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买椟,是什么让花木兰莫得灵魂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5-18 15:22:38   点击数:
 文/三山未果[财经风象」大文娱组出品迪士尼年度巨作《花木兰》的口碑崩塌来得猝不及防,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部带着迪士尼巨大期望的大片到底是如何扑街的。首先要贴心地先放一段太长不看版:虽然前期宣传赚足眼球,再加上耗资巨大,又有天仙加盟早早拉足了好感和期待值,但自从上映后,豆瓣评分从5.9分一度跌至4.7分,该片在国内的口碑可谓是全线崩塌。细节上的敷衍和故事内核的偏离的确让《花木兰》成了一部严重水土不服的烂片,大量东拼西凑胡乱堆砌的所谓东方元素在中国人看来却只有莫名其妙之感,再加上一个完全西化的主旨,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主创团队又暴露了创作中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也难怪会扑得如此彻底。(《花木兰》已经上映了这么多天,想去看的应该都已经去贡献过票房了吧。虽然但是,先走一波流程,提前剧透预警,还想去电影院看看的可以先止步咯。正文约字,读完需要大概30分钟。)Part1:槽点满满的细节篇槽点一:杀人不见血,细节全是坑初观《花木兰》便是一派美轮美奂的田园风光,可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明明白白写着“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结果北方姑娘木兰到了电影里就变成了生长在福建土楼里的客家姑娘。当然土楼是很好看,但还是让人一秒出戏到了《大鱼海棠》。征兵官员发个军帖就完事,完全不管押送,搞得从来没出过家门的花木兰从军路上直接迷路。可征兵没有统一出发要求,怎么保证所有被征召的人都自觉报到?等到军营点名发现不对再去各家抓,黄花菜都凉了好吗?何况交通不便,独自出行因为迷路而延期或干脆意外折在路上又算谁的?怎么看这段木兰独自从军的剧情都像是为了引出这个贯穿全剧的吉祥物风筝凤凰。说到凤凰,从选择它代替了木须龙来看,《花木兰》肯定是想抛弃动画原有的喜剧色彩而代之以正统的史诗画风,但主创们可能并没有料到,虽然少了官方吐槽,整部电影里充斥的各种莫名其妙的中国元素却完全让人槽多无口,看一部电影脚趾能生生抠出一套三层海景房。木兰跑了那么远才到的军营,理应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征兵,可是远景一拉,整个校场就稀稀落落百八十人,神奇的是这么点人数竟然由一个大将军带领?也行吧,毕竟柔然开头攻陷一座城用的人比这还少,木兰这边人数上还是有优势的。可是你们不是天一亮就先发制人去搞偷袭吗,怎么画面一转就跟柔然正面杠上了?花木兰被巩俐饰演的女巫拿飞镖怼飞了,醒来时飞镖上竟然没有一滴血!可以的,毕竟这片子里来来回回砍了那么多人,兵器上也从来没见一滴血,大概道具组压根就没准备血浆吧(不是)。其实是盔甲虽然破了,可里面还穿着又厚又硬的裹胸布,在军营呆了这么长时间澡都不敢洗,这东西的包浆也得几厘米了吧。再加上此时旁白恰到好处地提醒大家:花军死了,因为谎言无法延续,但是木兰活了下来。没错,作为拥有着裹胸布的女孩子花木兰,就是比男人多一道生命防护呢(骄傲脸),只有承认自己是女生才能获得重生呢。Ok,到这里我们把它理解为稍微带点玄幻色彩还说得过去,但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就真的让人看不懂了,只见花木兰重新跨上战马赶往战场,一边拍马一边脱盔甲(?)excuseme?上战场不穿盔甲是嫌自己刚才没死成吗?是盔甲太重影响了敏捷,脱了盔甲就解除封印?还是觉得自己的主角光环才是真正刀枪不入的无形之铠?结合之后解开头发披着一头大波浪冲出去也不怕被人揪住头发拖走的行为来看,我们或许能理解这一幕想要表达的是木兰接受了自己作为女性战士的身份,决定不再掩饰,彻底从盔甲和男装里剥离出来,让场上众人看到女性的力量。但用这样简单粗暴脱伪装的方式来表现,尤其还是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还是令人不得不对编剧说上一句:太智障了!大部队受困,木兰绕到敌军后方装救兵。讲道理一人一马一双手能抱几个头盔?画面上也能看到那一字排开的头盔也就不到十个,让人相当不能理解,就这么几个头盔是怎么骗到敌人调转方向把石头往她这砸的?所以我们是应该认为花木兰一人一马来回在敌人身后旋转穿梭反复试探遛了好几趟还能安然无恙抱了百八十个头盔上山蒙人,还是柔然人头脑太过简单,就看见那么几个头盔也敢信山上还有千军万马?