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红楼梦中之钗黛命运红楼梦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0-11-30 20:04:06   点击数:
 

红楼梦在判词中将钗黛二人写入一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感觉亦是某一维度上的两极,故事读来颇觉二人难舍难分,需要相互对照对比来看。由此本文用三个部分将笔者对二人形象的理解加以阐述。

“叹宝钗之悲”

木如

◆◆◆

(一)出身背景牵绊之悲

都说要理解一个人,要从她的成长背景看去,的确,一个人所接触的环境、所读所看、所思所想、所经历所体验,与她天然的触觉、感知、自觉不自觉的选择彼此交错、相互作用,这一切如同雕刻师手中神奇的刀器,一点一滴、实实在在地精确刻画着这个人的模样,让她成为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宝钗的命运起点是:

1、关于家庭出身:皇商的家庭背景,亦为书香继世之家,年幼丧父,其兄长薛蟠大之两岁,被溺爱纵容,老大无成,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徒户部挂虚名,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进入贾府前后有的事情就是命案、花酒、调戏人。其母薛姨妈终日打牌聊天,从她对待薛蟠的态度上可见是护犊子、推责任、对面临问题没有实际有效解决办法的迷糊人。

2、关于个人成长:有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由此可见宝钗天分极高,在酷爱她的父亲的宠爱下有过无忧无虑、自由随性、随心所欲、博览群书的生活经历。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分忧解劳。长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3、关于当下境况: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此时的她应为十三四岁,也因为待选原因上京,住进了贾府。从父亲死时开始舍弃书字,宝钗留心的不仅是针黹,还有家计,知道“不拿姜汁和酱油预先抹在碟子底,一经火烧是要炸的”,从帮邢蚰烟时看到,她家里开的当铺数量那么多,随便说一个当铺地址她也清楚是自家的,当票及其用法亦是熟悉得很。凡此种种,的确是宝钗迫于无奈中在书字和针黹家计之间做出的选择;在能够作出这个选择的基础上,同意备选才人赞善,既是当时时代限制中某些女儿不得不走之路,对于宝钗而言,也是她能回馈家族的现实路径和中意机遇;当时家中境况,虽有百万之富,自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另借冷子兴所言,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而排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末的薛家,难没有颓败之势。

在这三个方面情况铺就的境况里,不知宝钗是否有安心静心读书只顾滋养个体精神世界的可能。若心中尚有孝道存续,若对母兄有关心不泯,恐怕只能按照时代既定的女儿路线,舍弃自我爱好追求,背负振兴家族繁华、延续母兄幸福的污浊重任。

无论是滥情人情误思游艺中,面对思游艺的薛潘,和犹豫不定的薛姨妈,宝钗一番有理有情的定夺:“……他若是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有别的法子。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还是宝玉挨打一回中,因疑薛蟠告了宝玉,薛姨妈与薛蟠理论,宝钗的劝说:是你说的也罢,不是你说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证,倒把小事弄大了。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在外头少去胡闹,少管别人的事……你忍耐些儿罢。妈急的这样儿,你不说来劝妈,你还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便是旁人来劝你,也为你好,倒把你的性子劝上来了……而薛蟠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只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捡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次日早起来,也无心梳洗,胡乱整理整理,便出来瞧母亲。

到底是个孩子,也有不得不哭的时候!却无论何时,依然记挂着母亲哥哥。且种种细节可见,丧父后,这个家族的三位核心家庭成员中,宝钗一个女儿家,简直是立于挑起了家族顶梁柱的位置。若在这个环境下能安享独守自我精神,不管不顾其他那许多,恐怕会是一种真正可怕的冷峻无情。故我将其总结为宝钗的出身背景牵绊之悲,母亲、兄长、父亲留下的家族基业,以及家族荫庇的不知多少数量的人,都是宝钗现实生活中无法剥离的藩篱与牵绊。没错,“不美好毋宁死”,只是恐怕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死得那么潇洒淋漓、无拘无束、轻盈美丽。心里得搁着这么多不见得爱却不能说不重要的人,活着艰难也得活,而虽然这样活着了,谁又知道她的灵魂不是已经死去了的呢!一首寄生草惹得宝玉犯了痴呆状,她心下担心:糟了,他悟了。他怕宝玉悟了绝尘而去,她何尝不是早就已经悟透了呢,只是她即便悟透了,还是不得不陪着这些牵绊她的人完成该完成的游戏。所以,虽然学识兼备、意思通达,业已生性空无、看破参透,山中高士,冷心冷情。于自己只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应该仅仅是为了别人,也尤其恨不得能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芒鞋破钵随缘化”。

