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那么眼球震颤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眼球震颤的三大症状表现
一、震颤的方向
眼球震颤的方向有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斜动性和混合性,其中以水平性为多见。
二、震颤的形式
眼球震颤的形式有冲动性和摆动性两种。
冲动性眼球震颤是双节律性的,是眼球呈不等速度的向两侧运动,以慢相向一侧转动,然后再以快相向相反方位转动。通常以快相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
摆动性眼球震颤是眼球自中点向两侧摆动,其运动幅度和速度相等,无快慢相之分。
三、眼球震额的自觉症状
先天者因注视反射尚未发育,一般无自觉症状;后天者成年以后可出现自觉症状。
1、物体运动感,视外界物体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不动的物体感觉为不停地往返移动。
2、视力减退,由于黄斑发育不好或因震颤引起的混乱不利于黄斑进行注视,注视反射不能发展。
3、复视中枢性眼球震颤多有震颤性复视。
4、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多为冲动或水平性,注视时更显,无明显器质病变。视力下降多为物像震颤所致,因此在慢相方向某一区内可出现震颤减轻现象,即休止眼位时此处可明显提高视力。
5、代偿头位,头转向眼球震颤常伴有先天性白内障或白化症等,有明显的视力障碍,震颤的形式多为速度相等的摆动性、水平性震颤。后天性常为垂直性或旋转性震颤。
6、中枢性眼球震颤,为炎症、肿瘤、变性、外伤、血管性疾病引起前庭或其与小脑干的联系通路发生所致的眼球震颤,多为冲动或水平性眼球震颤,一般无眩晕症状,但有时出现震颤性复视。
眼球震颤可分为四类——
1、眼性眼球震颤:它指黄斑部中心视力障碍使注视反射形成困难而形成的眼球震颤。
(1)生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包括斜性眼球震颤、视觉动力性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等。
(2)病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包括盲性眼球震颤、弱视性眼球震颤、职业性眼球震颤等。
2、前庭性眼球震颤。
3、中枢性眼球震颤。
4、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中医辨证(一)先天不足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与生俱来,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伴其他眼部先天病变。舌淡,脉虚细带弦。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元亏乏,精髓不充,目无所养。多见于眼先天发育不良等。3、治法:补肾益精,固本培元。药物:党参10~15g,山药15g,熟地l0~15g。山萸肉10~15g,枸杞子10g,杜仲10~15g,当归10~15g,生黄芪15g,甘草6~10g。加减: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息风平肝、定颤。
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二)胆郁痰扰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舌苔薄黄腻,脉弦滑带数。2、病因病机:痰湿内生,胆胃不和,循少阳胆经上扰清窍,耳鸣目颤。多见于迷路性眼球震颤。3、治法:化痰和胃,利湿温胆。药物:法半夏l0~15g,陈皮6~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12g,甘草6g,柴胡10g,黄芩10g。加减:见呕恶甚者加生姜和胃止呕,气虚则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耳鸣、眩晕加磁石、菖蒲通窍定眩。
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三)肝肾阴亏1、临床袁觋:眼球震颤,头晕目眩,步履不稳,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2、病因病机:肝肾阴亏,精血不足,目失所养,致成眼球震颤。多见于中枢性眼球震颤。3、治法:滋肾养肝,定颤养目。药物:拘杞子10~15g,菊花10g,生熟地各10~15g,山萸肉10~15g,山药10~15g,茯苓15g,石斛10~15g,麦冬10~15g,五味子6~10g,潼蒺藜10g,天麻10g。加减:眼球震颤显著者,加龟甲,羚羊角粉滋阴清热、平肝潜阳。
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四)血虚生风1、临床表现:先天即有,有遗传性,眼球震颤,视物模糊,肌肉跳动,手足震颤,耳鸣眩晕,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经脉虚弱,目无所养。多见于先天性特发性服球震颤。3、治法:益气养血。药物:党参10g,白术10g,生黄芪15g,当归l0g,白芍10~15g,熟地10~15g,阿胶10g(烊冲),艾叶10g,天麻10~15g,钩藤10g。甘草6g。加减:眼球震颤显著者加龟甲、羚羊角粉,滋阴平肝。
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四大中医辨证及治疗,你了解过吗?眼球震颤方剂介绍第一阶段主要是第一阶段开窍通络,营养神经,缓解主诉症状。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第二步第二阶段滋养肝肾,熄风定颤,消除症状形成的基础,治病求因。从根源入手,巩固疗效。第三步调节免疫,平衡阴阳,古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健运,正气的培固,情志的调摄。达到抵御邪气,恢复健康、防治复发的目的。具体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调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