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更新,小伙伴们近来可好?
最近有很多感触,但没有时间和精力细细记录,只能先自己回味,得空了再与大家细细道来。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生活如此多焦”~
“众生皆苦,万相本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愁、烦恼、焦虑,生而为人,几乎没有人会轻轻松松一辈子。
但坏情绪、糟糕事不会是生活的主流,总有些能量带我们向好发展。这些能量可能是亲朋好友的爱、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顿美食……
外部能量触发内心的强大,即使生活多焦,我们依然能苦中作乐。
本期推荐两篇吾言读书群小伙伴分享的读书笔记,从书中获取正能量,面对多焦的生活。
一
臧思远《鱼翅与花椒》
《鱼翅与花椒》是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的中国饮食文化专著,由专门出版外籍作家高品质纪实文学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负责翻译的是成都姑娘何雨珈——另一位热爱美食的姑娘。两位热爱川菜的女士,奉献出了这本自带麻辣味的纪实文学作品。
《鱼翅与花椒》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生动——毕竟作者是剑桥大学的文学学士——如同之前诸多的英美纪实文学作家一样,扶霞的这本书对细节描写生动、对人物刻画精准、对美味菜肴强烈的热爱简直超脱书页、直扑眼球、直达心灵。
热爱美食的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忍不住地吞咽口水,也大概率会为西方视角下,那个远去的九十年代的成都心有戚戚、怀念或悲伤。
整书主要讲述的是在年,来自英国的姑娘扶霞申请到了赴四川大学访学一年的机会,在一年的学习中(封闭在硬件设施远超中国同学的外国留学生宿舍),扶霞对枯燥的中国历史术语越发困惑,而吃货的天性逐渐释放开来。带着对美食的热爱,她走街串巷,深入到各种小饭馆、小吃摊、大排档中,吃饱喝足之后又去亲近、研究川菜文化。
一年的访学结束后,她主动申请到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习烹饪,从刀工到调味到火候,扶霞一一学习。逐渐地,扶霞从对川菜的热爱,发展到了对中国美食文化的热爱,再发展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最终使得自己成了中西方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交流的使者,推进了中国和英国之间,甚至中国和西方之间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理解。扶霞也在写作过程中四次拿下有“饮食界的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赛,成为西方知名的中国美食研究者和作家。
以上说得像内容梗概,没有什么营养,干干巴巴,真正有营养的是书中的文字。摘抄一段如下,可以窥一斑,让还没看到本书的人了解本书的语言风格(都来自书中P88):
对调味的重视让川菜成为自信而生机勃勃的菜系。它不用特别依赖就地取材,这一点不像中国东部的菜系,十分需要当地的水产蔬菜与河鲜:做蟹粉豆腐就必须用大闸蟹,但鱼香味和煳辣味可以应用于任何食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和中国别的地方相比,四川人思想更开放,性格更直率:他们不用担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会剥夺自我的身份认同。面对外面的世界,浇上一勺鱼香酱汁,就变成四川的了。
原来爱情里的嫉妒叫做“吃醋”,生而为人所经历的疼痛与艰难叫做“吃苦”。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原来也是在学习人生的语言。烹饪的学习越深入,我就越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做饭,而且也在思考,像中国人那样思考。
确实很生动对不对?而且并不肤浅,是审慎的、带着思索的角度去写的。
一个人,要是对美食有着强烈的热爱,或者说对“吃”本身有着持续的热情,那他(她)可以肯定是热爱生活的,至少最低限度是热爱自己的。
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病症(比如最常见的感冒发烧),包括精神类疾病(最有代表性的抑郁症),病症的持续折磨会让人对“吃”的兴趣大大降低。美食不再是美食,在病人眼里,美食成了维持生存的工具,成了不得不每日肩负的负担,“吃”的过程也成了痛苦的折磨,一天又一天,每天两三遍甚至更多。
而热爱美食的人,纵然有所忌口,但是一旦谈论起喜欢的食物,也常常是两眼放光、口水吞咽得咕咕作响。这样的人他(她)活着的时间,就是在寻找新味道的时间,当然会活到老吃到老,哪里舍得离开这个存在那么多美食的世界呢?