曹公是细致而悲悯的,不仅仅是宝钗,连与宝钗一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贾雨村,曹公也给予他铺就了足够的线索:“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俗说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者说,孤单久了的人喜热闹,热闹多了的人爱清净,又或者说,静极思动、无中生有,再或者说,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对于贾雨村而言,能中进士,能给黛玉做老师,能长篇大论“天地生人之大仁大恶”,我们不能否认其才学好、见识高,只可惜这样一个孤苦无依,满腹学识的人,一身一口这么久,难免不因空见色,对功名利禄想入非非,而后来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怎样曲折惨烈,扭曲本性,也是有大量着墨,想大家已是熟知,不再赘述。却真的是存在即合理,事出皆有因。

(二)文化雕刻塑造之悲

宝钗读过的书有各类杂书,“西厢、琵琶、元人百种,无所不有,后来丢开了”;应该也系统地看过正统的儒家思想书籍,包含《四书》、《五经》、《朱子》等。故事情节中处处显示出宝钗的心胸见识与博学睿智,也处处彰显了宝钗精雕细琢后的后天教化之痕迹:元妃省亲中,宝钗关于“绿蜡”的用典,“天王补心丹”对于“金刚丸”的纠正,对“朝开夜合”的木昏的了解,宝玉挨打后为其备的散淤血热毒的丸药,对惜春画作的指导等等。宝玉也曾“赞宝钗无书不知”。第56回,宝钗与探春理家时,提到过朱夫子的《不自弃文》。在儒家思想和礼教传统的侵蚀和影响下,宝钗看到了男人们应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女人们应做好针黹纺织,随分从时,品格端方、行为自持,应恪守温良恭俭让,与仁义礼智信的男人们各自分工,各安其序。同样在与探春理家时,宝钗对话时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可见宝钗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博学睿智、行为豁达,并深度认可了正统儒家思想和礼教传统,这些男权世界里的思想文化成为塑造宝钗思想和形象的利器,使之中毒颇深,宝钗就这样被文化传统牢牢地扎捆,深深地束缚,被一刀一刀地雕刻成珍重芳姿、随分从时的深闺形象,终成为封建时代忠诚的卫道士和迎合皇权、父权、夫权及世俗的无灵高士。

元妃省亲时,宝钗一首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簧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龙归省时。睿藻仙才盈才盈采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写尽了她面对皇权、面对贵妃,尊卑有别、毕恭毕敬,显示了其与封建时代要求的完全契合;面对自己,房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裘褥也十分朴素”,“衣着也是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如此没有自我需求的她,这个“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原本青春妙龄却因为家族牵绊和儒教雕刻而牺牲了自己,只按照世俗的要求的少女,如海棠诗中所述: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尝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将一副恪守封建妇德的矜持态度刻画到位,既自矜自重、淡雅梳离,又伤感多愁、罕言寡语。

书中诸多情节刻画了宝钗这一孔夫子教化效果。如湘云黛玉起床梳洗,宝玉亦去。袭人见了宝钗道: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宝钗听到滴翠亭里人说的话,心中吃惊,想到:“怪盗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对袭人、小红等人的言语行为褒贬有加。第39回,宝钗笑道,这倒是真话,我们没事评论起人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个里挑不出一个来。克己复俭,却对别人让渡有加。薛蟠生日,宝钗对于兄长请吃各样好物的态度是:“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第22回,李嬷嬷和袭人在房中叫嚷,宝玉忙要赶过来,宝钗一把拉住道:你别和你妈妈吵才是,他老糊涂了,倒是让他一步为是。莺儿和贾环掷骰子顽,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

宝玉被疑因薛蟠告状而致挨打那个情节里,宝钗一段解释:“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妨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让宝玉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这一段前后既可见宝钗之对宝玉心疼、感念、入情的一面,之后又是体贴人心,思虑周全,对薛蟠的解释,体现其大气光明的一面。

负荆请罪一段之后,凤姐笑言辣辣的。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凡此种种,可见宝钗终究是有温和、有体贴的,德言容功,顾全别人的,其所感所言所行,是尊崇这她一以贯之的道德观念。这不是计谋,是一个深受儒教文化影响,顾全别人的文化思维与行为习惯。

