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后天性无眼球 >> 发病机制>> >> 三魂的奥秘

三魂的奥秘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7-1-2 12:54:37   点击数:
 

三魂的奥秘

三魂投生的过程:前三个月婴儿长脑时候,生魂先投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生魂就投生到受精卵里了,这时候的婴儿没有痛觉,所以这个时候堕胎的婴儿受痛苦要少些。3-9个月快要降生时候,觉魂投入婴儿身体,这个时候的婴儿就有简单的思维了,而且也有感官了,也会动了。在生的时候,灵魂投入,然后就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人类了。

记得小说里经常有某位什么大人物,在生小孩子前,会做什么天神下凡入腹的梦境,那其实就是灵魂投入了。生魂投入母胎,被堕胎是灵魂在地府转轮胎能清楚看到自己身体被刮的过程。灵魂可以分,可以合,老百姓常说缺点什么,就是缺点灵魂投入的意思。3个月后,觉魂进入婴儿身体,那时候堕胎的话,婴儿是有痛苦的,那时候会造成很大的怨戾之气,觉魂主七情六欲,主人体感官系统,所以那时候堕胎,是为真正意义上的杀人无疑。地府也会因这时候的堕胎,而给业主所判的罪状要重的多。

人的灵魂居住在人体泥丸宫,灵魂不全,脑量就少,脑量少,思维就不足。因为灵魂在处,才会有生魂伴随成长,灵魂不全,脑瓜也长不大,或者有的长得特大,也是不正长。

生魂大都在墓地,叫守尸鬼,他们几乎不能行走,但因为有第8阿赖耶识业种子在其作祟,故痛苦感受时时存在,故我们除了法布施先祖灵的同时,最好能有食物供养,如此生魂在墓地才不会有饥渴感觉,当然生魂和觉魂、灵魂之间遥感呼应,生魂挨饿,灵魂不安啊!灵魂不安,就会托梦求救哦!

现今社会,修行人大都不了解这些。连超拔也是不能彻底,所谓的超拔只是单单超拔了灵魂而已,觉魂生魂依然受苦依然轮回惨过。当今寺庙庵堂,皆言超拔,均不彻底。所以,三魂三地轮回,却是三位一体同应。佛家有者修行人,生前念佛号不缀,死后蒙佛接引往生西天极乐,可有例子后世人总是梦到先祖受苦,是何原因啊?其实就是灵魂往生,觉魂、生魂继续轮回受苦啊!觉魂有可能在畜生道被杀被吃。但是要灵觉生三魂同归天界,可真是非常非常非常不简单啦,浩大工程喔!都想托苦求救,可惜后世儿女,置若罔闻啊!要几个地方同时找寻,使其三魂合一,超拔到极乐界,才能彻底好好灵修,如此事半功倍倍。

觉魂在轮回受苦的时候,远在极乐界的灵魂,能感知到自己觉魂的痛苦,于是常常致灵不能安,如此影响灵魂的修为,使修行变得缓慢无比。要等自己觉魂、生魂万千劫后了业完毕,方得回天三魂合一,继续灵修提高。

所以佛家念佛往生极乐后,方要经过千万劫后,方可花开见佛,就是这个原因。生魂、觉魂是业识体,所以不喜修行,贪嗔痴俱全啊!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佛性体,被觉魂和生魂的业力牵缠,脱身不得啊!所以我们要灵魂做主,千万不要感情(七情六欲)做主哦!灵魂既是我们的先天灵性、灵根、主人,三魂合一就是禅定的功夫了,回光返照的功夫。但由于红尘中,业识的力量太大,致使一般人无法得禅定而使三魂顺利合一,而且尚有50阴魔干扰灵修,一不小心啊,就入了魔道啦!回光返照的功夫很多书上都有,但修成的人寥寥,就是因为平常六度万行,行持的不够,纵一生修为,却未能成就,诚可叹也!所以佛云,六度万行是诸修行的基础啊!纵观现今修子,大多是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来,就妄想回光返照了,那就是道家所谓的“空烧寂炼”的意思。

六度基础打稳,方能进入下一步。试想一个人欲清静修行禅定,欲回光返照却是烦恼业识一大堆,时不时还有历世冤亲债主干扰,又有魔界叨扰,他能坐的住吗?这样子是不是“空烧寂炼”啊?纵然有人意志顽强,闭关离世禅定,也是境界不高,镜花水月啊!

修行就是要先了业,不然牵牵绊绊,寸步难行,半途而废者太多了。纵然念佛一生,临终却未能念出一句佛号来,悲哉怜哉!阿难昔日身为阿罗汉,却在禅定中看到饿鬼……请问世尊,才得知自己不久也会堕入饿鬼道。试想连阿罗汉尚如此,何况平常人,很多人禅定不成,归罪于自己心不诚,佛力无加持,全错了,佛加持了,心也诚,但佛力怎能抵过业力呢?

