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来源“广电独家”及“作者曹慎慎”
“独家”导读
马东说,我们怎么去把今天的文化记录和沉淀下来?我觉得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娱乐。
11月29日首次上线,2小时总播放量突破百万;微博热门话题榜上以近1亿次的阅读量赶超当晚所有电视综艺,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这是爱奇艺出品的《奇葩说》带来的惊喜。
《奇葩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节目灵感源于何处?它的与众不同在哪里?获胜者会得到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广电独家”走进爱奇艺,听听首席内容官马东的心声。
“我们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我们的规则是‘看心情’。”每每谈到《奇葩说》,马东的嘴角总是微微上翘。
自从出任爱奇艺首席内容官以来,他的字典里就没有了“加班”这个词,因为无时无刻都要“在线”。用他的话来讲,现在的工作量“十倍于从前”。
采访前三个小时,他还在外地谈业务,飞机一落地,就直接从首都机场奔到了三里屯的爱奇艺咖啡。
最近他的工作重心除了爱奇艺内容运营之外,还有一个期待已久的亮点——《奇葩说》。
光看标题,《奇葩说》就已经很吸引眼球,加上蔡康永、马东、高晓松三位“神级”侃爷和每期一位的明星女神担纲主持,以及平均年龄仅24岁的制作团队,让这个选秀节目更加特别,也更贴近年轻人的世界。
作为一个%原创的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灵感源自马东和高晓松的一次闲聊。
高晓松说,咱们都是这么能喷的人,自己做一档节目瞎侃有什么意思,把全国的侃爷都找来一块儿辩论,这才是王道。
马东觉得这个主意很赞,跟爱奇艺一说,一拍即合,节目就出炉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需要追求些与众不同。”
在马东看来,《奇葩说》就是要用“奇葩”这个词去框定和寻找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或经历不同,或感受不同,或天赋不同,总之,他们有力量让自己不同。这些人即便不说话,在人群里也一定会被识别出来。
“伴侣手机要不要看”、“份子钱该不该被消灭”、“这是个看脸的社会吗”、“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漂亮女人是拼男人还是拼事业”……当眼前飘过这样一系列话题时,你是不是也有想表达的冲动呢?没错,这便是《奇葩说》想要达到的效果。
有人说,这是一个“出格”的节目,三位“侃爷”在海选环节居然穿苏格兰短裙亮相;也有人说,这是一个能量高、浓度更高的节目,史无前例,让人招架不住。
而马东却说,“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是做给年轻人看的。其实我们所使用的这些词汇和呈现方式,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早已司空见惯。《奇葩说》寻求的不是‘出格’,而是‘破格’。
“我们不是想跳到大众审美能接受的范围之外,我们知道那样做会更夺眼球,但那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只是在探索这一代年轻人的语言方式、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我相信正能量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是青春、阳光,而年轻人就有正能量。”
谁是“最会说话的人”?
广电独家:《奇葩说》的目的是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最会说话的人”,这个“最会说话的人”是要超越你们三位吗?
马东:没有超越的问题。就好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体育比赛一定有第一第二,而这种能力没有超越与不超越,就是大家维持与众不同的状态,多样性才是我们追求的。其实能人有的是,应该都比我们厉害。
广电独家:为什么选高晓松和蔡康永作搭档?
马东:我们三个都是爱看书的人,在人生当中有一些见识和积累,嘴也都还算好使的人。
如果纯粹做一个娱乐节目的话,我们会考虑请娱乐明星,嘴好的有的是。但是我们做说话类节目,是希望通过娱乐这种形式来传递价值、沉淀文化,所以就选了这样的三个人。
我是裁判,起到把握全局和控场的作用,晓松和康永各自担任一名团长,带着团队成员“互撕”。
晓松是一个很坚定的人,有独立的观点,很难有人改变他的立场。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每一场这两个团长会先根据自己的想法表达观点,康永每次都是说“晓松你先选”,因为晓松的观点特别强。而康永的讲话是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地就打动了你。所以让一个强势的晓松和一个包容性强的康永来对抗就会很有意思。
广电独家:节目环节设置是怎样的?一名普通参加者要经过哪些考验才能进入下一轮?
马东:从11月29号开始,我们会有4期节目上线,4期都是海选。海选过后的18名选手进入比赛现场。真正的辩论现场,每一期会有2个题目,6个选手进行主辩论,每队3个人。
我要强调的是,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不是我们强加的,而是他们自然选择的。比如说回答“伴侣的手机要不要看”这个问题时,所有的女选手都觉得应该看,而男的都觉得不该看,这是他们自己的意志。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让曾经参加过海选的选手也来现场,给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在每个话题上,我们会请两位团长各自选择自己的观点。说实话,这两位倒不见得是真实的立场,他们相互客气一下,觉得哪个好辩就留给对方。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位女神,活跃一下气氛。
所以《奇葩说》是一个有设计但没有明确规则的节目。我在现场常说的一句话,这个游戏规则就是“看心情”。但是每场有淘汰,淘汰不意味着你要离场,只是不继续往下走了。你还可以参加后面的辩论,只是坐在了第二排。
真正的奇葩是脑子里的奇葩
广电独家:选手们上来都说什么?