如其所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红次之,其余诗词之类,不过闺中游戏”。她这样说也这样做,虽博学多才、家室富贵,却崇节尚俭、克己复礼、衣着淡雅,不饰珠翠,依贴母怀,打理家务,而无论自己多么俭朴,他人有需要时,出手相助却格外大方。

然而,虽然宝钗深受儒教影响,且似与贾雨村处境相同,因种种原因被隐喻“求善价、待时飞”,但她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处事终究与贾雨村之流是不同的,其冷眼大局旁观、细致温暖常在、洁身自好、独善其身,难怪曹公一句“山中高士晶莹雪”,亦是通透、亦是高士。一首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可见其洞察世事之功力,以小题目寓大意,狠狠地讽刺了如贾雨村般贪婪、险诈、横暴的“世人”,鞭挞了贪求功名利禄,附炎趋势的贪官污吏之流,赢得众人好评,连宝玉也直叫“痛快”。此诗能出自宝钗之手,深刻地表现了她的人物性格和文化修养,显示了她的博学多才,精通世故,含蓄老练及蕴藏深厚,让我们看到了虽随分从时、平和宽容的宝钗背后,一颗不软弱糊涂,有心机、有锋芒的强者形象。宝钗对贾雨村之流的厌恶同样表现在第32回,贾雨村升任“兴隆街大爷”之后,到贾政那里去投机钻营,名为作客,实为巴结。宝钗听说,立即开口讥讽:“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第42回中宝钗给予黛玉的金兰语明确表示自己的认知观点:“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显然,在她看来,包括贾雨村在内的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书既不能明理,只一味地祸国殃民,“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宝钗劝宝玉读书仕进,无非也是希望宝玉明理辅政、惩治“禄蠹”,《螃蟹咏》“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深含此意吧,理想去澄清吏治、致君尧舜,还天下清宁!这便是宝钗。

而至于那些会移了性情的书,也是小时候因看这些书“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而心生了畏惧,真的不敢看了吧,且这些不是有关情感,就是有关道庙的书是真的要移了性情的,天资如她,既有性空参破的一面,也有无奈放下的心境,更知道要磐石般坚定沉稳为了母兄扎入世俗。所以这既是无奈的必然,也不得不说终也是她自己的感知和选择,她选择了让所有人安心,选择了放弃灵魂。用一针一线,用精致女工,用对大家的关怀和劝慰,承担着那个社会需要她承担的角色,成为一个闺中典范,做着教化社会里社会机器中的一颗忠实且质量过关的螺丝钉。

所以,宝钗是用刀子刮过的,用模子塑过的。不同于黛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却也是一个如同精致打造的冷香丸一般,是一件足够华贵的有奇香的实实在在的雕刻品,用冷香丸这样规范的教义和冰冷的塑壳拟制着自己天真烂漫、热情率真的“热毒”天性,不去释放自我,不去感情用事,胸襟、气度宏大。这样的宝钗,并非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幻象,更不是阴暗无底、虚假空洞的陷阱,只是一个时代限制下,无法超脱其中男权文化下的受害女儿。在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一个听话懂事聪慧体贴的女孩,顺从了所有的别人和世俗的要求,失去了自己,冷心冷情,让人悲痛欲绝。

是的,宝钗成长的太快,被人工打磨得太多,虽还未婚,却已失去了女儿天然天真的姿态,失去了宝玉“女儿论”中珍贵宝珠的光泽,黯淡了下来,只是,这是她的错吗?

(三)为人处世无我之悲

不仅仅儒教思想在雕刻塑造着她,让她三从与四德、温良恭俭让,实际的生活与经历,也给宝钗带来过剧创与伤痛,起码酷爱她的父亲的去世带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留下的弱母纨兄的猪队友给予她个人压力的陡然增加,是会给予她足够痛苦的,能够从这种痛苦中拔出的她,是体验和经历过成长与不易的,所以应该能更懂得理想的坠落、世事的艰难与他人的不易,更容易行为豁达、懒待计较,更容易去体谅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共情别人的需求,更希望事事圆融和美吧。这样的她,不计较自己的感受与利益,隐忍豁达,只为别人着想的温暖我觉得是自然而然的,由于客居他府,加之性格修养,宝钗随分从时、谨慎自卫、藏愚守拙,心中自有棋谱,诸多保留,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她表现和表达出来的暖意和体贴不是直心的道场,没有善意和温存,仅仅充满了阴谋与算计。儒教思想的核心是,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觉得她是由于这份思想的教化,随缘随份随一己之力出现在了任何别人需要的地方,无论是王夫人、赵姨娘,或者打理园子的婆子们,都曾得到宝钗的帮助与恩惠。她就是用一颗爱管闲事的热心、细致周详的体恤表达了自己的关怀,切中了别人的需求。

