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灭创造性中国教育的最大败笔组图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7-3-12 2:31:54   点击数:
 

中国教育弊病丛生几已病入膏肓——所谓大师的绝迹为证,早为世人所痛恨,但又束手无策。那么,中国教育究竟失败在哪里呢?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败笔是毁灭、泯灭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换言之,中国教育不能够使受教育者达成“精神青春期”。

1、望子成龙——中国教育功利性的社会基础中国当下教育本质上是功利性的,它直接反映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上的望子成龙。事实上,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理的背后,就隐藏着深深的功利意识,它是中国教育走偏的社会基础。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即价值导向,对孩子的创造性必然是不屑一顾的。中国教育就毁在隐藏的普遍的功利性教育思想之中。

童年时期,与自发性形态晚期即自然的自发性形态相对应。这一阶段,由于在幼儿时期个体的自发性实即自发性形态征服了——与其说是征服,莫如说是自觉性的自知——自觉性的挑战,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自发性形态精神结构,故自发性精神可以顺利地、自由地自我实现。此时,在个体身上,自觉性的内容尽管比较强大了,但它却非常“自觉”,甘心地充当自发性的奴仆——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理性、自觉性的“狡计”。正因此,个体在童年时期将经历一段天真烂漫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儿童自由地、通过无拘无束的活动——游戏、玩耍、轻松自如地模仿和学习——表现着、实现着自发性的精神,温习着人类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内容丰富、信息密度极高的“功课”,为自身创造出强大的自觉性、理性需求来——请注意,是创造出巨大的需求,而非是掌握大量的具体科学文化知识。——儿童真幸运,他们可以用极轻松、极快乐的活动方式来掌握人类千百万年来创造的复杂“密码”、“功课”。这“密码”、“功课”,主要就是其生活其间的民族的“语言系统”、母语,亦即传统文化系统。⑴

童年时期,自发性自我实现、外化自身表现为游戏、原始的拙朴的艺术。某些个体自发性的自我外化表现为艺术,这样的个体呈现出“神童”的特征。——童年时期是个体的“神童时期”。——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的童年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人为的扭曲,“神童”仅是偶然现象。——这一时期个体最主要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是游戏、玩耍。

可是,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却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本应在游戏、玩耍中度过的童年,即本应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童年,却在普遍激烈竞争的社会整体氛围中中断了“生活”,即他过早地处在为明天做准备的生活状态。今天的生活只是明天生活的手段和中介,他过早地进入了“为生活而生活”的成人状态。因此,现实中的儿童,不仅在肉体的生理上,而且在精神上,普遍是早熟的。⑵——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悲、万分令人痛心的,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危害程度,无论怎么高估都是不过分的。人类离开“自然”已越来越远!可怜和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和成人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干着大量的标榜为“为了儿童的未来”,实际是危害、戕害儿童的勾当!早熟的个体是以牺牲自己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他抑制了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仅仅在现实所许可的理性的、功利的层面上过度地发展了。早熟的另一种含义就是透支生命能量,而透支生命能量的结果就是造成未来生命的枯竭。看一下现实中的绝大多数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就会知道此言不虚。

现实社会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将个体童年时期正常的生活剥夺了,这种剥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表面上看来是培养出聪明伶俐、智商特别高的人,而实际上这样的个体是过早地消费了自觉性的能量,使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能量。因为,自觉性的能量有待于、依赖于自发性的自我实现即充分的发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庄子在《应帝王》中所说的“日凿一窍”的耐心,而不能拔苗助长,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其后果是相当可悲的。⑶夭折,从历史上来看是个体的命运。

当下的中国教育不仅不成就人的创造性,相反,它正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抑和毁灭人的创造性。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都被这种教育毁了。对这样害人的教育,如果我们再不炮轰,那就是在助纣为虐!那就是在自取其辱!