不管是哪一种吧,真正往外射箭的可只有花木兰蹲着的那一处,对面得有多蠢才会看不明白除了射箭的一个活人,剩下的头盔都是摆设?所以可能还是主角光环太强了,柔然人都被晃得有点瞎吧。雪崩这段就更离谱,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柔然人不知道对着雪山投石会凉凉,而从小长在福建的花木兰却福至心灵,第一次看见雪山就知道利用雪崩出奇制胜。可能柔然人真的像拓跋焘说的那样都是一堆智力低下的虫子,被叫“蠕蠕”也不冤吧。后面雪崩来了整个战场上不分敌友全都被雪埋了,就花木兰一个,不仅离雪崩点最近,却硬是凭着千里马跑赢了雪崩,还能在滚滚雪浪中翻腾跳跃救男主,爱斯基摩犬都不能这么刚,就……大概木兰的马也是有“气”的仙马吧。槽点二:巩俐变女巫,出圈全靠“气”除了女主角花木兰,片中另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巩俐饰演的女巫也是槽点满满。这个人设是完全西化的,看人一眼就能附体,当起奸细内应得心应手;一抖袖子就能变成不知道是鹞子还是什么的猛禽;一转眼就能飞进皇宫;武力值更是MAX。可就是这么一个全片唯一具有超能力的boss级人物,居然去纠结神伤于自己不被男权社会认可,被当作异端流放荒野。而被她寄予厚望能为她开拓美丽新世界的鲍里可汗却对她毫无尊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边教育手下人说这姐们厉害,一边却从没好好重用过她。我是既不明白鲍里放着这么个大杀器,出入皇宫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不干脆让她去把皇帝附体了就算完,非得自己辛辛苦苦搞战役搞偷袭;又不明白您女巫都这么厉害了不能自己称王称霸搞个女尊国家吗,或者直接把北魏和柔然的老大都搞死,您就天下大一统了啊。更离谱的是,这姐们去劝说被军队除名的花木兰,一脸怨念地说她和花木兰一样,女人拥有“气”就不被接纳。拜托您不被接纳是因为您拥有“气”吗?明明是因为您动不动就变成鸟到处飞来飞去还搞灵魂附体,邪魔外道的异端和单纯搞武道能一样吗?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女巫,女人进了军队是要被砍头,可是女巫被抓住了那可是要火烧的呀。而且这说着说着还把自己老大要去偷袭皇宫的事说出来了是怎么回事,劝降还得先给点情报表达诚意?您这诚意大到直接送您老大领盒饭了好不好?而作为花木兰的反面对照角色,女巫这个角色结局也是hin悲情了,信仰破灭自寻死路。但这个死法就相当让人不懂,作为一个拥有多种超能力的战斗力爆表的女巫,是怎么做到被一只箭戳死的?前半部的时候这姐们可还袖子一卷就能甩飞好些大剑长矛呢。想替花木兰挡刀方法可太多了,袖子卷走飞箭还能顺便帮忙来一波反杀它不香嘛?变成一只鸟绝对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那这个倒在花木兰怀中的镜头莫非是为了给姬圈大手们提供剪辑素材?槽点三:皇宫变青楼,上朝成家宴再看皇宫,后宫妃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和朝中大臣一起在大殿前溜达,这是借鉴了《清明上河图》吗?问题遛大街和遛皇宫能一样吗?上朝也没好到哪里,召见一次花木兰,需要把后宫所有妃嫔都弄到大殿排排站。对了引花木兰进大殿论功行赏的贵妇还神似邓萃雯。且不论这位导引到底是妃嫔还是女官,花木兰的身份是一个军人、战士,她是凭着功劳上殿的,既然影片要立女人也可以是英雄的主题,为什么这个引领她上殿的过场跟青楼里面老鸨带着姑娘们出来给恩客见礼毫无分别?行吧虽说北朝在少数民族政权下男女大防没那么重,但后宫女子直接和前朝官员毫不避嫌地接触,甚至这么大规模地一起上朝可真是旷古绝今。槽点四:男主成兵俑,神似枣核精男主也是一言难尽。虽然作为一个大女主的戏,男主并不太重要,但因为有天仙姐姐的颜值在那摆着,我们对男主的选角就难免苛刻一些。随便一搜就能发现,关于男主的颜值,网上真是说什么的都有,幸好影片中的男主戏份基本等于没有,否则吐槽他的人可能会更多。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太能理解为啥在欧美人眼中中国帅哥竟然是这个样子的。再加上片中造型又比较拖后腿,本来现代装扮还能走走型男风的安佑森在电影里宛如枣核成精。但是你品,你细品,有没有觉得这造型和五官有那么一丢丢的熟悉?这不就和秦皇陵里的兵马俑一样吗?来看看这头巾,这眉毛、这眼距、这鼻子,还有这两撇胡子茬,谁还敢说《花木兰》的主创没做功课的!这还原度够够的了有没有!反正服装铠甲之类的造型已经是历朝历代大混搭了,男主的脸给还原了秦朝也挺说得过去的叭。