大多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后,欠的帐以后还是要还啊!带业往生,觉魂轮回,还报昔日杀业口福业。

(是要还。现在还还来得及么?来的及,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有机会哦!)求长生人们理解错了,是求灵性的长生,不是肉体的。长生是道家原意,被修为低的人理解成,肉体的长寿了。长生、永生是没有区别的。极乐、长乐也是一样的。

还业障,就要有六度万行的动作啦!(想以短短一生的时间去还累世累劫的业债,真是难如上青天。那躲在深山老林中修如何呢?)躲在深山老林中修要看因人而异,如果生生世世六度万行够了,就该像释迦牟尼那样隐居而禅定修了。如果六度万行还差之0万加里,还奉劝各位最好老老实实,脚踏实地。

三期末劫,因果大清算,是上天给的机会。这个时候,诸天下来很多修子,就是愿能在这个时候,人间了劫、了业,一旦错过这个机缘,那就是下一量劫的事情了。下一量劫再错过后,在保证自己不轮回不造新业的前提下,再等下下劫,再等,再等,何其多的下下劫,当个白头翁修行人。末学说的一个量劫,是指一个修行阶段的结束,下个修行阶段的开始,非指佛家说的时间劫。因为法传人间,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革新,才能适应时迁法迁的过程。这新旧的交替是任何念力无法取代的。

生物之靈魂/人死.魂歸何處

生物之靈魂/人死.魂歸何處/因果報應/口孽/殺生作牲禮.神佛不敢受/人之生也.人之死也

生物之靈魂凡天地間,有生機之物者,皆有靈性,始能生存蓬勃。茲分述如下:,草木:草木只有一魂,名之曰[生魂]其頭向下,只知生髮結果,不知苦樂之情。2,禽獸:飛禽走獸,則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長走動。二曰[覺魂]能知痛苦與喜樂哀鳴之情。其頭橫直,見難知避,見食之求,知溫飽,別恩仇。3,人類:人有三魂,一曰[生魂],二曰[覺魂]三曰[靈魂],其頭向天。人有此三魂在身,故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曉。草木之頭向地,禽獸之頭橫直,只有人類之頭頂天,故有頂天立地之語,合天,地,人,謂之三才。是故,人有萬物之靈,遠非草木禽獸可比,應好好適用此萬靈,立善德,造功果,以期靈性永遠光明。勤修大道,表現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之八德,則可流芳萬世,青史留名,始不辜負得到人身之寶貴也。人死,魂歸何處人具有[生魂],[覺魂],[靈魂]之三魂,一旦三寸氣斷了之後,魂將歸於何處?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內,其魂[生魂]在於靈桌,[覺魂]則在墓地[靈魂]則向地府報到.................

