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更具体地说,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又称第三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一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二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一门新学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
2.康复其概念随着医学发展而发生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作了如下说明: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经过数10年的发展康复的目的更加明确,即所谓重返社会.因此,年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又把康复定义为: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在年WHO的一份正式文件中提出: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
3.康复工程:利用矫形器、假肢及辅助器械等以补偿生活能力和感官的缺陷。
4.医学康复”(medicalrehabilitation):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科学。
5.教育康复(educationalrehabilitation)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科学。
6.职业康复(vocationalrehabilitation)为恢复就业,取得就业机会,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主的康复科学。
7.社会康复(socialrehabilitation)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进残疾人能重返社会的康复科学。
8.完全康复医学上完全康复是指所患疾病经过治疗后,不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而且不留有后遗症,对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没有留下任何影响
9.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方法。10.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针对病、伤、残者的整体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康复指导,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康复锻炼,减少残疾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11.康复运动:采用适量的、定向或者有针对性的机体运动来帮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叫做康复运动。12.康复生物工程:是工程学在康复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利用工程学、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力学等原理和手段,在对所丧失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评定后,通过功能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矫治畸形、弥补功能缺陷和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1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合称为一个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功能按全或无定律进行。同一块肌肉的运动单位越多,动作的精细程度越高。同样,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越少,动作的精细程度也越高。14.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15.牵张训练:通过康复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或患者通过自身的姿势改变进行主动牵张训练,使肌肉、肌腱和韧带挛缩松解,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16.自助具:是指为了提高残疾人的自身能力,使其能较省力、省时地完成一些原来无法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以增加其生活独立性的辅助器具。自助具主要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有关。17.作业性假肢:是指主要用于代偿肢体的功能而不具备肢体的外形,多用于辅助截肢者完成某些特定工作的需要。18.残疾: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这些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19.背伸训练:是指足趾尽力回勾,就是脚用力回钩到极限位置。20.背伸角度:就是指背伸时小腿延长线和脚底面的夹角21.脊髓圆锥综合征:主要为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22.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23.脊髓损伤患者的骶段保留:指脊髓损伤时最低的神经功能保留区域,即会阴部的感觉或运动。24.脊髓损伤患者的部分保留区:指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区域,一般不超过2~3个神经节段。25.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脊髓并没有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患者可有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26.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其周围的肌梭受牵拉后将兴奋传入脊髓,引起受牵拉肌肉的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27.屈肌反射: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以引起关节屈肌收缩及伸肌松弛,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的作用是保护肢体,避免伤害性刺激对其损害。28.等张收缩: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肌纤维缩短,引起明显关节运动。等张收缩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等张收缩又称为动力性运动。29.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速度保持恒定或产生匀角速度的关节活动。30.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时,肌肉张力增加,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性运动。