2、精神病患者——中国教育的最大受害者荒谬的中国教育的受害者是所有受教育者,而其中,作为人的正常生活被彻底摧毁的精神病患者,⑷当是其最大的受害者。

功利性的中国当下教育,由于泯灭了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故,它延缓以至阻断了人的精神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其结果,是大量的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涌现。这种现象,随着近30年社会转型的深化和加剧而愈演愈烈。无他,很多人滞后的精神发展现状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了。

年有报道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万。⑸真实数据可能比这个要严重得多得多。

我观察发现,那些患有精神病的人,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他们都比较或很聪明聪慧;都比较或很内向和善良单纯,不怎么会耍心眼和欺骗;都比较或很敏感,自尊心强;都比较或很有正义感,有抱负和理想,不怎么会妥协,嫉恶如仇,等等。从他们所具有的上述特征来看,总体上属于人群中的佼佼者,但正是这些人,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精神病的深渊之中。

这是为什么?!

失败!——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业、就业、婚姻、事业等等)过于强大,使他们的挫败感和失败感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抱负和理想,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精神病患者是对现实绝望的人。于是,在他们身上,压抑、焦虑、抑郁、多疑、躁狂、歇斯底里,甚至自杀或杀他,就会具体表现出来。

而他们失败的根源,除了他们归于的社会不公等外在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创造力被泯灭和摧毁,即精神发展的中断。一句话,他们没有在精神上成长到拥有现实的创造力的“精神青春期”的高度。⑹

可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没有成长到达成“精神青春期”的高度,那为什么这些人没有“精神病”呢?

其实,现实社会中的所谓精神健康者,也都多多少少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精神问题,或可谓之为“亚精神病患者”。只不过,较之那些真正的患者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精神病患者那样的精神心理特征(——那些特征可以说都是赤裸裸的易受伤害的),善于保护自己(自欺或欺人),或某种机会接受了某种宗教或类宗教信仰的救赎,故,他们可以免于严重的“精神病”。

而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精神发展的中断,加之他们自身具有上述我所说的那些易受伤害的个体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他们不是邪恶奸诈、老谋深算的人们的对手),他们不“精神病”,谁“精神病”呢?!

造化就是这样弄人!

而根源,就是我们荒谬的教育。精神病患者,既是当下中国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的一个报复和控诉。它凸显的是现实社会逆淘汰的现状。

试想,如果能把这个人群的精神生命接续起来,那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贡献啊!⑺

3、价值观颠倒的《教育法》——中国教育灾难的始作俑者惨不忍睹的中国教育,其罪魁祸首、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偶然地发现:中国教育的灾难,原来就隐藏在指导我们教育的《教育法》中!

让我们睁大眼睛: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六条)。

可是,各种教育法规中对教育目标的规定却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很清楚,以上教育法规中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无不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什么意思?

有实用和使用价值的“工具”罢了!

可见,当下各类教育法规对教育目标的规定,不仅与《宪法》中的规定相互冲突,而且与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标——“育人”背道而驰。

“人是目的”,这是康德早就告诉我们的。把作为“目的”的人作为“工具”来培养,是地地道道的本末倒置,而把它明确地写进各类《教育法》中,是彻头彻尾的价值观层面即指导思想上的颠倒。

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教育的始作俑者!

而现实中以“升学”、“就业”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不外是这种功利性教育目标的一个必然结果罢了。

价值观颠倒的中国教育,必然扼杀人的创造性,它非但不能“育人”,反而大批量地“愚人”,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的腐败和无能。⑻

将被颠倒了的价值观彻底地颠倒过来,是中国教育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的一切措施,都将是徒劳的。而这,首先必须修正我们的《教育法》。

三、德国教育暗合“精神青春期教育”思想无独有偶,德国教育与我们的“精神青春期教育”思想暗合。

很多人注意到,网上有个吸引人们眼球的自问自答的问句——“万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分享全球一半诺贝尔奖?”答案就在《令人震惊的德国教育: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文中。此文提出的问题令人震撼,答案发人深省。我们不妨抄录下来认真读读。

这篇文章写道:

在德国时候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发现很多意外的东西。

1.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

2.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3.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4.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5.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6.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为什么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徳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像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一、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

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1.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2.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3.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二、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

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一般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