在生行善者,到了地府,則可由接引尊者引升天堂;在生作惡者,其罪自擔,打落地獄受苦。到此時始知無常已到,萬物帶不來,惟有罪孽隨身,追悔已莫及矣。茲將在世行善與作惡者,死後其靈魂入地府之經過,其差別分述於後,以警世人。頭七:亡魂到了惡狗村,惡狗如狼似虎之兇,作惡者心驚害怕不敢行,惡狗圍來,將惡魂咬得血淋淋,叫苦連天。行善之魂來到惡狗村,自有仙童來保護,惡狗低頭不敢哼,平平安安可以通過。二七:亡魂到了鬼門關,守關判官,對於在世作惡多端之惡魂絕對不肯容情,嚴加考打,打得惡魂遍體鱗傷,又有冤家債主一起來討債索冤。行善之魂,到了鬼門關則受歡迎,平平安安過關而去。三七:亡魂來到第一殿,在世作惡者,押到孽鏡台披枷帶鎖進入獄中受審。惡魂到此始悔恨,但時已晚矣。行善之善魂,到此受優待,可遊地府各部門,能看到戚友與親朋,犯罪待審之情形。四七:來到破錢山,要上破錢山甚是艱難辛苦,此破錢山乃是陽間世人迷信,燒來金銀紙錢,堆積而成山,實際上亡魂接到金銀紙錢,亦無用處。五七:亡魂來到望鄉台,望見家中孝男女披麻帶孝,六親眷屬盡在悲哀。到此時,始知陰陽遠隔,欲回家而不得回,淒惶痛哭也無用也。六七:亡魂來到第六殿,卞城王乃命查簿官,查亡魂在世之功與過,功過相抵後,尚有善功者準其再超升,惡者永沉地獄受苦。七七:亡魂來到第七殿,泰山王就命武判查察亡魂在世是否多殺生靈?若在世持齋戒殺者,可減其刑。若一味好殺生靈,以享口腹者,罪加一等。以上乃人死後,其亡魂在七七四十九天之中所應經過之路,願世之諸迷子信而修之,悟而行之。因果報應因果者,有其因,必有其果。行善者,必得善報,作惡者,必得惡報。如種瓜得瓜之謂也。有人善事肯為,而偏得事業不如意,或病,或死,便謂上天無眼,善惡無報。蓋因不知其因也,此皆因祖先有餘殃未盡,累及子孫而受其禍之故也。有人無惡不作,而偏得事業興旺而得長壽,便謂天地無公,善惡無報。蓋因不知其因也,此皆因祖先有餘德未盡,蔭及子孫而享其福之故也。為人處世切勿怨天尤人,須知因果報應,善惡昭彰,近報於自己,遠報於兒孫,絕無差錯。所以為善者,其功果必多,其福必長,蔭自己,還蔭及子子孫孫。為惡者,其罪過必多,其殃必長,害子己,還累及子子孫孫受其禍。所以,人之禍福皆由功過所釀成,豈可不修功而願作惡乎?口孽口孽者,口過之業障也。口孽有無心之孽與有心之孽。口孽者言之,言者心聲也,心正則言正,心邪則言亦邪也。好談人之是非,黑白不分,造言生語中傷,此皆有心之口孽也。如無心意中談人之短處,此為無心之孽,但皆是口過也。如人有過失,必先舉其長處,而後婉言其短處,使其有所感動。若一味談人之短處為樂事,易惹人之怨而成仇。言者未審其實,聽者信以為真,一而傳十,十而傳百,百而傳千,千而傳萬,成為無中生有。受謗者,有口難辯,致成冤屈,言者之口孽,罪莫大也。倘真有其事,亦要隱人之惡,方免有虧心德,而不造成口孽之業障也。所以巧言令色,信口雌黃,壞人家風,損人名節,皆是口孽之過。言者,向來福澤深厚,終因此而減其福,終受人之不齒,此皆從口孽所造成也。所以為人必修口業,切勿造成口孽以削其福。殺生作牲禮,神佛不敢受世間眾生,雖有虔誠敬拜神佛,但大部份均依照舊例,每遇神佛誕辰,就隨風入俗殺生靈,以三牲五牲拜祭神佛,其意是崇功報德,以酬謝神佛之恩顧,以表敬意。殊不知敬拜神佛,以牲禮致祭是觸犯神佛之忌的,因上天本抱著好生之德,宰殺生靈是違背天道,神佛是不敢享受的。聖佛仙神只享受世間之香火,不享受人間酒肉之類。世人若有虔誠,雖是清水果品,亦可感應。倘若妄殺牲靈,反以污觸聖佛仙神,欲求福反造罪過,不如改變風俗,以素菜茶果敬奉,更為喜悅。世人妄殺生靈作牲禮拜祭聖佛仙神,實是借聖誕以致祭,而充其口腹之貪而已。甚多人都利用聖佛仙神之聖誕,而大開殺戒,豬羊雞鴨鵝,大宴賓客,葷氣沖天,不但是浪費金錢,而是自造殺孽,實不合算也,願諸迷子醒而悟之。人之生也,人之死也混沌出開,乾坤始奠,既有天地,人即生也。此生共有九十六億元靈,由吾放下凡塵,使其生生不息,同歷劫數,以成正果。豈知生也,即忘卻本性,不之天堂有路可通,不肯修道以求真,只知享受眼前之榮華,而不知此榮華奶之假景,一味沉迷而不悟,以致迷者多,而醒者稀,是故修成正果,返回極樂者,至今僅僅有四億,尚有九十二億在苦海無邊之際,浮浮沉沉,豈不哀哉。所以欲修真者,必須放去一切邪念,只求心正,作一個堂堂正正之人,不分男女老幼,若有此善念,必能進修,始不辜負此生之為人也。人為三才之一,既配合天地為三才,故人有萬物之靈,若能修真悟道,則可參天地之化育,不負上天好生之德。若昧其本性,棄善而趨惡,則道自遠矣。諸子若知人是應劫而生,應早悟修道以還真,否則地獄無門而自開,永遠輪迴四生六道,而無回歸之日,豈不悲哉。是故,人之生也,應有一番轟轟烈烈作為,發揮其由來善良本性---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以流芳萬世。人生不過幾十年,若空過歲月,而無立功德於世,則無修真之實,就不能回歸極樂,枉為人也。既然人之生也如此,人之死也如何。世之人,生即不知造功立果,修本還真,而犯過作惡多端,罪應無可赦。一但無常,三寸氣短,其子孫竟不知為亡魂造功補過,一意鋪張葬儀,而大開殺戒,以三牲五牲拜祭,實乃加罪死人之罪過。蓋禽獸亦有靈性,其前世不一定亦是人類犯過而轉生者。是故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何況拜祭死人,豈可殺生以獻乎。人之死也,七日後,始知其死,至此始悔悟在世之所作所為。一直至四十九天,其靈魂均受禁於地獄待審。在此四十九天之中,陽世之人是否有為他造功或加添其罪孽?代至四十九天后,地府將一併審理,功歸功,過歸過,功過相抵而有餘功者,則可再輪迴轉生,若過超於功者,則送入冥府,逐殿審理其罪過,此乃一般不願修道造功德者死後之歷程也。所以凡有善覺者,勤修道果,造功立德,其死也,則與一般亡魂不同。因其靈性既有修真,就有光明,其身雖死,其靈尚在,故不致墜落地獄之黑暗。地府若接到修道人之報到,即刻就命查簿官查其平素之操行,若有功德之善果,即可超升天堂,不受四天之拘禁,此乃修道之好處。豈知世人不明此理,視修道為迷信,認造功德為痴迷,實則不修道,不造功,不積德者,乃蒙蔽善良之本性也,至死後悔悟已晚矣。願諸子應了悟人之生死,早修大道,發揮本來之善性,須知四生六道中,皆是有靈性之物,只因元靈蒙蔽,在茫茫苦海之中而不知自拔,一任其沉淪,吾實痛心!若不開迷,如何喚醒諸子之善性乎。

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生?應行何事?

