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幼儿教育特别是家园关系面临的一些不信任的现象,与恶性事件的放大效应叠加,以及不适宜政策的推波助澜,致使社会恐慌加剧,家园对立矛盾升级。本文探寻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及症结,对走出家园关系的困境加以思考:幼教要回归人,回到真实和正常;教育系统各安其分、恪尽职守练内功。同时,本文呈现了面向流动儿童的四环游戏小组的非正规教育经验,尝试从中对家园关系异化的破解提供启示:“小的是美好的”;保教儿童与引导家长同步一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地取材、能者为师;真实的实践现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家园关系信任危机四环游戏小组非正规教育
文章来源:教育蓝皮书作者:张燕
年发生的虐童事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媒体的过度反应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措施持续至今---排查师德、幼教机构安装摄像头作为标配、家长24小时监控、幼儿园配备园监等等。这次事件使社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质疑,伴随着对孩子安全担忧的升级,家园之间的信任关系陷入困境。
一家园关系不信任的现象及其结果
虐童事件终究是极端特殊个例,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家园关系是怎样的?
(一)家园关系的现状
日常教育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不良的家园关系。
有教师把家长分为两大类别:“有事儿的家长”和“没事儿的家长”,前者没事找事,或是自找麻烦无事生非,不断难为老师;后者则无论怎样都不关心、不参与任何园所活动,即使自己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沟通,也完全不予理会等。
十多年前,由于出现过事故,为安全防范,把社会问题的“板子”打在幼儿教育身上,将个例当作普遍,要求统一采取措施,幼儿园大门关闭,家长不可以随便进入。如此因噎废食、封闭办教育,不仅家园双方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增加,也致使师范生在实习中无法接触到家长,缺失了重要的家长工作部分的实践。然而,不少教师的反映却是“太好了!家长不会来找事儿了”。
21世纪之初,就有园所安装视频,鼓吹所谓将“高科技引入”幼教,同时打出广告:家长可以“24小时质量监控”,大造声势,吸引眼球和生源。一些专业刊物或专家未能预见到这些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反而美其名曰“视频监控”成为“半个园长”。盲目引入高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表面上看似乎透明公开,实际上园所与教师间相互失去信任,园所及教师将家长也推向了矛盾对立面,同时孩子的个人信息和权益也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
有家长反映生活中孩子之间不可避免的小小争执、意外伤害等,园方及教师未担起责任主动沟通、化解问题,而是埋怨导致矛盾升级,或是将“皮球”踢给家长,导致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关于如何对待“熊孩子”的话题,有时,园长的对策令人惊讶,不是引导教师面对社会现实、接受挑战、提升自己,而是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认为“熊孩子”系出自多动症、自闭症等病态),由此引发不满是必然的。
近二十年来,笔者走访了很多的公办园与民办园,两者的家园关系主要是在谁是“上帝”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理解:公办园大多是门难进、脸难看,抑或是来去自愿,园所运转用不着操心;民办园基本与之相反,更多地要看家长脸色,或者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想方设法地让对方认同、掏钱购买服务。
近日,有家长撰文《女儿读过的幼儿园之民办园与公立园》,评价二者各有利弊,认为民办园管理相对混乱,但重视家长工作,公办园则反之。在公办示范园,“老师的话就是命令,小朋友都是流水线作业,个体很难得到尊重”。结论是无论公办、民办,最重要的还是看老师,而这方面主要靠运气。笔者曾探访一所胡同中的体制内名园,了解到他们的招生对象中,来自周围平民家的孩子只是象征性地占一两个名额,而优质资源大多为关系子弟及“条子生”所享有,还有一部分源自同类园所或学校即内部人之间相互给予好处。
(二)相关政策的作用
面对问题,相关政策大多简单化禁止,或是防范、回避,或用“头痛医头”等方式做出回应,相当被动、尴尬,可谓“仅有招架之力,而毫无回手之功”。例如,因孩子出游发生意外,则不由分说就一纸禁令取消出游。
整治学前教育,不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是以“小学化”之名,简单化、一刀切地取消学前班。近年,数次政策三令五申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几乎无效,甚至出现了幼儿园大班“空巢”现象,家长不买账,孩子纷纷退园去了学前班,而幼儿园因动力不足未能做出努力留住孩子,反过来怨市场。
据了解,近年民办的社会培训机构,如巨人学校的学前班生源呈直线上升。由于“幼升小”的焦虑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即使在北京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离开幼儿园,为上小学做准备。有的幼儿园大班家长称,班上孩子八成去了学前班,家长宁愿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以改革为名,一方面推出“优质园”“名园办分园”等功利性措施,将家长排斥在外,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和家长责任。所谓优质教育或“优质园”的提法,更是取消家长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弱化其育儿信心,把孩子教育全部托付于幼儿园及其教师,幼儿园家长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家园关系及亲师关系因认识上的误区而存在偏差(如不平等、相互对立),家园互动呈现单向的方式;教师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做家长工作及与家长建立积极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政策、举措替家长做主,取消选择,对市场化背景下应需而生的面向弱势人群(如流动儿童)的自办园,以行政指令方式封杀,并污名化为“山寨园”。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制度,于2012年3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为贯彻《意见》,层层发放通知,要求组织学习、制定组建方案并上报材料。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内容,此次再次提出意见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调整家园关系等,遗憾的是,行政指令的颁发仅仅流于形式。
一旦出现问题或发生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