槽点5:听话的反派,好斗的皇帝槽都槽了,索性再多举一些例子:花家的大门口贴着的对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出自《红楼梦》里黛玉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穿越x1.北朝的花木兰打着明清时候才有的太极,穿越x2。女巫变成一群鸟攻击军队,将军只会带人躲在盾牌底下。兵书都白读了吗,还是说书上只教过怎么打人,没教过怎么打鸟?肯定去过皇宫见过皇帝的将军,却让已经被军队除名也从来没去过皇城的花木兰带队,情报是她带来的不假,但你忘了她离家从军的时候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的光辉事迹吗,还是深信风筝凤凰,会永远在天空为你们指引方向?偌大的皇宫直接被柔然人翻了墙头,要知道八国联军也得靠着船坚炮利正面硬刚才能跑到紫禁城撒野,想靠几个人偷袭皇宫禁苑那是想都别想。坐在超华丽王座上,顶着浴霸圣光的皇帝听说鲍里可汗来了,立马就要下场和人单挑。您多大了自己心里没点数吗,砍人家爹的时候是多少年前算不清吗?就不能让军队好好发挥点作用,非得让宰相假传圣旨把皇宫守军全撤了。哦对了,这么听宰相话的大将军也真的是头一次见。不过皇帝亲自下场也不是毫无意义,他不耍两下谁能知道他是李连杰呢?鲍里可汗也是延续了所有反派没看到救兵到来绝不动手的好传统,一边对着皇帝撂狠话一边弹他的弯刀,愣是没动皇帝一根毫毛。花木兰好好的脚手架不爬,非要蹦到只用一根绳子拴着的独木上,丝毫不考虑被人飞刀砍断绳子会怎样。鲍里配合度也是真的高,宛如被下了蛊一般跟着爬木头,竟然还妄图用自己这铁塔一样的身板跟木兰比平衡性,果然被踢飞了刀正式进入领盒饭倒计时。另外打斗的替身也太多了,剪辑得还一点不用心,瞅瞅这直怼上屏幕的陌生大脸,穿帮那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天仙自带武术功底又闭关特训了好几个月的成效到底体现在哪啊?槽点频出,和片中充斥的各种生硬堆砌的所谓中国元素相映成趣,除了将制作班底的毫无诚意随意敷衍暴露无余,倒也保证了观影过程边槽边笑一点也不会无聊。Part2:黄皮白心偏航严重的主旨篇当我们背诵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时,是真的不明白为何电影给木兰安排了一个妹妹的同时,却把阿姊和小弟弄丢了。这是一个不需要查阅其他史料就可以获取的信息,由此可见团队创作这部电影时对原文的尊重几乎为零。在对花木兰的形象塑造乃至整个故事内核的解读上都在想当然的胡乱发挥,这让我想到同人作品创作中有一个词叫做ooc(outofcharacter),即同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脱离了原著中的原型。当同人作者把控力不足或者有私设想法时比较容易出现,但这种行为一般在文章前面都会进行提醒,甚至会对不接受ooc或私设的读者致歉。尽管花木兰现在已经是世界知名的迪士尼公主,但终究脱胎于中国民歌《木兰辞》。投资2亿、3亿或者14亿都好,迪士尼的《花木兰》始终逃不脱的还是一个同人作品的身份。我们可以接受改编,也愿意看到用现代价值观重塑后更有英雄和先驱意味的木兰,但既想收割中国票房,又丝毫不愿用心,瞎改一气,最终做出这种明显文化误读,中国风乱炖,黄皮白心的电影呈现,却因为还要恰饭而不敢大大方方向我们中国观众说一句“有私设,有ooc,不喜勿入”。啧,那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要求又当又立的迪士尼至少把对冒犯中国文化的致歉打在影片开头呢?《花木兰》最大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是整部电影完全在用西方的思维去讲述一个东方的故事,而西方人所认为的这个故事中动人的点,和我们东方人所认为的完全不同。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女孩怎样从世俗的偏见和束缚中走出来,以女性的身份获得认可和尊重的故事,侧重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义价值。我们不能说这是错的,但从这个前提下架构出来的故事,本质上和《神奇女侠》没有任何不同,甚至换到任何一个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里也根本毫无违和感。一个血统低贱却拥有天赋的小男孩,从小因为怕被当作异类而隐藏自己,后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卑毫无道理,他也可以和别人一样。