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目诊病也有很长的历史。《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这都说明了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人体的内部脏腑如果产生病变,都能在人体的外部器官和区域内反映出来。人的双眼同样是内部脏腑信息的集合,所以双眼能反映出人体内环境脏腑的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那如何通过诊目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呢?请看下文。
中医学把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也就是后代医家沿用的五轮学说,即二两眦(目内眦和目外眦)的血络属心(血轮),白珠属肺(气轮);黑珠属肝(风轮);瞳仁属肾(水轮);眼胞属脾(肉轮)。因此根据眼睛不同部位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不同的疾病。
(1)望目神:人之两目有无神气,是望神的重点。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浊,黑睛晦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是眼无神,这也是人体健康出问题的细节体现之一。
(2)望目色
*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如白晴色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白睛现红络,为阴虚火旺;两眦赤痛为心火;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多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水泛之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黑睛灰白混浊:称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使黑睛受伤而成。
(3)望目形
*目胞浮肿:目底微肿,状如卧蚕,为水肿的常见表现。老年人下脸浮肿,多为肾气虚衰。
*眼窠凹陷:多为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可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球深陷,伴形瘦如柴,则为脏腑精气竭绝,正气衰竭,属病危。
*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称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胞睑红肿: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称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称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4)目态:目睛上视,不能转动,称戴眼反折(戴眼指病人眼睛上视,不能转动。而反折就是角弓反张,脊椎强直),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眼睑下垂,称“睑废”。双睑下垂,多为先天性睑废,属先天不足,脾肾双亏。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不一,多为后天性睑废,因脾气虚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如头部外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见于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中毒等。
*目睛凝视: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多属肝风内动所致。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
*睡眠露睛: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面睛珠外露。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见于外伤所致。
了解众博堂白癜风如何治疗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