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与焦虑症及其疗愈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0-12-2 21:27:28   点击数:
 

精神心理问题的背后

在中医调治的思路里,去具体分析抑郁症有哪几型,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对于治疗没有太大的意义。重点是,需要了解这个人的能量水平,也就是“气”的虚实、通达与否。前面的能量自我评估表和生活方式自调表,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来调整。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需要了解:所有的心理问题背后,关乎什么。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是否愿意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是怎样在跟世界交流,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善意或恶意地交互影响。最终是了解这个内外世界的交换当中,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或者说精神状态、能量状态(神与气)是怎样被塑造和改变的,体会到当下的内心状态是如何从过去的模式里发展出来。环境起了什么作用,自己是被动地被改造、束缚,还是主动地适应、改变。也可以观察周围的人在这个世界中是如何生存、适应、和解的,从而意识到自己还可以学习什么,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总之,要有意识地看我们内在和外在的世界以及发生的变化。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时候,就不太容易长时间地掉到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中。因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兴,甚至已经有一年的不高兴,他会了解这是人生必要经历的东西。因为人生一直是起起落落的,和股票一样,没有一只股票永远会往上走。心身健康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这段时间的身体或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如果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就不会心里发慌到处找中医、西医或心理医生。其实是关于“心身的学习”开始了,借由看书、思考、对自己的观察,或者旁人的提醒来进入这个学习。他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的关系怎么样,看看对待自己是不是过于严厉了,也可能会借助一些外在的参照,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或者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在维护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维护的东西。然后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什么地方还有没有意识到的盲点,比如生活是不是过于单一了......当他回过来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调整已经自动开始了。一段时间以后,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问题,就会好转或者消失。其实医学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中国的医学或西方的医学,最初的本质是在这里。而不是:你有病!要吃药!不能停!在座有年纪大一些的前辈,五六十年前出生的这一代人可能很熟悉,过去有很多人被定义为右派,这个标签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生。这在经典心理学派看来,这和抑郁症的标签或其他的“重要标签”,其实同一类东西,会严重影响人的一生。包括很多高血压、糖尿病,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属于心理应激的躯体反应,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真的只有终身吃药一条路吗?或者只是吃药,不做生活和认知方面的改善,对保持健康有用吗?健康之路不是这样走的。长期或者是终身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痛苦,或者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识上的冲突,合理吗?问题是,有多少人会如是思考?这些问题,跟你是不是医生、是不是受过教育饱读诗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其实是人的基本能力:理性地去观察和思考。我们现在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学得越多越好,学历越高越好,学到博士、博士后,好像这样才能对某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就像一件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盈余预测,而是应该先问自己,这件事对不对,当下安不安心。如果不安心,明智的人就会选择不做了,这个直觉的判断需要专家来帮你决定吗,需要文凭才能做到吗?这里牵涉到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考方式。当一个人在面对所有的问题上,一直都需要某些知识和既定标准来界定,也就是说他失去了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基本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的人会容易发生各种心身失调,也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躁郁症。因为他不是活在自己的内心基础上,或者说,他的头不在自己身上。03年我在北京平心堂门诊部坐诊的时候,接待过一些病人。医院医院的精神科,看过很久的病,长期吃好几种精神药物。记得有一个病人,是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来看诊的时候,同时在吃六种精神心理类药物,已经吃了两年。后来他是通过心理咨询、生活方式调整、认知改变、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加上中药和针灸,渐渐地让自己的身体好转、能量上升,睡眠、精神、体能等各方面中医重视的基础指标都改善了,然后我再进一步帮助他把精神类药物逐步减量,一点点地停下来。在此之前,他吃了这么久这么多的精神类药物,虽然知道自己的痛苦状态改变不大,居然毫不怀疑,坚持以原来的模式工作、看病、吃药。人的生命那么丰富,当整个生命状态都下降了,而我们只是因其中的一些明显的症状贴一个标签,说这是某个病,然后吃“对症”的药,这个逻辑严谨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医学,不管是传统的中医学,还是传统的西方自然医学,是我们可以参考学习的,因为传统医学关心的是整体生命活动和周期的变化。

觉察的三个面向:身体—情感—思想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门诊接诊看病前,会先闭目养神;或者上课前,也会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定定心,有助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工作、学习的效率。如果各位有静坐的经验,或者平时对自己的身心有所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