最终他找到机会证明自己,光明正大成为了英雄。其实这就是迪士尼的《花木兰》在讲的东西,只不过性别替换为了女性,而女性受到的偏见和压抑会更多一些罢了。事实上当我在影片开头看到“气”这个设定时,第一反应就是这真的是花木兰而不是女版张楚岚?确定不是穿越到了《一人之下》,要先给观众讲一下何谓“炁体源流”?但我们本土的花木兰其实是怎样的呢?她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每天做的就是纺织这些当时的女孩子该做的事。她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她的父亲可能也没有什么荣耀的参军经历,更不会像片中那样体谅女孩子生活的艰难,包容花木兰的独特。甚至她可能会因为有一个幼弟,而从小起早贪黑替父母照顾弟弟,将来还会为了弟弟成家立业无底洞般地贴补娘家,成为一个“扶弟魔”……这些虽然看起来很不争气,却不是没有可能,甚至正是因为她对家庭承担了太多责任,在父亲被征召从军时,才能够站出来选择替父从军这条路,因为她已经习惯了靠牺牲自己来撑起这个家。替父从军不是一个身怀奇技的姑娘梦开始的地方,可能除了长期劳作身体结实一点,她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倚仗的能力,替父从军只是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姐姐或许已经嫁人,而弟弟还小,父亲又老了。对木兰来说,替父从军,根本就是替父送死。而木兰会不知道这些吗?她其实是知道的,但她没有选择,这才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一个走投无路且没有武艺傍身的小姑娘,因为对家里来说爹爹和弟弟更重要,所以她选择站出来填补上这个朝廷要的参军名额。反正只要去了就算没有抗旨,只要战死了也就不用再担心能不能长久地隐藏好自己女儿身的秘密。木兰在出发之前绝对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她只是想着填上这个参军名额、死亡名额就够了。我们感动并不是因为木兰身上可能会有保住家里男人不断香火、为了原生家庭牺牲一切的封建思想在女性身上的流毒,而是这种绝望下毫无选择的牺牲,本身就带着壮烈。木兰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形象,而不应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个例,因为女性的牺牲虽然形式上古今相异,但却从未消失过,即使到了今天,女性为了家庭、后代所做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普通女子在绝境下迸发出的生命力量,绝对比神奇女侠正好碰到救国救民的机会而大显身手更能引起共鸣。那么反观电影《花木兰》,虽然电影用“孝”来歌颂,可实际上她的替父从军却更像一个天赋异禀却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女侠终于获得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因为“气”的存在,她甚至比很多男人还要武功高强,这就让她的前程大概率不是送死,而是建功立业,真正从另一种形式上达成父母所期望的“光宗耀祖”,而这种达成方式,显然比安稳嫁人更让木兰愿意接受。这种选择比起诗中的木兰要多了很多主动性,而少了命运压迫的沉重感,自然也就没那么令人感慨。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剧情设定使得迪士尼的木兰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上是更明确更主动的。而中国的木兰或许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大概率是在从军之后,通过付出比同军营的男子更多的努力,在一次次战争中侥幸活下来,才意识到女人也是可以像男人那样顶天立地的。虽然我更倾向于受限于成诗年代,《木兰辞》中的木兰初衷仅仅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拼命使自己变得比男人更强,而不是明确意识到女性的价值,但作为一部当下再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大女主的剧本里凸显女性意识绝对没任何毛病,我们也愿意看到木兰是一个能够勇敢冲破偏见和阻碍的女英雄。可在表现这一点时抛弃原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无奈和悲壮,显然是对于女性从古至今都在夹缝求生的生存状态不够了解。