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文学教育与成长经验原创陈平原中华读书报
这回的演说,就从我今年三月在东方出版社刊行的新书《文学如何教育》说起。这本书为谁而编?不是那些对政治、金融、科技有兴趣的朋友,而仅限于人文、教育、文学这三个关键词。我觉得这范围已经够大了,再往上吹嘘,就有点离谱了。此书体例在学术著作和散文随笔之间,比我以前出版的众多专著,比如兼及学问体系、学术潮流、学人性格与学科建设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要好读一点;但又比一般的学术随笔专深些。如此定位,是希望影响文学阅读与教育实践,发挥一点社会作用。这不是一本全新的著作,其中有若干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旧作,被编织进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述框架,谈论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陈平原教授
我出书不喜欢腰封,但出版社已经做了,只好审查文字:“追溯历史渊源×结合文化批评×落实教育实践,确立文学教育的宗旨、功能与发展方向”,这还可以;但上面那句“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三十年潜心思考”,就有点太夸张了,因这三十年间我还写了好多别的著作。印在封面封底的广告语,是从我书里摘的,第一稿是这样:“所谓人文学,必须是学问中有人,学问中有文,学问中有精神,有趣味”;“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作为一名文学教授,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既是历史研究,也是现实诉求。”我觉得挺好的,但发行部门嫌不够吸引眼球,主张改为专谈语文教学。我坚决不同意,因书中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只占十分之一。为了发行量,打擦边球,哄骗读者买书,在我看来不太道德。
《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陈平原著,东方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88.00元
本书描述文学教育的十个侧面,以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的“大学五书”及“学术史三部曲”为根基,力图将学院的知识考辨与社会的文化批评相勾连,在教育制度、人文养成、文学批评、学术思想的交汇处,确立“文学教育”的宗旨、功能及发展方向。以“人文视野”开篇,到“读书方法”收尾,如此编排,是希望将“文学教育”从技术层面拯救出来,放置在更为开阔的视野。说到底,人文学的精髓在阅读,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读古人,也读今人;读中国,也读外国。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翻阅。今天希望说开去,旁及当下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精神状态,作为阅读此书的注脚与补充——为显得略有呼应,故意浓缩成十句话。
第一,还是要讲个人奋斗。年初我写了四则忆旧文章,谈儿时生活,先在家乡的《潮州日报》刊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