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一种眼科疾病,指注视某一物体时,一只眼睛正常注视物体,另一只眼睛向外或向内偏斜。斜视会给孩子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家长要引起重视。那么,造成斜视的原因是什么?斜视有哪些症状?
造成斜视的原因
1.发育不完善
某些宝宝发育不佳,断奶或受惊后,影响了其脑融合功能,导致斜视。
2.先天异常
先天异常造成的斜视一般有二种类型。一是,先天眼外肌肉自身亦或其位置发育异常。二是生产过程对婴儿造成了伤害,例如医生使用产钳不当伤害到胎儿的头面部,或者产妇用力过猛导致胎儿颅压升高,进而导致大脑内出现点状出血,如果出血点位于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那么眼外肌会因此被麻痹,导致斜视。
3.遗传因素
斜视通常是隔代遗传,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每个人都会患上斜视。孩子在半年内患此症称为先天性斜视,对其视功能发育影响大。
4.儿童眼球发育特点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低年龄段的婴幼儿及儿童的眼球小,眼轴短,眼球属于远视眼类型。若是小朋友想看清楚某一物体,则需要更大力度调节眼睛,双眼一旦用力内转产生过量辐辏,容易造成内斜视,即“调节性内斜”。内斜往往是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导致的,相反情况下,就会产生外斜。
5.特发性及其他原因
先天性眼睛白内障等眼部疾病会导致小儿斜视。
斜视都有那些症状?
1.隐斜视
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绝对正位眼很少,约占10%,90%的人有隐斜,多为轻度水平性隐斜而无症状。根据眼位元潜在性偏斜方向分为:内隐斜、外隐斜、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其中内隐斜和外隐斜(两者亦称为水平性隐斜)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垂直性隐斜和旋转性隐斜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源性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
2.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3.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
(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6.先天性外斜视
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7.间歇性外斜视
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8.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9.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10.周期性内斜视
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常风周期为48小时
11.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二者可以交替出现。
12.微小斜视
又称单眼固视综合征,多为内斜视,微小外斜视较为少见,斜视度10△,患者有中心抑制暗点,多伴有弱视,交替遮盖试验可能为阴性,常用4△三棱镜试验检查。
13.麻痹性斜视
(1)眼球运动有障碍
(2)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3)在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角加大
(4)可能伴有代偿头位
14.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病,包括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等。
15.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包括中枢性、视神经源性、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北京亿视康眼视光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