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生?應行何事?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生?應行何事?眾生未明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生,應行何事,若僅忙於生活奔波中,則難渡脫此生,繼續輪迴生死。以下乃今生應行的三大任務,眾生皆不離此,能行此,悟此,則眾生皆能明白,此生作何事,修何德,行何功,立何果,了何身。一、累世因果之償還。二、完成天賦之使命。三、藉假修真之還原。一、累世因果之償還-眾生落凡已六萬餘年了,其間迷失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又多少人能了悟,今生為何有這麼多困苦?觀看別人稍為努力一下即能得富裕順遂之生活,個己如何努力皆難達順心所願,因而時常生起不平心,怨天尤人,如此不明前世所作,累積而成今生之業愆。由於下元甲子年三世因果大清算,累世怨親債主齊登來討,其領有依憑而討伐,如此眾生不明如何去還清累世之冤欠,形成困苦中加諸更不如意。有之被其考磨而生異端(心),皆不明如何去了還累世因果,因此眾生在此世中,即無法承其智慧福份。其間若有善德因緣教化,明白了因果循環中,以功德迴向助其脫苦。因而有些冤怨,其嗔恨心強烈無比,而無法和解,必令遭受同樣之命運方才罷休,方能甘願,如此若過份討伐,又形成下世之來因。佛云:「冤宜解不宜結」,冤怨若能助其依道而修,又能「以德報怨」不必由功德迴向,上蒼自有明斷定能助其脫苦,如此眾生必須明瞭,今生所承受乃累世所積之福德與業報。若「福德」必加以善用珍惜之,能利己利人其福德方能長遠不斷,享福不盡。若「業報」來臨,必以懺悔心去歸還,去回饋,更能以歡歡喜喜的心去歸還,加諸於功果再回報,如此經仙佛排解,即能陰陽兩利,而達成其所求之。 二、完成天賦之使命-上蒼設教立人,必有其用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勿謂個己力量薄弱,各人累世因緣不同,各人修持與功德即有差異。今世降生為人必有其任務,端看各人之作為,因而每個人所賦之使命皆不同;站在任何崗位上,即有各個崗位之任務。淺例:如為一家之主,即有責任與義務去照顧家中之妻小,應該奉養父母孝順雙親,如此以做兒女之孝心去孝親,此即是責任(義務)。再言生為丈夫養兒育女,即有責任去照顧妻小;生為妻子,即有義務去照顧丈夫,侍奉公婆。如此各人任務各人盡,各人所賦各人擔,任誰都無法替代,縱使有人願替代,亦要各人願意。各人之任務若無法完成,或是無盡到責任,即是失責,下世還要再來清償與奉還,如此何不在於今世歡歡喜喜來完成,何必再等到下世。那又是時空轉換,人生又是如何?能掌握否?能完清否?三、藉假修真之還原-眾生皆明此身乃假體,雖言假體,於今世而言確是實實在在,不虛不假之身軀,其受六識之左右,地水火風四大而組成之軀體,風之不來,即不能存活,皆在於一息之間。如何將此身做最有用的發揮,必須要眾生明瞭如何藉此假體,而修持完成此身回歸原來,必須於此世中去行外功,修內果,內圓外滿功果具備,回歸必有望之。眾生不明瞭,人生不應祇是為生活而奔波,不妨靜下心來即能產生智慧「一心不亂」,即有神思,即能悟出人生之究竟與原來,以此去行之,久而遠之,即善(正)氣充滿全身,現光明瑞相。能行使功德加備,善光明神即能時常引導自性而行,回復先天大道歸返無極而究本原也。业债牵缠初始之现象

凡事无风不起浪。有征即兆慎为防。

牵缠业债千般苦。明悟堪期免作忙。凡事无风不起浪,空穴岂有来风?是以故,事生之前必有征兆,只在你是否有够细心详察而已。察事之先,免事后之苦,古有明训也。业债牵缠,其苦万般,其烈如火燎原,但事先必有警讯,如果能得明悟此一警讯,则何患不能解消。语云“欠债还钱”。天下无不可解之事也!首先说明此现象,以启悟世人。

大略业债可分为:前世业、夙累业,及轻业、重业等。当然,各业债之中,又可区分淫业、杀业、口业…等。但,在此不周详区分解释,仅就前夙轻重之分而作析论,盖其间区分之牵缠初始警讯,大同小异,一理通,万理澈也。

“前业”即前世所造之罪业,牵缠讨报之初,均为当事者开始,以迥异日常言行作祟。浅言之,某人日常生活并无逾越,前业将缠之际,必有令其言行怪异之征兆可观察。如不能警醒,业债牵缠讨报也。

“夙业”即几世累积之罪业,因素不一,乃不能隔世讨报之业。牵缠讨报之微兆,大多由亲近之人作警讯对象。如父母、妻儿,甚至兄弟姊妹;当然,警讯之对象,或多或少均与当事两方有因果牵连。

“轻业”乃较轻之罪业,并且是为前业,牵缠讨报亦为当事者开始。其征兆多为梦示,或病痛。若无警醒,业债讨完为止。

“重业”繁复而麻烦,不定是前业或夙业均有可能。牵缠之初,警讯之征兆亦不定是由当事者开始。但必定有一现象,即重业将要牵缠之际,当事者所属之家运必败。

由上的说明,将有助于明瞭日常间的遭遇是否有着业债的牵缠,甚至由警讯中也可区分出是造何业因。比如说:多有恶灵显现兆示,多属杀业;言语失常,或为人际关系莫名其妙损败,将是口业;色相显示,婚嫁之不顺,包括已婚或未婚,均有可能是淫业。什么样的业因,会有什么样的征兆,这是点示的征兆,是轻易可以化解的现象。

但如果征兆不明,缠扰扑朔迷离,则这种情形的业债,将不好化解,很可能牵缠的结果,令人损害惨重,切宜特别当心防范。遇此情形,最好能够力求化解,莫使缠上了,摆脱即不容易。

前业今承果与因。牵连祸福事详臻。

明明鉴察无私报。苦口谆谆劝庶民。

因果之牵连广阔,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尽;甚至可以说,日常间任何一个动作或意念,都可能产生因果。这不是玄虚不可测的空洞理论;若无因果报应,目莲尊者何苦打破地狱门救母?

