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神,心与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是说天地之间、人世之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在易道易象的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于易道之外。易道成就了万物各自的天命,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万事万物都因为易道而获得了自己在本位上的天命,得到了正位,没有任何遗漏。
这里的“曲成”二字用得非常精妙,《道德经》上说“曲则全,枉则直”,能曲才能成。易道成就万物,却没有直接在我们眼前显现出它是怎样作用的,没有显现它是怎样促成万物的种种变化。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用心去参究易道的变化。正因为这个“曲”,所以一般人很难体会到,除非你是真正有心于易道,除非你认真从六爻变化当中,从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之中慢慢去体会和参悟,你才能够知道中间的变化规律。易道成就万物,是通过一种蜿蜒曲折的隐晦方式,我们必须精思入微,才能逐逐渐渐对此有所感悟。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个昼夜之道,在这里用得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比喻,就是一阴一阳的道,但是不能硬套说昼就是阳,夜就是阴。“通乎昼夜之道”,就是精通了一阴一阳之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你明白了一阴一阳的易道变化,自然你的智慧也就通达明了了。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道的精神是无有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模式。就像我们学中医的这些哥们儿,他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人体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用固定的药方去治不同人的病,往往就容易出问题,必须要辩症对治。后世用《易经》演化出来的一些看相算命的方术,实际上是很僵化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呆板的模式,不能变化自如。
我们常说,易道与其它数术之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易道有“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在里面。一个卦出来了,哪怕是看起来很不好的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教你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自主、自处,如何转危为安、转凶为吉。易道一阴一阳的作用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是单八卦之间两两相重产生的,实际还可以再重叠。汉代有一本专门打卦的书叫做《焦氏易林》,是汉易名家焦赣所著,他把《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再加入六十四种变化,这就形成很庞大的一套占筮系统了。如果再考虑每一种卦变中又含有错综复杂的变化,那就真正是无穷无尽,无有了期。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卦的根本原理,与我们的心体是完全一样的,凡是在《易经》里面提到的神,我们都不要当它作为外在的东西,而是要拉入我们的精神中来体会。凡是提到神,都一定与我们的精神有关,这个无方无体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精神。这样体会,你才会亲切受用。因为我们精神的范围、心量的范围可说是无边无际、没有穷尽的。易的本体和我们精神本体也是一样的,易无体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也无内无外。佛教《心经》上所说般若之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易的本体跟般若本体是一样的,就是一个“无”字了得!我们精神的本体也是无,一直“无”到底,但中间又有作用,易卦中无穷无尽的作用,都是从这个“无”本体中来的。学佛的朋友,如果能把《心经》的道理与这一章的道理合参,那体会可能就会更深一些。我个人对易道的体会,也是从佛学的角度来体会,才慢慢加深了认识,越学越觉得了不起。
当年我看净土宗的书,刚开始对念佛法门很不以为然,认为念佛求往生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们干的,认为大丈夫应该自立立人,非无上禅道不学。后来看到莲池大师有本书叫做《阿弥陀经疏钞》,翻开第一句话就把我打懵了:“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一下才知道《阿弥陀经》与无上禅道是一味无别,并不是如一些居士婆婆们所说的那样,念一下佛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一句赞的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实际上也是赞一切众生的自性啊!莲池大师对弥陀自性的赞辞,与我们《系辞》里面对易道的赞辞,是非常具有可比性的。《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莲池大师这里说“大哉真体”;《系辞》下面又说“故知幽明之故”,《弥陀疏钞》里面说的是“灵明洞彻”,灵就是灵性、灵感、灵动,明就是明了、明晰,洞彻就是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就是知幽知明啦。“非浊非清,无背无向”,与我们后面这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也是完全合拍的。
所以,关于易理中最精深的部分,从秦汉以来,可说是已经断掉了这个传承。汉易虽然在象数上有其独特之处,但是在易理方面,有很多都不敢恭维。我们看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涉及到汉易对《系辞》注解,在易理方面往往就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让人不忍卒读。