另一处让人无法被打动的地方在于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艰难。且不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残酷和漫长在影片里就被几个月训练,一两场战役匆匆带过,就说把木兰面临的困境简单刻画为不敢洗澡就非常片面。最大的两个问题难道不该是体能上的差距和月经期怎么掩饰吗?而电影因为赋予了花木兰“气”,所以对第一个体能差距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解决,而对月经这个最难隐藏的问题则干脆进行了回避,你哪怕说月经期刚好赶上木兰受伤也算是有个交代啊。至于惊慌的情况下会不会露出本音,受伤在可能暴露身份的部位时怎么隐藏,甚至身处男人堆中听到令人不适的荤段子时有何心理波动……这些都是能体现木兰身为女子比男人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付出更多的艰辛,展现木兰意志坚定,打动观众的细节。结果所有艰苦都因为木兰拥有了“气”而迎刃而解,和战友之间切磋也是妥妥的降维打击。这就让人非常费解,战争的残酷,女子从军的艰难,这些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东西都不如塑造一个天赋异禀的女侠更重要吗?然而即使是从专注塑造一个女英雄的角度来讲,《花木兰》的表现也是极为苍白的。“忠、勇、真”被作为战士的内核贯穿电影始终,而最后作为木兰替父从军这一行为的注解,皇帝又特意赐给了她一个“孝”字。关于“孝”我们已经在前文说过,它并不能够真正体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出发点,事实上这个出发点只是走投无路,而在这种走投无路之下所蕴含的情感和考量是非常复杂的:替父从军除了孝敬父亲,可能也有出于保全这个家庭,认为父亲比自己对家庭更有用的想法(没有说这样是对的意思,但在重男轻女思想盛行下,这种想法很大可能是存在的。这里只是想说明木兰替父从军是一个复杂心理多重作用下的选择,绝对没有电影里概括的这么简单。)况且在拥有“气”而又必须隐藏自己的前提下,替父从军又多了一种终于可以摆脱束缚去做自己的驱动,使得即使是单纯对于“孝”的表现都被冲淡了不少。而电影中对“忠、勇、真”的解读就更加单薄。“忠”在片中仅仅被阐释为忠君。虽说限于所处的时代,木兰作为被奴役惯了的普通老百姓这么想可能没有多大毛病,但作为一部迪士尼大作,主创既然已经将木兰从一个普通女孩拔高成有明确自我意识,想要实现女性价值的女英雄,却仍然如此片面的解读“忠”就实在有些不妥。这种几乎可称得上“愚忠”的忠君思想,即便在我国当下的古装剧里都很少出现。因为木兰是被迫从军,逼迫她走上这条路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皇帝的命令,已经具备一定觉醒和反抗意识的木兰对皇帝不可能没有怨恨。如果说她努力杀敌不只是为了自己活下去,也应该是为了那些在战争中遭受柔然屠杀的无辜百姓,为了将来不必再有更多的人被迫参军。她的“忠”,应该是忠于正义与和平,而绝不是忠于大肆征兵的皇帝。可电影里的木兰最终被嘉奖、被作为女性认可正是因为她救了皇帝,这种被封建统治者压迫却仍坚持维护其统治和权威并以此为荣耀的行为,我们的鲁迅先生将其概括为“奴性”。“勇”的内涵没有那么丰富,无非就是奋勇杀敌,但就是如此简单的含义,电影在表现上却仍旧差强人意。一方面木兰拥有“气”,这就让她的“勇”成为了必然,除了对上巩俐基本不会输。连电影里木兰自己都在说“勇气来源于恐惧”,但事实上木兰真没什么可怕的,即使战争输了她都不一定会死。另一方面,木兰从军的时间实在太短了,除了军营特训那几个月,参加的战役就两场,而《木兰辞》中关于战争的描写虽然只有三句,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气势实在太强。战争的残酷,环境的艰险,所有的苦木兰都是吃过的,这样血肉之躯的身经百战才是检验一个战士是否合格的标准。反观电影里木兰的表现,武艺高强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一秒变身以一人之力对抗几十万辽国叛军的乔峰,称之为女侠尚可,可称之为战士,是不是就少了点脚踏实地的搏命感。对“真”的解读就更离谱,竟然肤浅到仅仅表现为不隐瞒自己的女儿身。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木兰隐瞒身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管女性不可入军营,不得隐瞒身份参军这些要求是不是对女性的歧视,既然都已经成为了军纪,军纪就是不能违反的,唯有拥有赫赫军功,且解甲归田以后,天高皇帝远,才能恢复身份。