因果的作用,是赏善罚恶,至正无私的一个定论,也是具体的实践;当然,人生也是因果所贯穿,才会有如今这个人类的世界。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肯定人际间关系,是怎样连系。产生,生灭过程没有具体的答案。只有“因果论”可以作代表性的理论及答案。

所以世人切要明白这一点:“因果”无时无刻都存在你们的左右,只有明白它,体会它,才能打破它的束缚,才能解脱它的力量牵掣,使灵性永远跳出它轮回所产生的吸引力。但是,并不是要你们怕因果,怕它的吸引力,有因必有果,知头好收尾;想要抗拒它,就必须熟悉它。很多陷入轮回中,就是因为对它不熟悉,才会很容易的掉入它的漩涡中。

这些话的目的,是要你们明白“因果”对于人的重要,慢慢的研阅下去,从本书中体会出一点心得,逐渐的减轻它的束缚力量;更希望从此摆脱它。

今生聋哑是何因?

今生聋者,前世必造有闻法、闻道,心怀不信之因;或是父母训言,马耳东风,不受教之人,均为前因也。哑口者,或谤道,或恶口骂辱双亲者是。

然则受此苦果欲解有门否?

有!但机率不大。造因轻,解则容易,造因重,恶果难解。解法者,造如是因,补如是行,恒必有应。

意思是聋者改过,闻道信受再劝人向道以解前因;哑口者,阐道之妙,以渡人向道以解前业。然则既已聋哑,如何渡人、阐道?

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却有文字因缘可结;以书阐道、渡人岂非可行。最后,以自身之受,析解因果报应,以作惕人,则更为解业之上策也。

再请教造因之果报,有者非先天性。聋哑者,亦有后天形成,这个征兆是否可预先侦知,以及如何预防。

当然可以!造了聋哑报的前世因,在人之初生时即果报形成者,是比较难解。可是初生时正常,果报未形成者,在果报须施行时,会有一些征状让你去察觉,比如梦示他所造的前世因情景,或者有实际情形让他有机会去体察;不过,这些现象都会直接在当事人身上发生,能不能察觉,那就需视当事人的造化了。当然,有更多的施行方法是以染病而遂行果报的目的,这个就更加容易去防范了。

当一个人生病时,这个病有可能导致聋哑的后果,那么,就可以一方面治病,一方面预先实行解因的功德,双管齐下,不是很有机会避开这个果报?

果报可以避开?那岂非不是注定?再者,病情虽有可能导致聋哑的现象,假设结果不会,那岂不是又白忙了?

此言差矣!果报的注定,是以何因成何果,至于能够避开,那是因为有了功德成了替代。也就是说,造功德解除那个恶因。举例:你欠人一笔钱而逃到国外,逍遥很久,最后却又与债权人碰上了,你是不是要还人钱?纵然,国度不同,律法有异,你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可是债权人的讨债方式,也有可能迥异于正常的讨债方式。你如果要安然度过这一种情形,是不是你必须要让他心甘情愿的放弃这个要债的心念,比如说有恩于他或他的亲人?

因果也是如此。你造了因,这个果就绝对跑不掉,可是你也能以别的方法去偿还这个因,并不一定有必要以什么方式去偿还。

世人受苦难,拖磨不休,那就是业因作祟;人生苦海,也是许多恶因形成。悲于世人沉浮苦海不能自拔,每每闻声救苦;但人间苦,苦几多?正本清源,从头救起。世人能明悟“因”之可怕,慎而勉之,可免无限后患也。

小儿麻痹症如何形成?

破坏路、桥的恶因,或是造了很多祸患不能根除的恶因,才会受到残障的果报;这一类果报,大多属于不利于人的业因形成。

那么后天形成的果报,是否也可以预先防范:若然可以,其征又如何?

也可以!形成这个果报的先征,许多是恶梦连连,甚至在恶梦中会呓语出自己的恶行前因。

是了,每一种果报的形成之前,旁人若发觉,是否可以对他有所帮助。

可以!问题在于当事人是否肯接受正确的指导,而行功立德解前因。

如果是在果报已成形中,换句话说是已经受报。而这种残障病,在目前医学上仍属很难痊愈的。请问,是否仍有解法可免除残障的痛苦。

当然也有。不过,预防胜于医治,也就是说,预防较容易,医治较困难。

那岂非过于残酷了?

造因的时候,有可能你加诸于别人的,比你受报时更残酷。

较困难并非绝望,有一线之机,还请明示,总有希望。

聋哑症,解了前因之后,如果能度百众,三年不退,得壹佰果,生福慧灵神如脱胎换骨,其症可消。这是以度人向善的功果为原动力,因为众善其力转输于一个人身上,可以激发人身及灵神的潜在力相契合,突破障碍。

那么肢体残障也一样呢?

原则相同,最好再加上身体力行的实践,则更有助益于复健。也就是说,以残障之身,奔波度众,众善护持,则更有奇迹显应,解脱困苦束缚凡身。

果报既属天律,有无趋避之良方?

