清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画面感,人物造型也都有血有肉、十分传神,让观赏者无不拍案叫绝。年,有位上海名牌大学毕业的画家看见莫建成画的反映农村生活的连环画非常生动有趣,惊讶地问道:“莫先生,您画技这么高超,读的是哪所大学呀?”莫建成风趣地回答:“我上的是社会大学,毕业于人民大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刚刚进入而立之年,莫建成先生画的两幅宣传画《旱源新春》和《根深叶茂》,在全省美术界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其中《旱源新春》被省上选中,当即派专人坐飞机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正儿八经入了“国展”,这对一个县级文化馆的年轻画家而言,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好运终于意外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时隔40年之后的年8月,早已功成名就的莫建成带着50余幅工笔花鸟画精品,风尘仆仆地从黄土高原来到首都北京,举办了《静朗清阔—莫建成工笔花鸟画精品展》,前来参观的领导、学者、画家、记者和市民络绎不绝、人头攒动,赞不绝口、誉满京城。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南宋和明代院体的传统技法,又大胆创新突破,融入了现代艺术语言,展现出典雅隽秀与苍劲雄厚的有机统一。他热爱大自然,注重写生,笔下的芦苇、翠竹、蓬荷、松柏、仙鹤、蜻蜓、麻雀等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展示出了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他的作品笔法细腻、色彩绚丽,技法精湛、神韵俱佳,给人以心旷神怡、静谧安详、阳光向上之感。毫不夸张地说,莫建成先生是甘肃美术事业冲进北京、走向全国的领头雁,在当代全国工笔花鸟画领域树起了一座独特而又伟岸的丰碑。
莫建成香远
莫建成先生虽长期工作、生活在西北,但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只要他认准想干的事,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而且不干则已,一干就是一鸣惊人。晚年的莫建成,脑海里一直在思考谋划着一个大题材: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地位特殊而重要;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上一颗璀璨明珠,作用又十分显耀。如何运用他擅长的工笔画呈现这一波澜壮阔的繁荣景象,他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现场写生和构思创意,决定创作一幅反映丝路风情和敦煌文化的工笔长卷。毕竟他年事已高,独立承担显然力不从心,于是由他挂帅主创,从省内高校、艺术研究单位挑选了王骁勇等六、七个精兵强将参与创作。画这么大的长卷,一般的画室根本无法容纳,时任天水师范学院的领导非常敬佩莫建成的艺德人品,觉得这也是提高本校美术系师生水平的难得机会,主动将该校待装修的多平米的图书馆阅览大厅免费提供使用。这几位参加创作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他们的一日三餐又成了问题。莫建成慷慨解囊,个人筹集经费给他们发了生活补贴,解除了其后顾之忧。经过多个昼夜苦战,这幅长达34米、高1.4米的《敦煌印象·丝路虹霓》终于大功告成,于年金秋在首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闪亮登场,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国内外成千上万嘉宾的眼球,人们驻足观赏着、议论着、赞叹着,并纷纷留影纪念。这部巨幅长卷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空间上从中国洛阳开始至欧洲地中海岸边为止,呈现了沿途众多国家和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雄伟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间上从我国古代汉唐起到明清讫,描绘了沧桑变迁岁月中上千个形态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两百多个形象逼真的动物造型,可以说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八千里,俱在此画中”,堪称当代工笔画界的“震撼之作”、“经典之作”和“传世之作”,这无疑是莫建成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大手笔。
《敦煌印象·丝路虹霓》展览时合影
“德艺双馨”这个成语,是官方和民间对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褒奖。过去的封建社会有“文人无行”之说,如今的文化艺术界也并非一块净土,鱼龙混杂者有之,欺世盗名者有之,有才无德者亦不乏其人。难能可贵的是,莫建成先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60多年来,始终秉承着“既要踏踏实实画画,更要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不浮躁也不“走捷径”,不跟风也不媚俗,心无旁骛,一门心思钻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即使成名成家之后,他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儒雅、内敛和谦虚,还是那样的豪爽、真诚和善良,丝毫没有某些名家的虚伪和骄横之气。他学识渊博,幽默风趣,跟朋友们一起喝茶聊天时,唐诗宋词经常脱口而出,讲起民间的谚语、楹联和轶闻趣事更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常常惹得大家开怀大笑,非常有亲和力。所以,只要谈起莫建成,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莫老是一位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二)
除了大画家这个头衔之外,莫建成先生还是一位颇有组织才干和管理经验的文化官员,先后担任过陇西县文化馆馆长、陇西县政协副主席、定西地区文化处副处长兼陇中画院院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专业型领导干部。早在年不到30岁时,由于他工作认真勤勉、有主见敢担当,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就被组织任命为县文化馆馆长,一干就是20年。当时县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馆合一”,在县上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科级干部。这个“官”虽然级别不高,但他在这个平凡的“小舞台”上干出了可圈可点的大事业,乃至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的高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