31.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是应用与日常生活、工作及娱乐有关的各种作业性活动或工艺过程,指导残疾者或已部分恢复功能的病人,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治疗,使其进一步改善和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其重点在于增强手的灵活性、眼手协调、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32.化学神经阻断技术:是指采用肉毒毒素(BTXA)肌内注射,与运动神经终板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以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从而减弱肌肉张力或痉挛的治疗方法。33.神经溶解技术:是指在神经干或者肌肉运动点注射酚或者乙醇,导致神经鞘或轴索细胞膜变性,或者肌肉蛋白凝固变性,从而降低局部肌肉一神经活跃程度的治疗方法。34.假肢:指用于替代截肢者肢体缺损和功能丧失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35.内骨骼式假肢:是指假肢的中间为类似骨骼的网状结构,外面包裹海绵,用肤色袜套或人造皮从外面套上。36.PNF技术的最大阻力原则:为可在方向、质量和数量上引起平滑、协调收缩且产生适当扩散和促进功能的阻力,而非治疗师所提供的最大阻力。通过对较强肌群施加适当阻力,可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37.肛门牵张技术:食指或中指戴指套,涂润滑油,缓缓插入肛门,把直肠壁向肛门一侧缓慢持续地牵拉,可以有效地缓解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痉挛,同时扩大直肠腔,诱发肠道反射,促进粪团排出38.外骨骼式假肢:又称为壳式假肢,是由制成人体肢体形状的壳体来承担假肢外力。39.矫形器:指金属、塑料或弹力材料的装置,以补偿神经肌肉功能缺陷所致的肢体不稳定,或通过施加额外的力以纠正躯体畸形。40.作业治疗的神经生理学方法:应用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理论,使肌张力正常化,引出正常的运动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不注重患者的动机、主动性、注意力等对动作的影响。41.封闭治疗:特指在局部组织(肌肉、腱鞘、关节腔、硬脊膜外腔等)注射药物,以达到改善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抑制致痛物质释放、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42.骶段保留:脊髓损伤时最低的保留区域为会阴部的组织边缘,感觉由最低的骶段神经支配。因此,没有鞍区感觉和(或)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者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43.脊髓休克: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在脊髓休克期所有神经反射全部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性损伤。在此期间无法对损害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必须等待脊髓休克解除后,才可真正评测神经损伤平面及程度。44.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45.四肢瘫:四肢瘫是指脊髓颈段损伤,导致四肢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四肢瘫涉及上肢、躯干、大腿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但不包括臂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46.中央束综合征:患者表现为上肢神经受累和功能障碍重于下肢,如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47.前束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温、痛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见于脊髓前部损伤。48.半切综合征: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温、痛觉丧失。见于脊髓半侧横断性损伤。49.后束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温、痛觉存在。见于脊髓后部损伤。50.马尾神经综合征: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时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表现为外周神经损伤的特征(迟缓型瘫痪)。年Verbiest首次临床报告且将其命名为马尾神经综合征(CaudaequinasyndromeCES)
51.Bernard-Horneer氏综合征又称Horner氏综合征;颈交感神经系统麻痹综合征。交感神经通路任何一部分受累均可出现此征。临床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眼压低,同侧面部无汗和温度升高,泪腺分泌增多或减少。52.Bianchi氏综合征又称失语—失用—失读综合征;顶叶综合征。凡顶叶和血循环障碍、肿瘤、以及外伤等均可引起本征,但以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中之顶枕支闭塞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失语(感觉性失语)、失用和失读(伴有失写的失读),病变对侧偏身感觉消失、伴相应手和足的触觉性失认,暂时轻偏瘫。在顶叶损害(右利者)表现为左侧半身自体局部认识不能、空间认识不能、穿衣失用、结构失用、空间失读、失计算等。左侧顶叶损害表现为结构失用、意想性失用、失写、失读等。53.Costen氏综合征又称颞颌关节综合征;颞颌关节疼痛一切能紊乱综合征。臼齿缺如、不正咬合或复咬合导致咬肌过度收缩或下颌关节变性,下颌踝移位,下颌神经之耳颞支及鼓索支承受机械性刺激,耳咽管受压。少数由精神紧张引起。临床表现为颞颌关节疼痛,咀嚼时产生自颞颌关节向头侧部放射性疼痛,张口时伴下颌关节运动障碍与弹响,下颌偏向患侧,有嚼肌痉挛和压疼。尚有耳塞、耳鸣、耳痛、呼力下降、眩晕、眼球震颤、咽喉及舌的烧灼感等。54.Dandy–Walker氏综合征又称Dandy–Walker畸形;第四脑室孔闭塞综合征;非交通性脑积水。第四脑室中间孔或侧孔为先天性纤维网、纤维带或囊肿所闭塞;枕大池被先天性脑脊膜膨出、小脑异位或脑膜感染粘连所阻塞,以及颅后窝中线肿瘤可造成程度不同的脑积水。临床表现为Dandy-Walker畸形多于生后六个月内出现脑积水症状和颅压增高症状,亦可伴有小脑症状和颅神经麻痹症状。后天梗阻性多见于颅后窝肿瘤,表现为进行性颅压增高症状、小脑症状和颅神经损害症状。CT可见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脑水肿和颅后窝占位征象。55.Duchene-Erb氏综合征又称上颈神经根综合征;臂丛上部麻痹。成人多因外伤、颈椎病等致第五和第六颈神经根损伤,引起肩胛和臂部肌肉麻痹。临床表现为上肢前臂呈伸展状下垂,肩及上臂肌肉萎缩。感觉障碍主要分布于三角肌、前臂桡侧及拇指的外侧半56.Eaton-Lambert氏综合征又称类重症肌无力综合征;肌无力—肌病综合征;癌肿伴肌无力综合征。主要是四肢近端的躯干肌肉无力,下肢症状重于上肢;消瘦和易疲劳,行动缓慢。肌肉在活动后即感到疲劳,但如继续进行收缩则肌力反而可暂时改善;偶见眼外肌和延髓支配肌肉受累;约1/2病例有四肢感觉异常、口腔干燥、阳萎;腱反射减弱但无肌萎缩现象。多伴发肿瘤,以小细胞型肺癌最多见。57.Fisheer氏综合征又称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深反射消失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综合征。因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病毒感染和变态反应两种说法。多数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疾病,两天到数周后出现神经症状,常先出现眼外肌麻痹和共济失调,最后深反射消失。58.Foix–Alajouanine氏综合征又称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综合征。双下肢远端肌萎缩,早期呈痉挛性截瘫,晚期呈弛缓性截瘫,腱反射早期亢进,晚期消失。起病之初呈分离性感觉障碍,随着病情发展,以后全部感觉均消失。早期常有脊髓性间歇性跛行。59.Foix氏综合征又称海绵窦综合征;垂体蝶骨综合征;海绵窦血栓形成综合征。由海绵窦外侧壁肿瘤、垂体瘤、蝶骨肿瘤及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海绵窦内动脉瘤等致Ⅲ、Ⅳ、Ⅵ、Ⅴ(1、2支)颅神经麻痹。症状因病变性质而异: ①肿瘤引起海绵窦外侧壁受压,逐渐出现Ⅲ、Ⅳ、Ⅵ、Ⅴ(第1支)颅神经麻痹,即睑下垂,眼睑和结膜水肿,眼球突出以及眼外肌麻痹,在三叉神经麻痹时,面部相应支配区有剧痛。有时有三叉神经上颌支麻痹。 ②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由口、鼻、额窦之局部感染引起海绵窦之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发热起病,眼窝和咽部有感染时,则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但亦有发热和菌血症的全身症状,亦有原因不明者。眼静脉受累后不引起眼底视盘水肿和出血。 ③海绵窦内动脉瘤动脉瘤突然扩大时,先有同侧头痛和面痛,继有三叉神经第1、2支感觉障碍、复视、睑下垂,瞳孔扩大、缩小或固定等异常。60.Foville氏综合征又称桥脑旁正中征群。表现为病侧面神经麻痹和向病侧之水平性凝神麻痹以及对侧偏瘫。临床见于桥脑肿瘤、炎症及血管性病变等致面神经核或核下纤维、外展神经核、三叉神经根丝或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的损害。白癜风症状图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