“因果报”乃是一种业力的牵掣;亦即是“因”随轮回转,而产生的力量促成“果”,所以趋避之法,唯有“慎因”,取其无因即无果。不过,这只是最消极的一种方法。因为,既生为人,“人”即乃灵性溶入假体,而假体又需依赖五行生存,五行衍化,自会产生许多诱因,亦即是,人很容易造因。是以故,唯有以积极的“广结善缘,多立善因”,以备尔后不慎造下恶因之时,有以弥补之,才是最为上策。

这是理论,但在过程中如何实践,以及趋避。也就是说,如何来减轻业力的牵掣,使它们减低至最小的干扰。

这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修立善功德回向;当然,一般人不知道“因果”的真义,无从得知;但是,未雨绸缪,修善功德就回向消业,无形中解了业债的牵掣。因为,“业债讨报均有时限,时辰未到,它们不可讨报,平素未受它牵缠的时候,就回向解业,是趋避之上策。另外,受业债讨报时,如果能发心立愿而实践,不论何种善愿,对于解业亦是很有效应。最后,更有一招杀手可使,那就是求修大道,立愿持斋。

因为求修大道,必有魔考、道考,诸般考验,“天律明定,凡诸考可代业债讨报”。则求道受考,过关有成,又可消除业债,是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而持斋,乃发心不杀生、不伤生,以此仁德之愿,化解冤业刚酷之气,正合“以柔克刚”之理论,焉有不成之理。

“因果病”大致区分为“精神”与“身体”两种,亦即是有形与无形之区分。而“无形”尤胜于“有形”,亦即是无形之因果病较为难解也。

了解“因果”的形成及现象,能够避免它的“形成因”,就可以解脱它的“业报果”;更可以对因果的了解,知道来龙去脉,更有助于“因果轮回”的解脱。俗云“解铃还须系铃人”,又云“一物克一物”。这说明了万物凡事,均有其可解之道。也可以对正受苦难的亲友加以解说、帮助,间接的以“了解因果”而修立“广结善缘的良因”,可以说是“有助人生平安与顺利”。

化解冤业,最常见的就是“精神错乱”。这一点现象的“形成因”,以及如何避免、解脱,尚请菩萨慈悲开示。

菩萨:精神错乱属于果报无形病象,在医理上归属于“神经科”,但根治率却极低,症结即在业力的牵掣。它的“形成因”,大都属于“杀业”所造成,也有因“忤逆直系尊长”而成。但业报讨债却非隔世即成,有者牵连好几世,故成夙世业。

有许多突发事件,根本没有先兆,又如何去化解它?

没有突发事件造成精神错乱?好端端的就日渐异常,终致不可收拾。

因为这种业报的肇示,都是本人才能得到,而当事人疏忽或不以为意,到了业债讨报之时,旁人就以为是突然变成的事情了。

莫名病症牵缠久,脱苦良方慎莫忘

最常见的果报症状,除了前述精神错乱外,还有属于身体症状,也是随处可见。劝勉世人,“预防胜于治疗”,希望世能够体会各种业报的形成因,而日常行事之间避免种下这个恶因。

果报中在身体方面产生的症状可分类许多种,诸如:某部份的器官症状,外表皮症状,以及血气经脉症状等三大类,而最常见,也最难办的就是某部份器官症状,以及血气经脉症状,外表皮症状则轻易可解。它们的现象大部份是:胸口莫名其妙的胀痛,或者阻塞欲闷的感觉。另外有无形病痛窜走,今日在胸,明日在背,甚或足部。

这种现象的形成因,大都是造了“睚眦必报而害人致命的恶因”,而业因讨报大都隔世而成,这种业力的牵掣,尤于修道者更明显,它的目的是一次了结,或以劫苦代考关消业。

这种果报的产生,如果应在一般人身上,有致死的可能,人命债是以命偿命的讨报;而修道人却可“以考代命”,不会致命。这就是知“道”之可贵,修持奉行的珍贵处了。

那这个现象的先兆呢?

这个现象的肇示大部份是“冲煞”而起,煞属阴、阴入阳体。而煞去业力趁虚而起作用,终致形成无形病痛。

如果有此业因,当然就要避免冲煞了,否则,冲煞只要祭解就没事了。

那就是要注意“避免冲煞”,再了解是否有此“隔世因”这样就可以预防及避免这个现象的形成了。大致上是如此。但有例外的情形,比如说,无心之中造了大功德、阴德,或者修善功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福慧,消弭了业力。也有可能在这个肇示才开始时,或者刚才讨报就解脱它的牵掣力了。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那就是加重,肇示及讨报的期限,刹那即至,几乎连接一起而来。

比如说一般人“冲煞”,而这个“业因体”又已存在,在人身因煞祟而刚起变化时,蒙仙佛之赐解,煞已离去,这已是一段时日,而这个业因就会趁着人身受煞祟后的空虚,就起作用,而造成了果报的现象。可是,这个人本身累积福慧,亦起作用,消抵果报,就产生了刹那的异状,而自行消失的奇迹。

