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的话题比较大,自己的感悟心态还不成熟,随意找了些文章复制过来,感觉换不错分享给大家。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炒股的首要问题。
话说世界万物,三者为大,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太大,几千年都没有说清,只有人还是可以讲清一些的,无论经济还是股票,都是由人构成,搞清了人性,就明白了一切,股票的由资金构成,资金由人管理,不同类型的人,风格不同,从而使得资金性质不同,搞清资金的构成与性质,这是炒股的第一问题!
据证券时报8月26日报道,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49万亿元,流通市值38万亿元。
年7月底,也就是当你的位置,机构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已经跃升至63.86%。截至7月底,61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只基金,基金总份额2.29万亿份,基金净值2.55万亿元。截至年6月30日,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超过亿元。有调查结论表明,目前私募基金规模达到亿至亿元,而尚处于“婴儿期”的中国内地阳光私募基金成长迅速,资金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亿元。QFII基金资产总额达亿元据wind数据,截止年6月末,37家证券公司持有A股的总市值已达到.93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止年6月31日,保险公司的持总市值为0.08万亿元,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机构资金可以达到7.45万亿,散户资金为4.22万亿.
从资金总量,我们可以看出,
1.散户资金为4.22万亿
2.基金资金2.55万亿
3.私募基金亿元
4.社保基金亿元
5.QFII基金亿元
6.保险资金亿元
7.证券资金亿元
其它不明资金2.5万亿(怀疑为信贷资金)
从赢利的概率上,可以分为三类,必赢利资金A,可能赢利资金B,必亏损资金C,
A类资金,社保基金与保险资金,资金规模0亿左右
B类资金,私募基金与QFII基金,证券资金,资金规模2万亿左右
C类资金,散户资金与基金资金,资金规模7万亿左右
如果从赢利的程度来看,也可以分为三类,
高赢利资金(产业资本),私募基金,证券资金1万亿左右
一般赢利资金(金融资本),QFII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基金资金4万亿左右
亏损资金资金(人体资本),散户资金5万亿
从我们股市产生以来,我们就不断的发现,产业资本的能量,而05年后,金融资本开始上场表演,但不管两者如何,近20年来,散户都是奉献者,上一轮98年地方国企改革,奉献了超过3万亿的资金,这一次的央企改革,至少10万亿等着散户奉献,散户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骨灰。
正是有了散户奉献者,也成就了中国的产业资本,中国的产业资本才会快速的批量而快速的产生亿万富人,产业资本才是中国股市的真正主导者,本轮行情的水泥,煤炭,有色,都是在产业资本的推动下,而快速上涨。
金融资本在挣钱的同时,更强调控制,这从基金,社保,QFII,的市场表现明显的看出,而人体资本是乱搞,追随者的角色,无论大盘,还是个股,顶部资本的构成一定是个体资本,当然还有可能是基金,但不要忘记,基金也是个人的钱。
所以在中国,想挣钱,一定要随着产业资本走,产业资本才是中国股票草原上的狼群,基金,社保,QFII,可以挣,但不会太多。千万不要同散户一起走,就算一时挣钱,还是要还回去的,年5月后的行情,就说明了一切。
产业资本是我们炒股者的同盟军,而金融资本有时是同盟军,有时却是敌人,而散户则是炒股者天然的猎物,炒股者要远离这个群体,并时刻准备从他们身上猎取我们需要的筹码,或者资本!
回顾股市十几年几起几落,都伴随着成交量的异常放大和缩小,同时也伴随着牛短熊长的走势。按照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态势,我们的股市应该走出如美国、香港那样稳步上升的形态,为什么中国股市却与其他股市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中国股市很注重“成交量”这个概念,虽然同属技术分析的范畴,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技术流派。股评动辄就拿成交量说事,虽然机械也不失其合理性。究其原因,中国股市存在将近18年,依然没有脱离资金推动型的运作模式。这里诚然可以说是投机盛行,高换手的原因,究其根源,都是资金惹得祸!
我对中国股市资金进行下简单的分类,分类不算严谨,也不完全合适。只是想通过简单的分类,勾画出股市资金流动的面貌,进而通过资金的进出,来把握市场的宏观走势。目前中国股市大体有几股力量:
1、散户。个体户,数量众多,个体规模很小,操作水平良莠不齐,形不成合力,只能随波逐流最终沦为别人的盘中餐。
2、券商。这部分资金属于企业性质,经过十几年的整合发展,个体规模较大,影响力深远,与市场各方面建立广泛的关系。个体操作手法老到,调研充分,运作业绩与自身息息相关。属半国家队性质。
3、公墓资金。今天看到有位网友对其评价为后知后觉,我以为然。此类资金个体与群体规模和数量众多,但也是运作最不成功,问题最严重、最复杂的主力资金,经常扮演这不光彩的角色。比如,运作责任心不强(可转债过期)、职业道德败坏(老鼠仓)、掩护自营出货(高位增持蓝筹)、砸盘为其他资金做嫁衣等等。什么时候对其都要高度戒备。
以上三种是股市的常态资金。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可以制造出局部热点,但也不足以掀起什么滔天巨浪来。真正对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下面几种非常态资金。
4、社保基金和神秘资金。标准的嫡系部队,对政策把握准确,往往在关键的历史时刻现身。此类资金只赚不赔,我们除了万分敬仰,还能如何。
5、私募基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市场上盘感最好,操作技术最精到的。长中短样样精通,人脉广泛、消息灵通,可以说个个都是精英。从业者多是各券商、公募基金中培养的佼佼者,羽翼丰满后,自我创业。
6、企业资金、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等。数量极其庞大,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专项理财、自我运作等多种渠道进入股市。
7、民间游资。这类资金是市场上最活跃的资金,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楼市、古玩、邮票、茶叶。。。。。。什么可以赚钱的就做。操作手法就一个字:炒!
非常态资金由于性质决定了运作理念与常态资金的不同,对资金的安全要求异常严格,对利润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在安全与利润不具备极大的吸引力时,此类资金都不会轻易进场。
如果这种分类有其合理性,就不难解释股市中的很多问题。为什么股市总是牛短熊长?为什么股市中的资金有时一夜之间会神秘出现和消失?为什么一级市场会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为什么基金总体收益还不如大盘涨幅?
每次股市在熊市末期,股价及其低廉,成交异常萎靡。这个时候,市场中的常态资金已经无力扭转颓势(如果有能力也不会如此低迷)。配合政策的春风,或者哪怕是一点若有若无的利好,非常态资金开始进场,成交量开始放大。随着指数走高,作为市场后知后觉的散户热情被激发出来,新股民开户,老股民加仓,一片皆大欢喜人人赚钱的大好局面。各路资金各显神通,成交量不断放大,指数不断创新高,直到某一时刻,非常态资金赚足既定利润,逐渐退场,公募基金作为后卫开始脱颖而出,利用手中资金继续做高股指。当各方资金提取完最后利润后,公募基金反手做空,结束一轮牛市。行情结束后,各方都是获利者,除了散户.
股市是个利润在分配的场所,可惜的是被分配的往往是散户。
资金会回来吗?
----会的,追逐利润是资金的天性。
什么情况回来?
----当满地黄金的时候。如果非要量化,蓝筹市盈率10倍以下,破净比比皆是。
什么时候回来?
----三年不出手,出手吃三年。先看三年吧。
顺便说一个笑不出来的笑话。我曾经和一个朋友开玩笑的时候说,如果散户财富积累的速度快一倍,熊市调整的时间就短一半。否则不足以喂饱那些大鳄们。
注:数据虽然老但是可以说明问题和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