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6-12-30 17:16:50 点击数: 次
在自然界,鱼体体色变化的情况很多。比如: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石斑鱼,能很快地从黑色变为白色,黄色变为绯红色,红色变为淡绿色或浓褐色等,它们还能使很多的点、斑纹、带和线变得忽暗忽明。同理,金鱼、泥鳅、斑点叉尾?等也在养殖中发现了变色的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现,生活在清澈浅水里的鱼和生活在水草丛生的深水里的鱼,体色相差较大。在池塘鱼类养殖的鱼,体色明显比水库网箱中养殖的浅。有些鱼体的体色变化的确影响了人们的经济活动。部分体色会提高鱼价,比如金鱼,体色越鲜艳价格越高;江团的体色若是白色,则价格会升高;沟鲇的体色若为黄色,则更有卖相。而有些体色相反,比如江黄颡,若体色从黄变黑,就不受欢迎,价格低了许多;斑点叉尾鱼、牙鲆体色要是从黑变白,也会快速掉价。因此,比较系统的探讨动物特别是鱼类的体色变化的规律、原因,找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或找出合理的推论,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为此,我们特对鱼类体色变化现象进行探秘。一、光照对体色变化起了什么作用?下面就用年2~3月在德阳的实验来演示光照对鱼体色变化的影响。器材:体色相近的鲫鱼,广口瓶2个(一个内壁涂黑漆,另一个内壁涂白漆),浅色塑料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台灯(瓦)步骤:1、取内壁涂有黑漆和白漆的广口瓶各一个,将其注满清水。2、选体色相近的鲫鱼2尾,用镊子从两尾鱼的背侧分别取2—3片鳞片,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分布情况。3、将2尾鲫鱼分别放入涂有黑漆和白漆的广口瓶中,移至灯光下,照光30分钟后将黑色广口瓶中的鲫鱼移入白色广口瓶中,比较两条鱼体色深浅有无变化。4、用镊子分别从两条鲫鱼体背侧(照光前取鳞片的临近位置)取下2—3片鳞片,制成临时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鳞片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并与照光前取的鳞片进行比较。结果:1、经光照处理30分钟后,黑漆广口瓶中的鲫鱼体色较深,白漆广口瓶中的鲫鱼体色较浅。2、光照处理前取的2尾鱼的鳞片黑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非常接近,黑色素细胞分布较均匀,有星状突起。3、光处理后体色较浅的鲫鱼鳞片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较处理前集中,少部分能见星状突起,较深的鲫鱼鳞片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由每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星状突起增多。综上可见:在明暗不同的环境里,鲫鱼的体色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在亮环境里变浅,暗环境里变深,并且时间越长,变化越明显。这种变化的形成主要起于对明暗背景的适应(明化、暗化),是通过鳞片中黑色素的扩散和集中来实现的。这说明,光线是一个影响体色的重要因素。二、鱼体眼睛对体色改变有无影响?目的:了解体色变化是否与眼睛这个媒介有关。器材:体色相近的鲫鱼,缝衣针,广口瓶,黑纸,塑料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台灯(瓦)步骤:1、选2尾体色相近的鲫鱼,用缝衣针破坏其中一尾鱼的两只眼球,另一尾作对照。把两条鲫鱼转入用黑纸包裹侧壁的广口瓶中,移至灯光下照射30分钟。2、30分钟后,去除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两条鱼的体色深浅。3、用镊子分别从两条鲫鱼体背侧取2—3片鳞片,制成临时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鳞片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1、肉眼观察体色变化不明显。2、显微镜下发现,破坏眼球的鲫鱼鳞片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分布较集中,星状突起短而少;而对照鱼鳞片黑色素明显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表现为星状突起数量多而长。可见:鱼体眼睛在体色改变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实验发现鲫鱼是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的环境,视觉系统通过复杂的生理传导进入神经中枢,由神经系统刺激产生体液,给色素细胞发出相应的信号,使色素细胞作出反应,变换出与外界环境相宜的颜色。食用鱼的颜色通常是黑色、褐色、灰色或偏这些的某一种或几种颜色,在生产实践或研究过程中,水产动物特别是斑点叉尾鱼、沟鲇(本文指大口鲇与土鲇鱼的杂交鲇)、云斑鱼等无鳞鱼有时会变白、变红和变黄,笔者根据观察,初步发现有如下主要规律:1、不投饲情况下鱼体黑白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变。年5月观察到,在不投饲情况下,白色的斑点叉尾?放入充氧袋中,约20分钟后就变成了黑色(图1)。经过运输1-2小时,把黑色的斑点叉尾?从充氧袋中放入一红桶中,20分钟就变成了白色。