但是到了宋儒时代的,他们解易的风光与境界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接收了佛教禅宗的洗礼。虽然二程、朱子后来打翻天印,不承认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事实摆在那里,谁也否认不了禅宗对整个宋代新儒学的巨大作用。所以,宋儒在易理上的高度,是其它时代不能比拟的。如果没有佛法的启迪,易道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至高点,还不知道要埋没到什么时候。
在唐宋时代,中华文明受印度佛教的启发,从而使宋代新儒学重新在易学中、在先秦典籍中找回了中华文化的法统与道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又一轮辉煌。而当代中国在饱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后,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再次回头来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大易之道中启发出新时代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来。说不定古老中华文明,在不久的将来又可以再度辉煌,从而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章最后说到了“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我们再三强调,《易经》里面只要提到“神”,就一定要往我们的心性上来体会,要结合佛教的般若之智,来体会“神无方”和“易无体”。
一阳一阴之谓道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五章。这一章在整个《易经·系辞》里面非常出名,历来在儒、释、道各家的引用都非常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一章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甚至于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普通人,对中间的句子也不会太陌生。比如里面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等等。这些语句都是大家平常爱用的,说明这一章确实在社会生活当中流传得非常广,在我们整个文化传统当中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这一章在整个易道精神之中是极其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多发挥一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凡是学《易经》的人,没有不把这一句挂在嘴上的,我们可以把这一句当作对道的一个定义。在本光法师的方山易里面,是把一阴一阳换一个位置,本光法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是说“一阳一阴之谓道”,凡是涉及到“阴阳”的时候,本光法师讲的都是“阳阴”,是阳在前,阴在后。
上一周,我们赵当家看了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以后,觉得方山易简直就是专门为中医扶阳派打下的理论基础。赵当家前一阵到北京去参加全国中医的扶阳论坛,在整个中医界,这么二三十年来,这恐怕是最热闹的一次。本来预计的是一百多人参加,结果来了几百人,会场都挤不下了,赵当家都差点没有进去,感觉到中医的这个流派,已经有点当代显学的气象了。但是,扶阳派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水平很高的人现在已经非常少了。扶阳派的理论与一般传统中医的理论,在体会和解释上有不一样的地方。作为中医来说,本来讲的就是一个阴阳的平衡,但怎样调节这个平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扶阳派是通过对我们身体阳气的提升来进行调整,阳气提起来以后,阳主阴从,阴的部分自然就会随之得到调整,阴阳就自然会达到和谐。所以扶阳派的着眼点是在阳上,与本光法师的方山易,理论出发点是一样的。
当然,本光法师的《易经》,着眼点是在我们心性的修养上面,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本光法师强调的,同样是阳主阴从,强调的是在我们的精神修养之中,要树立一已之阳明正知,要把我们心中、精神当中光明的这一面树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看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与其它各家易学的确是不一样的;方山易探究到了阴阳学说的源头上,尤其是在对乾坤二卦本质的理解上,比起诸家又高了一筹。
过去我们都认为,《系辞》是孔夫子所作,圣人手笔是没有人敢随便挑刺,没人敢说中间有什么问题。过去一些真正的易学大师是有所体会的,虽然感到《系辞》中有点问题,也都不敢明说,只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最多在自己的注释里面暗示一下。这么多年来,真正敢于对《系辞》的某些说法进行公允、公开批评的,只有本光法师!他老人家是站在佛家易学、华严易学的高度上,对《系辞》里面好的东西,就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崇、大力弘扬,对中间一些模棱两可和僵化肤浅的部分,他也是毫不客气、有理有据地进行批评。只有在禅道上真正的过来人,才会有这种气魄的。在本光法师身上,就有那种“见佛杀佛,见魔杀魔”的大禅师本色。如果没有对禅道和易道的明彻通透,这种英雄气是不可能散发出来的。我们在这里学习《易经》,尽可能地要以本光法师的说法为主,然后以其它各家的说法为参考。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次讲《易经》,从一开始我就想把这个话翻过来,直接就说成“一阳一阴之谓道”。但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一张嘴就是阴阳,没说过阳阴,一时反而改不过口来。当然,这个次序倒也无所谓,只不过我们心里要清楚,《易经》是“乾知大始”的,乾卦要放在首位,要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开始。“坤作成物”,坤卦体现的是乾卦精神的具体作用,是遵从于乾卦精神然后形成天地万物的。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一阳一阴之谓道”。
知行合一从容中道
北京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白癜风专科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