换句话说也有可能刚受煞冲时,福慧亦可弥补这个空虚,而免于果报。

不过,这端视平素所累积的福慧深浅而定了。

淫业造成遗后患人生苦病竟无休

果报中有一环很特殊的例子,那就是造“淫业”之因。所谓特殊,是指它讨报的现象。换句话说,很容昜就可以分辨出目前的业报,是否淫业业力。

淫业讨报有分别乾坤两道,男者受淫业力牵掣,最明显的现象即是“身体日渐衰弱”。妇女就有些异样,或心思行为不正,或自甘堕落,亦有梦冤业缠扰而日愈萎靡者,但这较少数。

盖“淫业业力属极阴之气”,干扰乾道伤阳,干扰坤道助阴而遐思丛生。

淫业业力属极阴之气,故会织成魔障,是以淫业之报,关键即在魔障。

最常见者有下列几桩:时有绮梦。似有鬼交。最难缠者是有阴气侵身。以上是为乾道的现象。而坤道亦有鬼交之现象,大多数却是虚荣心先引,或者偏激思想作祟。

后天因素倒容易解决,所谓“鬼迷心窍”就难辨了。乾道之时有绮梦可以克制自己的感官不接受粉红色的动静事物;但如果由潜意识受业力牵掣,本身克制就无以为力了,坤道的情形亦如是;所以,解脱淫业业力的讨报,先决条件是“清心寡欲”。

所谓魔障,俱属乘虚而入。后天破解之法,有正人伦之常,则可望解除它的侵扰。否则,以正法静坐亦有效益。

淫业之形成,乃是造下不正当之色戒成因,它来讨报也必是以此而行。所以后天行正道人伦之常,以阴阳调和之力来祛除它的力量。

这就要看你从何角度论断了!以受苦情形论,不用受实质伤痛,但是精神压力却可能拖垮了人。而易解倒是有此一说,因为它容易辨认,就可对症下药来解脱它;但是,就怕魔障过深,不但自拔无力,连助力亦无以发挥。

恶灵作祟无时在异象由来最可惊

尝闻世人多有怨言,世间苦,苦不堪言,仙佛既抱如是慈悲,为何不能解尽世间苦?其声哀凄,吾不禁恻然。

菩萨尚请不要悲叹,世间苦,但仍有净士,世人苦,苦在不知修而已。以菩萨之大慈大悲,世人若知修,定能感动菩萨救苦。

世间苦,绝大多数牵扯因果业力,此乃天律明定,世人求仙佛解苦,其先决条件却是本身有善德足以感天地,解冤业,仙佛之赐助乃在减轻其苦至最低限度而已。世人多不明其理,不知“解诸般苦仍在自身”。

常会有看见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恶心动物,恐怖景像,甚至会觉得梦睡中有人坐床头。而她本身经多处仙佛指示,有阴缠身,这又是怎样的果报呢?

大体上来讲,这是冤亲债主的讨报没错。这是一种直接讨报的现象,不止是无形的力量干扰而已。

“果报”分有形及无形,但阴灵亦属无形,怎么解释呢?

这可区分成:无形中的无形,及有形。比如说:莫名其妙的病痛属无形,知道症状属有形。冤亲债主直接讨报属有形中之有形,侵身作祟属无形。

冤灵属有形,身体症状属无形,恰好相反。而冤亲债主直接讨报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冤亲债主之可直接向阳人申讨,均须经由地府准旨申冤之裁定。所以,它们可到阳世侵扰阳人。而能够如此的先决条件是它们占理极直。换句话说即是碰到这种情形的人,形成因属理亏者。

冤灵缠身,不要说吓人,那些异常现象就够人头痛了!难道都没有兆示,好让人先防备吗?

因为冤亲债主经地府准旨,就直接讨报,它肇示的现象就难以辨察了。不过,有利亦有弊,它们准旨申冤,可是阳人亦可祷求仙佛,以修功德回向,从地府注销业因,业因一消,冥旨收回,它们就不能再讨报了。

冤亲债主直接讨报,会不会形成精神错乱,更甚至会造成身死惨祸?都有可能。

然则,都无先兆,这样的讨报是否太过厉烈?地府的准旨,岂非过失?

不尽然!地府准旨乃本天律而行,并无过失。问题在于冤灵本身即已积怨过重,一旦得旨准申冤怨,则讨报过烈而致伤生,其本身亦须回地府受罚。

那假如说,平素如果能够多修善功德回向冤亲债主,这样是否可以减轻它一旦领旨申讨时,不过份酷烈。

当然!只不过亦须视形成因之种类而定。有者平素修善功德回向,在地府即可注销它领旨的权利,或者是讨报时有特定现象,余则无影响。

特定现象的讨报,地府放冤灵之际会以仙法镇灵,使其不能畅所祟祸,则受报人除此无害矣!

体质异常筋骨痛早修解业免拖磨

俗云“平安就是福,健康就是财富”。如果身体时常有莫名其妙的毛病,那么精神就不能安适与集中,也就无法专心的发展事业,也就注定了磨苦。

在日常间时常有这种事,有者是其运入殃星而毛病不断;有者是冤业牵缠,菩萨之意又如何?

如果是殃星入运,那好办,运过也就无大关碍了!

时常有莫名其妙的病痛,除了有关“运”之外,那就是“因果业力的牵掣”,是比较麻烦。

因果业力的牵掣,使身体时常有病痛,尚须分成两方面讲。其一是筋骨方面酸痛不已,不定时的阵痛;以及固定伤痛;而共同点就是难以医治。医者常说“筋骨毛病最难医”,虽然这是因人体构造而言没错,但是若再牵缠上业力,那是难上加难。其二是体质方面异常,也就是很衰弱,偶而疏忽就有毛病。或许有人说是营养方面未作适当调配,以及日常间缺少运动及正常作息所致。这话也没错,但是基本上这却是因果业力造成的现象。

这又是怎样的因果而形成?