宝钗对黛玉的金兰语,一片体贴赤诚,她对黛玉是有疼惜有真爱的,她(宝钗)所有的话的出发点,都是在以自己度她(黛玉),她(宝钗)哪里会知道,她(黛玉)是离恨天上的无尘仙女,根本无需立足之境,更无需她去度呢?!,即便如此,给黛玉带来的温暖依然让人感念。风雨夕的夜晚,潇湘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黛玉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此情此景,黛玉是希望宝钗在身边的,如若宝钗能来,她心底毕竟能片刻踏实妥帖。她曾与黛玉说的:“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平平淡淡却又掷地有声,表达了她对黛玉尽得一己之力。当初黛玉对宝钗所述,“你看这里的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这是切实的话,宝钗虽然谨慎自持,处境也并非顺风顺水,只是看起来她的自卫能力似乎更强一些,或者说更坚强一些。她能陪能帮的时候,一定会尽力而为,只是并非所有的时刻,她都颇有余力而已。当琥珀手指黛玉,说黛玉吃宝琴醋的时候,湘云便不则声,宝钗却会很体贴“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哪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而宝钗所说的,你们天天的捉弄厌了我,又来捉弄她(宝琴),这话对着黛玉湘云,是真真的姐姐对妹妹的又嗔又爱。以及这里备受争议的对于宝琴的夺目光彩,宝钗所说:“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以及贾母叮嘱宝钗别管紧了琴姑娘,宝钗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吧,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哪儿不如你”,如同湘云所说:“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我也依然认可,是一句让宝琴听起来会美滋滋的顽话,当真并无真的多少醋意其中。依然不认为宝钗对于别人的好,仅仅是出于明确的目的,或为了一种交换。

她对于湘云海棠诗社开社做东一事原不赞成,只说那是“干着没要紧的事”,“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虽然如此,既然湘云事情已经揽下了,且“听她说了半日,皆不妥当”,而又因“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湘云根本无力解决,只有踯躅的份儿,宝钗这才拿了自家的螃蟹帮湘云设个主意,其间之细致体贴周到,若非有关怀他人,有情谊温暖深在其中,恐怕根本是想也想到不这里去的。难道如此的细致体贴,仅仅是为了点好名声吗,她的名声真需要舍财费力如此添一把吗?呵呵。在怡红院,宝钗因见袭人叫湘云帮着给宝玉做鞋,宝钗直言与袭人:“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做不得主。她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得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得伤起心来。”又道:“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这些别人的艰辛困苦,宝钗都是留了意、入了心的。另有,湘云辞说家里打发人来接她,少时宝钗赶来,愈觉缱绻难舍。可还是宝钗心内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她婶娘,待她家去又恐受气,因此倒催他走了。这样的细致、周详,未有一颗体贴的真心,难思量得到。

宝钗生日,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听何物等语。宝钗因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受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还有悄悄替邢蚰烟赎回冬衣等等,这些情节,依然觉得宝钗是如此自然地把自己放在了低位,对别人的需求感同身受,体贴共情罢了,而这种体贴共情并不是做作出来的,是与她对母对兄的承担态度、对周遭人物的体谅态度以及与儒家思想文化一脉相承的,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这真的是重要的加分项目吗,若非真的愿意被丫头子们打搅,做作出来的人会真的有这样的耐心吗?所以连同她和丫头莺儿的关系也是如此,亦宽亦严,宽容亲近随和,又有严厉的底线。所以,不认为这样的宝钗是为了某种深不见底的目的深深地隐藏了她的真性情,而是她的真性情就是已经在不断舍弃自我、成全别人的过程中就这样达成了。她就是这样的,已经是这样了。没有过多的自我要求,只为达成别人的心愿而似乎行尸走肉其实又细致温暖地活着,为了支持着不同的他人而活着。当然,她不只有这样温暖的一面,也有冷峻坚强的一面,这种坚强,是在冷香丸精致调和下显出的强大自控、隐忍与克制,父亲去世的变故、家族生意的艰难、人命如儿戏的兄长带来的经历,和冷香丸一起,为宝钗打磨出冷静、冷峻的待事观念和谨慎自持的情绪管理。灵魂死去的人终究是无情的,所以可能任何时候,她都能够成为冷静地兜住伤痛,劝慰弱者的一方。