狭隘地说,有了对美食这样的热爱的人,会不热爱自己的生活吗?会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吗?会不珍惜当下和未来的时光吗?答案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很主观的一个读书笔记,没有严谨的考证与数据证明我的观点,所以当作胡说八道也可。
最后,这篇读书笔记用书中作者在学习川菜烹饪方式的时候的思考作为结尾,句子来自《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伊尹以烹饪比喻治国时说的话:
“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丑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以食入道,说起来玄之又玄,其实不过是四个字,热爱生命。仅此而已。
二
姗姗露西·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
安妮,小说的女主人公。从小就是个孤儿,十一岁时在阴差阳错下,来到了阿冯利,被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俩收养,成了绿山墙的安妮,在悄然的岁月中慢慢长大。
安妮是个小话痨。关于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喋喋不休的说上半天,而由一个话题自然的过渡到另一个话题,再噼里啪啦的说上一堆,也是司空见惯。
安妮既能说出像:“你知道吗,我的手臂从肘部以上一定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了,因为今天我已掐了自己好多次了”这样逗比的话,也能说出像“我的一生地地道道是个埋葬各种希望的墓地;当我们第一次进行欺骗的时光,我们织出了怎样一张缠结不清的网”这样深沉的话。
一开始真的很令人惊讶,十一岁的孩子很少有像安妮这样滔滔不绝的,毕竟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寡言。
当然,安妮也有自己内心的小世界。极度的爱幻想,极度的富有浪漫主义。“森林女神的水泡”“柳池”“紫罗兰溪谷”“情人的小径”,每个安妮喜欢的地方,都要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书中关于安妮和戴黛安娜的友谊描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每个小女孩,大概都希望有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者。一个是每晚安睡抱在怀里的洋娃娃,一个是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长大的伙伴。安妮和戴安娜,就是后者。友谊在小孩子心中的分量,也许并不亚于爱情在成年人心中的地位。
全书的总体格调是愉快而有趣的。只是在最后,马修的死亡让人意想不到。就像书里说的:“一旦遭到那种冷酷而无法抗拒的触动,生活便永远也不会再依然如故。”不过,安妮还是安妮呀,依然乐观向上,勤奋积极,饱满热情,纵然她脚下的路是狭窄的,她也知道恬静生活中的幸福之花会一路绽放。
看到结尾处:“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嘛”。
忽然就想到了《飘》,“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绿山墙的安妮好像倏忽一下就长大了。
*吾言*
加注能量,别怂啊!
加油鸭~
或许,你还想看看它们:
吾言感悟我进了一个“佛系”读书群,然后……
读书群分享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知识需求成为本能
读书群分享
有一本书,我不敢写安利
读书群分享
为你写诗
读书群分享·04
阅读与分享的动机是什么?
读书群分享·05
我们读的书,太涨知识了!
读书群分享·06
总有一本书,让你特别喜欢
读书群分享·07
读完你推荐的书,恰好我也喜欢
读书群分享·08
若你喜欢深思,他们正好犀利
读书群分享·09
若你喜欢文艺,他们正好有趣
读书群分享·10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读书群分享·11
陪你度过漫漫长夜
荐书
《云雀叫了一整天》,读出深情、俏皮的木心
荐书
《人鼠之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悲剧
荐书
《战争时期日本的精神史》:换个视角看-年的日本侵略者
荐书
此生曾来过——《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荐书
带着脑子读这本书,你会笑出声儿
荐书
卖个科幻的大安利,读完长叹一口气!
荐书
聊聊《三体》里的人物角色
看完《书迷》,不敢说我爱书
反思
认知焦虑下,我们正在丧失深度阅读的能力
您的转发是对最大的支持
欢迎投稿或转载所读所观所想
陪你读书伴我成长
吾言读书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