形成因大都是造了“暗箭伤人”的业债,也有少数是好斗逞武,冤怨牵缠,才会成此世果。

在身体方面的果报,先兆很难明确划分。因为从开始到最终,情形如一,至多也是愈形恶化,拖磨不休而已。

当人们一有了这种病痛情形时,数次医疗未见效果,或者反覆不定,即可确定。

一旦碰上这种情形,能够立即消解冤业,大致如此可解此业。不过,怕有重业者,恐怕就不能轻易如愿化解。

求仙佛作主化解,想必没问题了吧?

只要有心忏悔解业,仙佛总会慈悲代为作主。

幻象犹疑心不定须防魔祟乱灵神

人心不善,日趋恶行多端,以致因果轮回,无休无止。亦因此多少疑难杂症,层出不穷,非是天心不仁也。

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多少人能够明白此中道理。

常常看见一些幻影,那些异象,使人疑神疑鬼。

这可分成两方面讲:其一是心魔,其二是冤业将缠的先兆?

切莫受心魔所扰;人心有欲,难免生障,这从克欲着手。

心魔自生,所以端在自己,解铃还需系铃人,无庸赘言。如果不是心魔,就是背负人命债的冤孽将缠的兆示。

人命债的冤孽最是牵缠不休,不但前世因有之,牵缠几百甚或千年的夙世因亦有之。因为,人灵怨气最重,一股暴戾之气,很难消散。所以,世人最好戒慎不可轻犯,否则果报是很可怕。

唯有“大阴德”上天准授权地府自行注销冤孽人命债,否则就须与冤债主化解,因为人命债地府批准讨报的。

一般人如果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有见到似真如幻的阴影,莫名其妙的心惊胆跳,甚或梦景有冤孽缠身,须提防矣!

如果不自警惕,终久有成神经质元辰衰弱,亦有因此伤身败命,更有因此而家庭事业不振。

那几乎包括日常间的灾难了!好斗逞武的人如果能够看到本篇,必有助遏止社会杀风,进而减少纷争,安居乐业。

多行不义招因业无妄之灾自省思

为何会有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是属按常理不该发生的灾害,无端受到牵连。由此可见,它的形成因也就是不义所得造成。

比如偷、盗、抢、诈骗。涉及的是财物,如果再牵涉到人命,那将不止于此了。

不当所得,让你意外受损,赔上身体磨苦,连本带利偿还。

所以要减少无妄之灾,不如平时多积点善德,修功补罪。

仙佛也常劝勉修功立德,不但可积福,原来亦可消除了无妄之灾因业。而修功立德的付出,以财施而言,无形中的回收,绝不比付出的少,也是早有验证。

因果業力

.為什麼會有冤欠,就是因為不平。所謂冤欠就是怨恨。2.一個人的外貌是靠你前世修來的啊!你今世多禮拜,來世必長得莊嚴;你今天不禮佛,不獻花,你別求你來世要長得好看.

3.人的因因果果,冥冥之中,都一直牽繫著你們。當你遇上困難時要好好的面對現實把它解決,這樣就是在了你的業。4.當你有很多念頭,很多思想,很多不平的想法,都是業力在牽纏。為什麼我靜不下來,別人都靜下來,這都是自己的業力在拉你們都帶業力而來,但有業力能幫助你成道。如果沒有業力存在,你會辦得積極嗎?若是沒有業力阻擋,你會知道業力可怕嗎?

6.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因緣果報要去承受,他自己去承受,六萬年來業力一次了,六萬年來這麼好的機會,一世修一世成,當面對業力催討的時候,坦然面對,該還的就要還,下輩子就不用這麼辛苦了

7.人本是萬物之靈,原來上天老母派下來要領導萬物,照顧萬物的,而今上天要人照顧眾萬物之責任未盡,卻處處在殘殺萬物。如此行為怎不使老母震怒,降下劫數。多年來的累積下來,人變鬼,鬼變人,冤冤相報,皆出世在一家。8.修道究竟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超生了死,了脫因果輪迴』,那麼你們是否能心甘情願,接受因果輪迴所結下來的冤、怨、緣?你們是否能安心去了罪、了業、了願?如何才能達本還源?要達本還源,就要把累世所積下來的冤、怨、緣了脫。9.在宋朝時代,因為為師得罪很多邪魔,甚至身在佛門,亦得罪同修甚多,而被得罪者及邪魔們,到現在尚不放過我所辦的,他們甚至借我的名傳道,或者借無極之名傳道,吸收真正道盤中心誠心弟子。意見不合,意見不堅,甚至藉著功德相者,統統拉到那裏去

0.如果上一代心行不正,那他的子孫會窒礙難行。.假使有了因果的根源,永遠四生六道裡頭翻滾。2.你內心化不掉的東西,就是無形的業力在催討,既然是欠人家,要坦然面對、承受,該還的就要還,不要有怨言。3.你現在凡事,瑣碎事一大堆,你不要高興啊!當你處在煩惱的時候,你得要小心,冤欠已經盤根錯節的把你層層纏住了啊在了宏願當中,你方能了卻我們所攀的一切因緣果報。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夫妻子女,前賢後學,都是因緣,在了願當中了卻諸緣。

五戒与十善免堕三途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点上方蓝色字







































白殿疯图片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