-年间,四川一斑点叉尾?养殖户,在经过一个晚上的大暴雨后,发现其中一个网箱白色的鱼全部变成了黑色。生产上也发现白色黄颡鱼,在红色盆中暂养4天,就全部变成了黄黑色。在水中,可能由于水质、鱼体血液的共同影响,白色的鱼被大家看起来可能像红色。这些变化,可能主要归于鱼体本身健康状态(鱼体发生疾病时,有可能体色会变黑)、溶氧、光线、水温、水质等方面的影响。2、投饲情况下鱼体可由黑、白变成黄色。由于有加丽素黄、加丽素红、加丽素粉红、叶黄素等加黄的着色剂,鱼体很容易达到变黄的效果。比如塘虱、沟鲇,50mg/kg以上的色素,在30-60日内就能在黑色的基础上达到较好的着黄色效果。若是白色的沟鲇,则变黄的速度更快,可以在10-20天内变成黄色。当然,在一定范围内,着色剂的量越大,着色时间可更短。但要使黄色更不易褪色,则小剂量、长时间的着色方法更适用。3、投饲情况下鱼体可从白色、黑白花变成黑色。由于目前市场上尚无有效的使鱼体着黑的色素,因此要让鱼变黑,只有从饲料、水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处理。一般情况下,纯白色的沟鲇要很长时间才能变黑。若是黑白花鱼(即体色有一部分黑色,有一部分是白色的鱼),则可以在10-30天内变成黑色。鱼体变黑的过程:先是在鱼体上可见小黑点,接着,这些小黑点越来越多,从而遍及全身,使鱼整体变黑。鱼体各部分着色的顺序通常是:先头部,然后是背部、鳍条,最后腹部。褪黑的身体部位顺序,则相反。三、不同体色的同种鱼有什么差异?同一种鱼,颜色不一样,价格是最大的差异。如着色好的塘虱(充当天然塘虱)市场售价可达11-13元/kg,而着色差的塘虱市场售价则仅为8-10元/kg。着黄色的沟鲇、斑点叉尾?(黄褐色的充当黄颡鱼)与没有着色的,也有2-4元/kg的差异。这种市场需求,我们不必评论它的好和坏,它的存在,是大部分人选择的结果。就象不同的鱼(比如花鲈、带鱼和银鲳,与鲤鱼、鲫鱼、草鱼)有不同的价一样。外观,的确是衡量动物产品的价值标准之一。为此,养殖者肯定是希望养殖利润更大的鱼。饲料生产企业:一部分认为要添加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部分认为不必添加,首先是添加的外源色素成本较高,一般在-元/t之间,则因增加的成本并不用于生长,而是用于着色,与其增加色素成本,不如增加营养成本,降低饲料系数。我们检测了不同颜色沟鲇的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差异不大。事实上,目前高价的、低价的各种鱼,其基本营养成分也差异不大。为了检测不同颜色的鱼的对耐低氧的能力差异,我们试验场在3月27日做了一个试验。上午9:30将沟鲇装入鱼苗袋密封进行观察(表1)。试验开始时,鱼均匀分布在中下层水体中,活动正常。白天多次观察都没有发现缺氧迹象。夜间11:00观察,仍无明显的浮头,敲击塑料袋鱼的反应敏捷。此后随着密封袋中溶氧的慢慢减少,夜间4:00时发现鱼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少部分鱼将头探出水面,吐出水泡,用手轻击塑料袋鱼反应比较迅速。5:00时发现正常沟鲶中一尾鱼严重缺氧,其余的也都将头探出水面,变白沟鲶情况也差不多。7:00时一尾正常沟鲶活动停止,腹面朝上,身体僵直死亡,其余的正常沟鲶和变白沟鲶也表现出严重的缺氧症状,敲击塑料袋鱼体反应迟钝,且有2-3尾鱼已经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此时解开塑料袋,测定水体溶氧,并将鱼倒入桶内更换新水,充气。整个试验持续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密度小、水温低所致。从试验结果来看,两种颜色的沟鲶在耐低氧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四、比目鱼体色异常现象研究进展比目鱼的体色异常主要有三种情况:有眼面出现白斑即拟白化或白化症、无眼面出现黑斑即黑化或色素增加症、两面均有色素的双色症。此方面研究较多,也硕果累累。王吉桥等()在《比目鱼体色异常的机理与对策》一文中:认为比目鱼体色异常的形成受“环境、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皮肤细胞”轴的调控,对策是从亲鱼营养抓起,或是加强亲鱼的必需脂肪酸营养,或是选择野生亲鱼。王伟、侯林等(4)在《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中认为,牙鲆白化是由于基因突变等内部因素和营养、水温等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的,目前世界上对其病因尚未完全弄清。防治上,主要从强化饵料、环境控制和细胞工程学上下功夫。五、淡水鱼体色变化之探讨——南京热近年,淡水鱼上的体色研究和学术探讨热潮在慢慢拉开序幕。“本该灰褐色的叉尾?养成了白色,黄颡鱼养成了黑颡鱼,连鲤鱼也养成了黑鲤鱼......众多经济食用鱼在养殖过程中都遭遇过变色的尴尬。哪些因素会导致鱼的体色改变?有鳞鱼和无鳞鱼的体色变化机制有无差异?如何通过营养途径调控鱼的体色?......这些疑惑在本报告中都会得到满意的解释。”这是今年6月初××企业在南京召开的学术会议一个报告的介绍。该介绍一出,立即吸引了众多人士的注目,因为或多或少,大家真的希望能从报告中获得满意的解释。演讲者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博士,她用了61张幻灯,介绍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牙鲆、真鲷、加州鲈、鲤鱼、鲫鱼、黄颡鱼、鳝鱼和斑点叉尾?的体色变化状况,认为遗传、内分泌、鱼的年龄、大小、健康状况、光照、背景、温度、盐度、密度、水质都可能导致鱼的体色变化。根据资料,演讲者觉得有鳞鱼和无鳞鱼的体色变化机制没有多大差异。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