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爸妈正在不经意间培养出“斜眼”宝宝!
原来,婴幼儿阶段是斜视的高发年龄段。有不少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视觉发育,会在婴儿床和婴儿车上悬挂色彩鲜艳的玩具,却不知道有可能诱发斜视。
斜视不仅会对孩子的外观有影响,更严重的会使视功能受损,影响孩子日后的视功能发育。
很多孩子斜视在1~3岁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斜视患者主要表现为两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共同性斜视以各个注视方向斜视度一致,眼球无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共同性斜视多在1岁内发病,后天性共同性斜视多在1~3岁发病,估计跟婴幼儿的视觉中枢发育得不够成熟有关。
非共同性斜视则表现为不同注视方向的斜视度不一致,眼球运动受限,也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多与外伤、甲亢、糖尿病、神经系统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有关。
严重屈光不正可引发斜视有斜视家族史以及严重屈光不正与斜视的发生密切相关,都属于导致斜视的先天因素。大多数婴儿一生出来就是轻度“远视眼”,有些人由于远视度数比较高,眼睛看近的地方需要动用更多的调节,容易造成眼睛往内偏斜。如果双眼屈光参差明显,则可引发微小斜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甚至可引起单眼弱视乃至知觉性斜视。
孩子爱眯眼歪头看东西警惕异常当孩子说看东西的时候一个变成两个,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斜视引起的复视现象,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尽早到眼科就诊。
婴幼儿不能表述重影,如何早期发现呢?婴幼儿斜视最明显的一个体征是眼位偏斜,就是双眼不能同时对向同一目标。家长可以认真观察孩子的双眼,当孩子看正前方时,两只眼睛是否对称,是否有一眼的内侧或外侧、上方或下方的眼白偏多。
但是,当小孩的斜视度不大或者间歇性出现时,斜视外观不太明显,家长可能很难判断。此时,还有一些其他体征提示斜视的可能。例如强光下眯起一眼,视力不好,空间感不好,给孩子东西时孩子接不住。有些斜视孩子表现为双眼眼球转动不灵活、不协调,看东西喜欢歪头。
预防斜视要从出生开始预防斜视,要从宝宝一出生开始。
当下有些家长喜欢在婴儿车和婴儿床上悬挂颜色鲜艳的玩具,建议玩具与孩子头部的距离最好在一米以上,避免过度近距离用眼,从而诱发调节性内斜视。
现在很多孩子从2~3岁就开始接触触屏电脑、智能手机。而长时间近距离使用视频终端、玩手机游戏,不仅可能引起近视,甚至可能诱发斜视。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控制孩子的用眼距离和用眼强度。
有斜视家族史或者有明显屈光异常或视力不好等高危因素的儿童,也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配镜提高视力避免发生斜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斜视不及时治疗可致“不可逆弱视”如果孩子已经查出有斜视,对健康会有哪些影响?
婴幼儿以及儿童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四大危害。
1.造成双眼视功能障碍
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从而导致双眼同时视觉功能障碍及大脑高级视觉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功能下降或丧失。因为6岁前是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高峰期,如果错过这一最佳治疗期,很多类型斜视的孩子的立体视功能将无法正常建立,错过之后即使通过手术矫正也常常于事无补。
2.导致斜视性弱视
儿童时期的单眼恒定性斜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矫治,久之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形成弱视,经过及时治疗视力一般可以恢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斜视性弱视就可能成为永久性视力损害。
3.影响生活和工作
斜视一般都会造成双眼视功能异常,选择职业会有所限制,譬如航空、显微外科等等;另外,在生活中,无法观看3D电影,也不建议开车。
4.影响美观和身心健康
显性斜视会有眼位的偏斜,影响美观。外观上的差异,容易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使之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直接影响性格和心理健康。
斜视治疗不能靠“民间方法”治疗斜视,要到眼科就诊。家长对患有斜视的孩子不能过于忽视,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恢复,但也无需过度焦虑和紧张。
针对不同类型的斜视治疗有所不同。如果是共同性斜视,伴有明显屈光异常,先戴镜治疗;如果伴有弱视,先进行弱视治疗。
通过佩戴眼镜,对调节性内斜视能够治愈或者改善。另外,双眼屈光参差的患者,双眼视力差异比较大,通过佩戴眼镜提高和平衡双眼视力,可以预防因长期视力不对称导致的知觉性斜视(老百姓俗称“废用性斜视”)的发生。
不过,家长要注意,斜视患儿配眼镜必医院和机构,如果配镜度数、瞳距不合适,都容易导致双眼疲劳,甚至加重斜视。
民间流传的“训练宝宝多转眼可以治疗斜视”等方法,从医学上来看,对婴幼儿斜视没有帮助。因为婴幼儿期间发生的斜视,多与控制眼位的融合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只通过增强眼球运动无法予以改善。
寒潮来袭,健康宝典送给您
◆心内科
气温骤降,易诱发心肌梗死。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保持乐观心态,控制体重,限盐限酒,按时、规律服药,如合并高血压,须加强监测。
外出晨练不宜过早,建议太阳升起后进行,戴好帽子口罩,运动量适宜。如有胸闷、胸痛情况发生,及时就诊。
◆呼吸内科
“老慢支”、“哮喘”等高危人群及学生群体需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外出戴口罩,房间每日开窗通风,适当锻炼。如病情加重,医院就诊。
◆消化内科
气温骤降,胃肠道遇寒冷刺激易发生痉挛,引发阵发性腹部绞痛。同时寒冷刺激下,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也大大升高。
溃疡患者应饮食规律,切忌暴饮暴食,以易消化的精细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如症状仍未见好转,建议专科门诊诊治。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高血糖影响,应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天气寒冷,注意足部保暖,用热水泡脚时应防烫伤。穿着合适鞋袜,及时清理鞋内异物,正确修剪趾甲,避免足部损伤。
◆神经内科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频繁出入空调房,以免血压波动剧烈,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应注意休息和保暖;每天适度锻炼,远离烟酒。长时间面部受冷刺激可能引起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如有发生,及时就诊。
◆儿科
家长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勤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经常开窗通风,多喝水,充分休息。孩子如有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咳嗽气喘、呕吐腹泻等症状,医院就诊。
◆骨关节科
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活动手腕和脚踝等关节。出行应注意路面湿滑,尤其是老年人应谨防摔倒,多晒太阳,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妇科
女性少穿低腰裤、短款上衣,以免腰腹部受凉,造成月经失调、痛经等。喜欢健身的女性不要开展太过激烈、出汗太多的运动,以免出现疲乏、感冒、头晕、手足冰冷症状。
◆皮肤科
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潮湿和冷风的刺激可使病情加重,建议户外工作者注意防冻保暖,远离潮湿,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烘烤。天气干燥易引发皮肤瘙痒,建议一周1~2次温水洗澡,平时涂抹润肤乳保湿,如皮肤瘙痒难忍医院就诊。
◆营养科
食物选择要多样,能量应充足、平衡,粗细粮搭配比例在4:6为宜,荤素搭配;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的能力;少食生冷食物,多喝粥汤,尽量多采用炖、煮、蒸、烩等烹调方式;每天使用足量的蔬菜,适量的水果,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等。
祝您健康!
往期回顾▲婴儿打疫苗后游泳,胳膊竟然化脓长疙瘩……
▲孩子指甲剪太短,当心患上这种病……
▲孩子咳嗽父母乱喂药!泰州1岁宝宝肝功能受损!
▲你给孩子用电热毯吗?小心患上“脱水热”!
支持单位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协办单位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
技术指导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出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