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官场的西洋镜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6-12-31 1:48:34   点击数:
 九局发[]号

《我不是潘金莲》。要聊这部电影,就绕不过去它最夺人眼球的——圆形画幅。

预告片阶段,圆形画幅就引起了许许多多的讨论,当时还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仅限于预告片的一种噱头。

而当电影院里真的放了一两个小时的圆形画幅之后,影片散场时只看到观众的眼镜片震碎了一地。

此时此刻,一大波解读已经在路上了。至于冯小刚本人,他已经不止一次地公开回答过为什么要拍圆形画幅的问题,答案从“怎么理解都行”到“我tm就想拍圆的”都有。不可靠。

近期各路影评人的解释,集中于几个关键词:加拿大导演多兰,《Mommy》,中国文人画,等等。

想知道,自己去搜。今天我们谈点别的。

这部片子从影评人点映场走进普通观众视野的时候,我们来和看过电影的你,基于普通人的日常,聊聊这个有点意思的圆画幅。

我想说的是这个:

西洋镜。

就是这个。隔着小洞,看点小画片。常见于电影、电视和仿古街景点。

我看这场电影的时候,坐的是最后一排,电影一开场,整个电影院在我面前就是一个漆黑的方盒子,一群人盯着盒子前方一个圆形孔洞里的光景。这一瞬间,“西洋镜”三个字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了。

那种以平移取代“推拉摇”的运镜。那专门为圆形画幅设计的构图。那种对“静态画面”的强调更甚于“动态影像”的刻意感。太鲜明了。

通过一个小孔,“窥见”陌生的西洋图景。那种撅着屁股、对着小孔偷窥的姿势虽然猥琐,但你不得不承认,有点刺激。好奇心和窥视欲是人类的天性。

而在《潘》中,冯是借由画幅上的一个“孔”,展现出了一副充满中国风情的——所谓“文人画气质”——的风俗“小片儿”。

从中看到的,有仕女图:

有风俗画:

也有春宫图:

但最有意思的,还是一幅幅对电影院里的红男绿女们略显陌生的、中国官场的“风俗画”。

没错,就讲官场。民间的风俗我们有张艺谋,有贾樟柯,等等,讲的已经很多了。但是有几部电影是把中国官场层级结构,从基层法院到县长到市长到省长、到全国人大到国家领导,展现得这么完整清晰的?

还给官衔体贴地附上了字幕。还是中英双语。

难得冯导这么体贴,倒不如索性把这片子看成一部教育片,在电影院装一把外宾,把官场当成陌生的“西洋”,看一看这官场的生态。

西洋镜有一点好:圆形的视野,令“观看”的形式感十足,时刻提醒着你是个看客。

而电影行业里,当其他的导演正用IMAX、3D等等拼命想让观众“进入一部电影”、忘掉银幕边缘与现实的分界线时,冯导却反其道而行之,给银幕的大半都变成了浓厚的“黑边”。

这种狭隘的视域猛烈地提醒着观众自己“戏外观察者”的身份,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画面所演绎内容的强烈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使人感到冷静,也感到安全。

你不是剧中人。剧中人不是你。可这又是一部描写当代中国的电影。

艺术与真实暧昧不清。“最熟悉的陌生人”,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也正因为这堂而皇之的“观察者视角”的存在,电影的叙事视角没有被主人公李雪莲所局限,它展示了更多李雪莲或者观众所不知的图景。那些围绕着李雪莲而行动的男人们,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

而在这之中,官场男人们贡献了表演的大部头,更慷慨展现了影片中最“非日常”“非公开”的那些场景——

譬如新干部和老领导的“私宴”;

譬如市长对县长的“私下指导”;

譬如未被报道的人代会上“首长”震怒;

譬如“我也是有进步的想法的”……

西洋镜中,观众窥见的是官场生态的“私”。

不是“团结奋进成功胜利”。不是“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而是官员们在戏剧化的现实中的焦头烂额抓耳挠腮,是人们都可以想象却极难亲见的官场“私房照”。

这种反差构成了电影喜剧元素的主力,观众在此处毫不吝啬地贡献了笑声。

实际上,对于今天电影市场的主力观众而言,中国的政治结构大概是一个有些陌生的玩意。年轻人们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白癜风复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