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触觉问题:1.躲避接触 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 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
4、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
6、俯卧地板和床上时头、颈、胸无法抬高。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
11、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支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13、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4、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感统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调皮任性,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说话迟。
视觉感不良:表现是无法流利的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多字少字。写字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害怕陌生的坏境,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等。
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手脚笨拙,语言表现能力极差。
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经常出现摔伤,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等。
1.爬行七八个月大时,孩子应该慢慢学会爬行,通过不断努力地抬头、仰脖子,来锻炼前庭觉,向前爬行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视听能力。
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爬行,例如妈妈躺在地上,让孩子慢慢爬上妈妈的身体;或者妈妈手脚着地弯成拱形,吸引宝宝从底下爬过去。
对于一些本身不爱爬行的宝宝,家长可以采取一些诱导措施,如把孩子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她)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孩子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引导他(她)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2.唤醒触觉皮肤
见到陌生人就哭、抵触新环境的孩子往往属于触觉过分敏感,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唤醒孩子的触觉皮肤,以缓和这种敏感的状况,如利用吹风机,调到微风挡缓缓吹孩子的皮肤;用软刷子轻刷孩子的身体、或者拿梳子轻轻敲击皮肤等。
感统介绍:
感觉统合失常的生理基础PREFIX=O
感觉统合失常,一般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一般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这些孩子的智能测验都在平均水准以上,确有学习上或行动上的障碍,有四分之一以上甚至造成学习成绩低落,被误认为有智障的现象。
这种孩子最明显的症状是有紧张性颈反射的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和脑性麻痹症孩子类似的行业。不过通常这类孩子都属于轻微症状,因此一般的智力测验、脑波检查或官能检查都很难发现,这正是父母亲最感头痛的问题。由于幼儿对原始反射抑制性不足,导致平衡反射发展迟缓,使身体的反应出现严重异常.造成知觉机能和注意力的障碍,对自己身体自觉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受到影响。
知觉机能障碍会影响孩子自动化知觉技能(TheAutomtizedPercepualSkills)发展不良。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日前在小学生身上,最常见的是遗成阅读认字困难的眼球运动抑制机能(OcularmotorControl)不足。
这种现象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系统的障碍。前庭属于人类内耳的一部份,具有统合讯息向大脑皮层反应的功能,并能抑制直接姿势动作的反射作用.是属于生理性的感觉,无法用意识化的能力了解。如果这方面产生问题,在生理上会有刺激过份强化、呕吐感、动摇感、升降感无法平衡的现象。
幼教专家应亚杰(JeanPieget)在早年的研究使已发现.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在日后智能学习式思考前期(三至六岁)运作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脑做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象、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也会有应用上的困难。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进程。人的感觉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与平衡统合系统、本体统合系统等。
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不喜欢阅读,即使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多字少字、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另外,这类患者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落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无规律。
多数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喜欢和别人讲话,丢三落四,记忆力差,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下节课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他们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孩子不能让“课堂40分钟”产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会影响课外的正常生活。这种现象如不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这样医院请心理医生诊断,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由于心理上总处在一定程度的紊乱状态,时间一长,必然使学习与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缺乏自信,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根本无法学习,更严重的是本体感不良的孩子,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由于舌头、唇部动作不佳,所以发音常常不正确;挫折感很多,没有创造力。方向感差,容易迷路,身体协调能力不佳,精细动作不良如扣扣子,系鞋带等。
拿东西不稳左右手不分,鞋子穿颠倒;方向感不明;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经常撞到墙、碰到桌椅;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怕黑;缺乏自信;笨手笨脚;喜欢爬高;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旋;怕爬楼梯或走平衡台;喜欢作弄人;浮躁又坏脾气;甚至由于中枢神经发良不健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组织判断、逻辑能力陷入混乱中;视听神经系统扭曲造成孩子在、玩球和划线上的困难;前庭感觉不良,会使儿童经常遭遇挫折,丧失信心,更容易养成恐惧、伤心、生气、过度兴奋等感觉,无法有效抵制及协调,使人格和情绪的健全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前庭感觉不良也会产生无法判断视觉空间的现象。空间感来自于身体和重力感的阻碍;前庭感觉不良的孩子很难有空间透视感,因此常无法判断距离和方向。写字时常把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写反,甚至前后反读,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会因太靠近人或碰撞他人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严重不良;前庭平衡失常的孩子更严重的问题是话多,而且又缺乏组织性,喜欢重复别人的话,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主要是指脑内,特别是影响到感觉系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工作,无法正常而有效的发挥功能。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一、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二、环境因素
1.早产或剖腹产;
2.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
3.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4.缺少同伴群体;
5.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6.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7.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1、母体情胎因素
小家庭是近三十年来才兴起的现象,这是几乎从怀孕开始,胎儿就面临的生活环境。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妈妈们在怀孕时就缺乏足够的休息。工作、
学习、生活的忙碌、焦虑、运动不够等都会影响胎位的变动,进而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西方一些女性吸烟、饮用酒、浓茶、咖啡、毒品等刺激物质也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阻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引起婴儿出生后触觉发育的不良。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2、早期环境因素
人类在母体子宫内胎位变动的过程中,触觉、前庭平衡等能力就已经逐渐发展。出生后,这两种感觉和视、听、味等感官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进行“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促使感觉神经的“交通”不致中断,所有的学习和动作才能顺利进行。但如果有下列这些现象,比如剖腹产;宝宝出生过程中颅脑损伤;在婴儿期,特别是七、八、九三个月期间内抱得多爬得少;婴幼儿期脑外伤;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缺少刺激;缺少小伙伴的交住;运动少以及宝宝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没得到锻炼发展等等,都会使感觉难以统合,从而造成感觉统合失调。3、独生子女因素
相对而言,独生子女先天存在着缺少刺激,缺少伙伴交流的家庭环境。初生宝宝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最主要的是透过视听、嗅、味、触的感官来获得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嘴舌的味觉、皮肤接触及肢体活动的触觉等,都会将刺激的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如同天线一样,这些感觉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以住孩子们无论是接受信息,讲话还是日常生活能力,习惯等大多是在兄弟姊妹群中或邻居伙伴中学会的,特别是平等、轮流分享、动嘴、动手、动脚等能力及合群性,人际的能力等都是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学习的。现代社会大多为核心家庭,兄弟姊妹减少,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熏陶的环境中,使宝宝在零到四岁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就可能造成感觉统合的失调。
4、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数家长对他掌上明珠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导致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及竞争激烈,父母用于工作的时间多于陪孩子的时间,而由祖父母或保姆代替.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加大,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营养的补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爱尔丝博士指出:感统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差、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
儿童天生都是天才,感统失调的孩子大脑和身体各部协调出现障碍,许多优秀的方面却表现不出来,影响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了却很一般,就是这个道理。
白癜风治疗小偏方北京白癜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