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推拿失明者内心有光,有眼睛的却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3-10-23 14:01:52   点击数:
 年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中,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一部“另类”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悲壮的英雄主角,全书从头到尾,只有几个平凡盲人的烟火日常。这本书,就是毕飞宇的《推拿》。书中细致描写了盲人遭遇的种种难处——出行不便,工作受限,连爱情也有重重顾虑。可比起这些实在的艰辛,更大的煎熬是周遭社会的偏见——既然眼睛看不见,生活里一定有诸多不便,一定需要接受旁人的帮助。既然身有短板,那么就是弱者,必定会一无所成,只能接受怜悯和同情。这些无形中的歧视,被包装成善意,像利刃一样一刀刀割在他们身上。他们痛着、哭着、委屈着,却也忍着、挨着、沉默着。他们内心有火有光有希望,需要被人理解,被人看见。可很多人戴上了偏见的眼镜,只看得到一缕缕炊烟。偏见,才是阻碍我们互相拥抱、传递善意的最大屏障。1遭遇偏见,是谁都逃不脱的宿命。扶助弱者,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若被帮助的弱者,不需要这样的援手,又会如何呢?至少,对于盲人都红而言,被强行“施善”的感受,就是耻辱和愤怒。都红其实算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人。不但人生得美,音乐天赋高,又恰好热爱唱歌。还在盲校上小学的时候,她只是随随便便“看”了一场科幻电影,就能记下片中又刺耳又混乱的配乐。即使时隔一周再随口哼出,她也没有分毫走调。只听老师弹奏了一遍勃拉姆斯的琴曲,都红就能完美复唱。而且她能区分出右手部分的主旋律和左手部分的和声,把每部分都唱得精准无差。如果生为健全人,都红毫无疑问会被培养成优秀的歌手。可偏偏她是盲人,那么她所拥有的这一切,就都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在盲校老师看来,残障人是天生的弱者,不可能像健全人一样靠才艺获得个人发展。他们学才艺,更多是为了证明教育可以创造奇迹。比如智力障碍的人去搞发明,肢体残疾的人能学跳舞。残疾人勇于挑战生理短板,这就足够有震撼社会的意义。至于成就如何,根本不重要。老师否决了都红想唱歌的愿望,让她改学钢琴。因为盲人唱歌毫无难度,但如果盲人会弹钢琴,那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都红只用短短三年,就考过了钢琴八级,还得到了与大腕一起参加慈善晚会的机会。可她毕竟是首次登台,演奏曲目难度又很大。都红在舞台上紧张得无名指僵硬,结果自然弹奏得一塌糊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从主持人到观众,甚至是都红的老师,都异口同声称赞盲人弹钢琴的奇迹。没有一个人在关心她的成就,更没有人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