马东:有的自我介绍,有的还没介绍完就已经被拍了,像梁植就属于那种(梁值是奶茶妹妹前男友)。他上来以后自我介绍说我是“三清”——清华的本科、硕士、博士,你们觉得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呢?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既然这样说了,就肯定会引发交流,所以可见其实并不是我们出题来考他,而是大家在相互交流。
也有人上来就说得天花乱坠,但是我们三个觉得不怎么样,我们都是见过很多人的人,有的时候更相信直觉。
广电独家:最终的获奖者会得到什么?
马东:我们准备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百万年薪,并有一个专属的说话类节目)。在这样的节目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太应该了!
广电独家:在每期节目里也会请明星回答问题吗?
马东:会的,这些问题乍听起来很奇怪,但是你对答案的选择代表了你的思考——真正的奇葩不是嘴上的奇葩,而是脑子里的奇葩。
像蔡康永这样的人,他常年做《康熙来了》,有多少年轻人是看着《康熙来了》长大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接受了动情、关怀、与人为善这些概念,这就是蔡康永的力量。
广电独家:18名参赛选手里,哪个印象最深刻?
马东:到目前为止,比赛还在进行,我没法透露。有一些人确实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人要是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一定会崩溃的。
广电独家:指哪方面?
马东:就是他们的思维敏捷和说话的攻击性。我在节目现场都说了,是对其中一位女选手,我说“这要娶回家,我每天都想死”。但是可能她在生活中是一个特别贤淑的女人,她这一面不会用在她老公身上……
广电独家:当一些选手说了比较敏感的答案时,要如何处理呢?
马东:所谓的敏感答案,就是两种。第一种是他的内容跟大家不一样,但是今天时代这么多元,你很难说出一种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的答案,那很难。第二种,他的表达方式跟大家不一样,这一点可能还会对大家有一些吸引。
娱乐是追求,文化是结果
广电独家:有人说,你特别善于把文化的内容用娱乐化的方式呈现。
马东:我不敢这么说,但我特别想跟大家梳理一下我最近的思考和变化。
以前我做文化类节目,大家都很认可,但现在我突然跳到另一个极端,大家似乎有点不太接受,这里面重要的观点是,娱乐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同是娱乐产业,在英文里叫“娱乐产业”,中文翻译叫“文化产业”?我们在说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把“文化产业”这个词直译给美国人,他们可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对文化心向往之,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对它有一种崇拜、亲近的感受。这是文明成熟以后的标志。
但它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回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加在一块,是由多少中国人创造的呢?
我相信在我们整个曾经出现过的中华民族所有人口里面,它应该是由不到5%的人创造的,因为在我们的历史上只有不到5%的人识字,今天我们的识字人口是85%,这两者中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在一个识字人口为85%的社会里面,我们怎么去传播文化?或者说我们怎么去把今天的文化记录和沉淀下来?我觉得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娱乐。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娱乐是所有人先天的追求,文化是一个结果。
“娱乐消费”的高级阶段是沉淀出了文化产品,这是对的。但文化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出发点,而是追求的方向和目的。手段和路径有很多种,娱乐是重要的一种,不应该排斥它。
广电独家: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你怎么看?
马东:所有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似乎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但它恰恰传达的是娱乐是我们的天性,只有通过娱乐去传达价值、沉淀文化,才是唯一的途径。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什么?是娱乐。唐诗是当时传唱的,是人们流传用的,所以它给人带来的是娱乐。宋词就是歌词,不就是方文山吗?你不能说宋代的流行歌到今天就是文化,而今天的流行歌就是娱乐。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文化历史观”,只有这样才不会误读“娱乐”这个词。
好的纯网节目“一定是多维度的”
在《奇葩说》播出之前,还没有一个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能够击败电视综艺。
11月29日当晚,《中国梦想秀》《快乐大本营》等老牌电视综艺依旧来势汹汹,而《奇葩说》却以新生网络综艺的姿态力压群雄,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逆袭。
有网友在微博上点赞:“形式新颖,节奏紧凑,全程无尿点,嘉宾表达个个够奇葩。为《奇葩说》赞一个!同时也替电视大哥捏一把汗。”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一提到网络自制节目,随之而来的便是“简单”“低成本”“粗陋”“低俗”等标签。而《奇葩说》以高品质、高格调击破了这一成见,令电视综艺圈刮目相看。
某卫视电视人称《奇葩说》“剪辑很赞,破节奏破得相当好,有太多可取之处”。站在电视综艺制作者的角度,这位电视人也感到了压力,互联网自制节目开始动真格了。
主持人林海说,《奇葩说》令他想起了鼎盛时期的《非诚勿扰》,“话语的交锋中有着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在后期剪辑上也很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奇葩说》出品人牟頔团队曾制作过央视综艺节目《喜乐街》,今年7月才正式加盟爱奇艺,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就做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网络自制节目,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以90后为主的年轻创作团队的实力。
看来,不同的媒体平台,会激发同一个团队不一样的创造力。
牟頔告诉“广电独家”,网络的优势就是更真实,更加崇尚自由表达。可能在传统媒体平台,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唱歌跳舞文艺类节目,但在互联网上比较火的小说或网络自制节目都是靠观点吸引人的,不是靠才艺。
她透露,构思一个好的纯网节目“一定是多维度的”,首先要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兴奋点,然后是数据分析,包括商业回报率和社会影响力,甚至精准到在微博上能做到什么样的量,在百度指数能做到如何……
“经过这些多维度的考虑之后,我们才开始做这样一个节目,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牟頔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