《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将军夫人杜冰雁女扮男装进了军营尚且要“以发代首”,这还是在一切为了谈恋爱服务的小言里。木兰一届无功无名的小小士兵,竟然因为对“真”的坚持而随时想表露自己的女子身份,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了。虽然一个女英雄勇敢地向整个男权社会争取自己的地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电影的表达实在太low,似乎女性获得认可的方式就是对着男性当权者自爆自己的性别,否则就是不“真”,仿佛不自爆就是对自我的不接纳,连武力值都要受限,只有自爆才能解除封印,成为完全体大杀四方。其实我们也能够理解,电影里的木兰因为从小被告知女人不可以用“气”,不可以成为战士,要隐藏自己,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得非常压抑,女性身份给她带来的是压抑天性的痛苦。她自己也认为作为女人不应该参军,以至于在从军之初一直想要更像一个男人,以男人的身份获得荣耀。这样的木兰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是不满的,所以电影才会设计一个她不承认自己的性别时,“气”就会滞涩,影响战斗力的情节,并让女巫来点醒她承认自己,然后她就选择了在观众看来很蠢的方式(脱铠甲、披散头发)去战斗。不得不说老外在表达女性的心态转换和自我接纳时真的太简单粗暴了。我们中国人骨子里从来都是委婉的,不可能刚参军一文不名就先自爆性别。《木兰辞》直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时都将身份这块拿捏得死死的。即便“可汗问所欲”,也只说“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许木兰是真的对官位无欲无求,但焉知不是为了避祸?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无奈之举,继续留在皇帝身边做官那可就是公然欺君了,哪天露出马脚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何况在《木兰辞》里,女扮男装和接不接纳自己的女性身份更是完全无关。与电影里木兰很不情愿地接受梳妆打扮不同,木兰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才“出门看火伴”,说明木兰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并没有自卑心理。相反比之戎装,木兰更喜欢的是女儿家的装扮,且可以大大方方地展示给昔日相伴作战的伙伴看。这证明除了在军纪国法的压制之外,木兰本人从来没有纠结过隐瞒身份是不是符合“真”的标准。从军时隐瞒性别是为了活命,回乡不再隐瞒是出于真诚和天性,她对于自己以女性身份承担社会责任建功立业其实并没有任何压力和排斥。这样的木兰看似没有迪士尼的木兰思想觉悟先进,但她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反而更朴素自然,穿上戎装可以上阵杀敌,换上女装也可以爱美娇憨,这些都是她,并不矛盾。男人不让女人上战场,她就扮成男人去,且比男人做得还好,回来再换上女装吓伙伴们一跳,反而更让人震惊于女性的力量。我们的花木兰其实没有太多迪士尼花木兰那种身为女性无法实现抱负的痛苦,因为她只是一个底层贫民少女,与胸有丘壑喊着“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去了,另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的贾探春不同,她所想的从来不是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是怎样让这个家不在战争中破败。木兰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人历来为他人着想,反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奉献牺牲精神。她做女儿时没有想要成为战士和英雄,已经成为英雄之后又完全没有继续征战或为官的欲望,做任何事唯一的出发点就是让一家人安安稳稳地活着。