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间践行孝敬父母美德,无怨无悔侍奉病中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7-11-18 2:06:56   点击数:
 

  

  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幸福,父母的幸福是儿女的心愿。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行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良心的凸现、耐心的考验;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高尚的行为、是做人的风范。在鄂前旗上海庙天骏家苑有一位青年叫郝志国,既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薪酬,更没有获得任何奖励与荣誉,是地地道道的“宅男”,然而,他怀着感恩的心在默默的回报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践行着子女孝敬父母的美德,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的侍奉着病中的父母双亲。

  郝志国,蒙古族,今年41岁,原是上海庙镇十三里套社农民,父亲郝宝山,母亲斯庆高娃,生育了三儿一女,郝志国是三儿子,大儿子在30岁是病逝,哥哥、姐姐成家、出嫁后,郝志国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一边照顾父母,一边种地搞点养殖,生活过得很艰难,父母又因不和而离婚,年成为转移农牧民,从十三里套社搬迁出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父亲双目失明,再加上糖尿病、前列腺、关节炎多病缠身,行动不便、走路相当困难、身体不好使,生活不能自理。4年前,母亲又因生活没有着落,郝志国又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一个人承担起照顾两个老人的重担。半年前,母亲脊柱骨折,造成瘫痪卧床不起彻底躺下了,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郝志国又开始担负起了给母亲喂饭、喂水,洗脸、穿衣等繁琐的护理工作,更加重了郝志国伺候的难度。

  一家两个老人同时躺在炕上,一天24小时离不开人,郝志国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忙于家务并伺候父母,每天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烫脚、接屎接尿,紧接着再重复这些活去伺候母亲。父母的食欲好,一日三餐总是吃得很香,每天至少排便一次,一天排便两三次也是常有的事。郝志国每天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他的固定模式。夜里两位老人隔2个小时就得翻一次身,再过1个小时还得扶起来坐一会儿,再过半小时放躺下睡觉,父亲似乎是黑白颠倒了,还是身体僵硬的缘故,每次睡觉不超半小时,郝志国常常是还没等睡着就得又起来给父亲翻身、捶背。就这样反复进行,每天夜里至少起来十五次以上,有时实在太累太困了就在父母床边打个盹,天长日久渐渐地适应了这种生活规律。

  母亲每天要吃药、打针,四、五天要输一次液,为了方便也为了节省钱,郝志国慢慢地学会了打针、输液,现在都是他自己来。家里时刻离不开人,郝志国说他已经10年没有离开过家了,邻居们说,每次出去买菜,郝志国都是来回小跑着奔波,他就像一只陀螺一刻不停地旋转着。他想出去打工挣钱来贴补家用,也想出去见见世面,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梦想,哪怕是歇息两天,对他来说也是不能实现的奢望。

  走进郝志国的家,家里空空荡荡的,没有家具,唯一的一件家电就是用来为父母洗衣服、洗尿垫的洗衣机。家里的生活来源就是每年3个人的生态补贴元、父母两人每年的低保元、母亲每年的养老金元,总共加起来全年仅有元的进项,3个人每月看病吃药和吃喝拉撒的全部开支仅有元,郝志国有时想给病中的父母改善一下生活却无能为力,更没有能力和精力为自己找个对象,结束单身生活。此情此景,让人听了心酸而唏嘘泪下。我们的人民政府和民政、扶贫部门能不能伸出援手拉一把呢?让我们的大孝子在吃苦流汗的同时,不要再流泪,让他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大家庭给予的关怀与温暖,帮助其度过难关。

  自年父亲双目失明到母亲卧床不起至今已有6年,郝志国始终是“孝”字当先,“爱”字装心,六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郝志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对父母的情意会随时间的推移变得历久弥真。6年间,郝志国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没有抱怨,他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吃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

  郝志国用六年时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为儿之道,印证了他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青年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儿子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孝在传颂中放射光芒,在郝志国的精心照料下,都年已81岁的的父母活得很开心,虽然生过大病半身不遂,口齿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干干净净,虽然卧床多年,但经过细心的照料和护理,父母身上没起丁点儿褥疮,现在已能坐立,而且能拿筷子自己吃饭了,见此境况,郝志国久久紧锁的眉头舒展开啦,脸上有了笑容。

文/胡凤岗马聪燕图/张煦明

本期编辑:吉嘎素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药
白癜风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