关于石呆子一家的家破人亡的漠然;对于尤三姐自尽及柳湘莲出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前生命定”的平淡评价,更注重薛蟠江南回来后,对辛苦同去伙计的酬谢商议;以及金钏投井死了,宝钗虽有诧异,但心情冷静,可见对死人这件事着实见怪不怪。毕竟兄长的人命案,她不会不知,她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那个人命如蝼蚁的时代,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根本就麻木了神经,忘记了天然的美好,按照时代的规制和理念去完成生活。而宝钗劝说王夫人之语,确是得道,可以有效地宽慰活人。且最后一句:“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原应是她的真实想法,不仅对别人如此看待,恐怕对自己也是如是要求的。所以虽然她的灵魂死去了,她的人依然顽强地活着,不仅活着,而且随分从时、行为豁达,就如同王夫人想用新衣服给金钏妆裹,怕林妹妹有心忌讳,凤姐又没有现成儿的新衣服。宝钗可以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她说她从来不计较这些,是真的不计较的。亦由此可见,宝钗对现实事务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意境,对当下活人的关怀远远重于虚无。所以那些忌讳之类的对她而言确无实在意义。所以,谈及感情,宝钗是着力于行动,着眼有现实意义的努力。所以即便宝钗的冷峻,但并无主动的恶意,和阴险狡诈的手段。只是这样麻木冷峻情绪的背后终究是死去并无情的灵魂,让人不忍目睹。

与探春理家时,为茗烟娘和莺儿娘撮合的好事,即便是为了自己所谓更大的目标,毕竟她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的仍是没有伤害成本的好事,即便局中人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应该也是心甘情愿未有愤恨的吧。

而至于离开大观园,对于冷静坚强、自持自卫的宝钗而言,也许依然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使之吧,从心所欲不逾矩。将“清”的高洁、“任”的能力、“和”的本心,揉为一体,在随缘随份的境遇里,尽己所能给予她的温暖与关怀,我们没有理由再要求她,在没有足够力量的时候,做自己并无把握,不一定能够做好的事情,毕竟她首先并不是为姐妹活着的,而是为她的家人她的家族活着的。

所以虽不失机巧,心情冷绝,却绝无坏心,并原本就是无我无私。不过即便宝钗对于现实的闲事管得多了些,为他人着想的也多了些,她也并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地违背自己,曲意逢迎去刻意讨好贾府的家长们,虽然宝钗忍不住赞口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这应是诚心之辞。她也有很多不为家长们高兴的事情。第22回,宝钗因一首《更香谜》,引得原本就烦闷的贾政大为扫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悲凉露骨完全忤逆了当时的元宵佳节气氛。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引起贾母的大为不满,“使不得”、“不象”、“忌讳”、“不要很离了格儿”、“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等等评语,将贾母对宝钗“离格”个性偏好的厌恶写得淋漓尽致,即便如此,未见宝钗之后有任何更改迎合吧?可怜便在这里了,宝钗这种“无我”的个性,会牺牲自己给他人带来一时的帮助和温暖,可是长久来看,其实并不能被人共鸣,也并不能真的被世人喜欢吧,包括贾母,“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将宝钗排挤到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同坐。夜深以后,荣国府元宵宴转入里间,贾母命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紧依着自己左右坐下,依然是把宝钗排挤在位置较低的“西边一路”。正如当初大观园试才时,贾政一行人走至衡芜苑所在处的描写: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其无一些尘土。忽见柳荫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青瓦花堵。连贾政都说了: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是这样,“自我”的人有自我的鲜艳靓丽,有吸引眼球的光芒绚烂,“无我”的人有无我的索然无味,苍白无魂,即便付出了真情和心血,也因为低贱的灵魂最容易被隔离与无视。没有人知道,这样懂事又冷峻的女孩子最需要爱与温暖,也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