她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概况起来就是牺牲精神,这也是中国女性所普遍具有的牺牲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精神,才能引起广大中国人的共鸣。木兰虽然不是在为提高女性地位大声疾呼,但她的牺牲所迸发出的力量却让所有人看到了女性的坚韧、强大。因此,木兰身上的女性价值从来不是靠强行暴露性别体现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在军队里自爆身世的行为或许可以称得上一个女权主义斗士,但却失去了通过身经百战,证明自己绝不比任何男人差的机会,后世人也就无从知晓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花木兰在成为传奇流芳后世之前,可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故事的女主,没有女主光环的小兵自爆女子身份除了死还能有什么结局?把赫赫战功甩在封建男权社会的历史上,远比喊一句“我是女人,我可以成为一个战士”要更有说服力。我们不认同这个花木兰,实在是因为她与我们的花木兰相距甚远。影片的最后,已经归家的木兰接受了皇帝的赐剑和官职,是因为她已经被正名,无论是在皇帝百官、军队战友还是父老乡亲面前,都终于不再受到偏见,所以她开开心心地去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的女英雄梦了。可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即使隐士多多少少有一些逃避社会责任的嫌疑,但在我们的认知里安贫乐道就是比汲汲营营清高得多。虽然这两种处事方式其实本来不应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是继续建功立业的花木兰,从来都不是我们所认知的那个只想一家子和和美美过日子的木兰啊。Part3:矮子里拔将军的亮点篇选角方面,不管有没有内幕存在,选中刘亦菲出演花木兰都可谓是难得的一次东西方审美的统一。鲍里可汗这个角色更可以称得上神还原,形神俱在,简直让人怀疑动画片里其实是照着演员画的。另外出现在片中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细节,也值得品一品,比如下面这幅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这副挂在媒婆家门口的对联曾经被很多人圈出来嘲讽,认为上下句完全一个意思,是看不懂中国字的老外随便贴上去糊弄人的。但其实仔细看去,就会发现这两句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上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侧重的是婚前,希望已经有感情基础的人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最终走到一起。而下句“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其实侧重的是婚后,也就是说已经成婚的夫妻,希望二人和和美美感情深厚长长久久。而这副对联挂在媒婆家的墙上其实非常的合适,正好能够说明媒婆的职责使命,还能够体现这个媒婆的业务能力,既能帮助有情人顺遂心愿结成连理,又能看准哪两个人比较合适,帮他们牵线做媒,确保婚后成为一对佳偶。并且这副对联非常通俗,甚至毫无对仗,就很适合偏远小地方的媒婆和周边人群都没什么文化的实际情况。这处细节如果不是主创瞎猫碰着死耗子,那应该还能算作是比较用心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迪士尼的天价投资仿佛只是借了这个闻名世界的大IP的名号,然后为它打造了一个华丽的盒子,内里却空洞而陌生。当我们勉强考虑尝试买椟还珠时,却发现连这个华丽的外壳都打造得甚是暴殄天物:空有贵价珠宝满铺满排,却无细致雕琢和巧妙匠心。但若完全抛开对文化理解和认知上的要求,仅仅将《花木兰》作为一部纯迪士尼大片来看,风景画面、制作特效和演员的演技也仍旧是在线的。也许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这部邀请了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等众多拥有超高中国本土国民好感的巨星、本该成为一部能够完全取悦中国观众的大作,却终究还是成为了我们心底的“意难平”。这里是财经风象,如您喜欢请转发分享点「在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