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7-3-8 20:50:15   点击数:
 

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

周子房

摘要

写作学习支架是写作教学设计的重点,它们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写作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有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与元认知支架四种功能类型。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应围绕学生写作的过程经验、文体经验和功能意识的形成与强化而展开,本文呈现的两个样例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

写作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供各种需要的帮助。学习支架理论将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称为“支架”。因此我们可以说,写作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构建支持写作学习过程的支架系统。

一、写作学习支架的价值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就称为“最近发展区”。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需要支持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学习支架的支持作用就是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写作学习支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写作学习的内在矛盾,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的现有经验水平与“这一次写作”所面临的写作动机、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之间的落差(如图1)。

学生现有的经验状态,包括写作动机和愿望、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这一次写作任务所需要的经验包括对写作任务情境的理解,展开话题所需的百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表达技能。二者之间的落差所涉及的成分较多,内容较复杂。对于发展中的学生而言,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往往难以完成任务。

刘淼教授的“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作文作为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多重加工、多重水平的行为,作文困难的原因在于,作文过程中,作者既要进行高水平加工,又要同时进行低水平加工,高低水平加工同时进行,产生了各加工水平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各加工水平之间注意分配的难度。”[1]只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才能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降低写作的难度。

具体而言,在写作学习中学习支架可以产生以下作用:[2]

◆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时获得成功,帮助学生超越先前的能力水平,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使得写作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写作学习是不现实的和低效的。

◆让学习者经历那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他们对写作中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和“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的增长。

◆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写作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在必要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写作。

二、写作学习支架的类型

写作学习支架的分类标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形式,一种是功能。学习支架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范例、提示、建议、向导、图表和解释等类型。依据功能标准,Hill,J.M.Hannafin将支架分为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与元认知支架等四种类型。[3]本文讨论写作学习支架类型时主要采用功能分类标准,同时兼顾表现形式。为了系统借鉴美国写作教材在支架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为避免篇幅过长,在举例说明时,主要引用美国写作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集中引用《作者的选择》第七册第二单元[4]的相关内容。

(一)程序支架

程序支架主要为写作学习者引导学习道路,是学生围绕既定写作任务展开各种活动的行动指南。

《作者的选择》对写作过程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和功能定位,这五个阶段本身就形成了学生展开写作过程各阶段的程序支架。在具体每一阶段的学习中,教材还围绕特定的学习内容设计了针对性的程序支架。在《作者的选择》中,我们能处处感受到程序支架,几乎形成了大程序中套有小程序的程序链。例如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修改阶段就分为“评估草稿”、“有效分段”和“变化句式”三个阶段;而其中的“评估草稿”阶段又包括“评估清晰度”和“接受他人建议”两个环节;“接受他人建议”环节又分为“组织写作研讨会”与“给予和接受反馈”两个步骤。这些阶段、环节和步骤就构成了学生充分展开写作学习过程的程序链。

写作学习的程序支架可以有建议、向导、图表、解释和提示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向导和图表较为常见。

(二)概念支架

概念支架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识别关键概念,亦或形成明晰的概念组织结构。

关于写作学习中的概念知识,我们现在往往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因为这些概念知识曾经困扰过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概念知识之所以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问题,有多种原因,如有些概念的学习是不必要的或不适宜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将它们视为写作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中介工具。作为写作学习的工具,在写作教学中出现一些概念是必要的、有价值的。我们来看看美国写作教材中设计的概念支架。

美国的写作教材并不回避写作过程中的概念性知识,相反,它们设计了大量概念支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概念,形成明晰的概念组织结构。

《作者的选择》第七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修改:有效分段”,教材提供了关于“主题句”的概念性支架。

当你在检查草稿时,要找出主题思想。主题思想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句子围绕它而形成段落。

多数段落有陈述主题思想的主题句。有时主题句为段落的第一句,有时为最后一句。然而并非所有的段落都需要主题句,许多写得不错的段落就是由提示主题思想的句子所组成,而不是直接陈述它。

虽然主题句可以用在所有的写作类型中,但更为常见的是用在说明类或劝说类文章的段落中。在试图劝说时,你就不要让读者去猜测你在想什么。

这一支架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形成有关“主题句”的概念:什么是主题句?主题句有何功能?通常出现在段落的什么地方?通常在什么样的文体中使用?这些概念的明晰,对学生在写作中组句成段和修改段落有着切实的帮助。与之相配套,教材还设计了样例形式的支架,并配以一条提示性语句:“注意这一草稿中分段的方法,每段都有主题句吗?如果有,找出它们。”这样用结合样例进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所形成的概念。

为了学生形成特定文体的概念,掌握特定文体的特征,需要设计一些概念支架。本文的第三部分“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基本路径”中就呈现了几例,读者可以参考。

虽然写作学习的目的本身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些概念,但毋庸置疑,理解这些知识,掌握一些工作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概念支架可以有解释、范例、图表、提示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解释、范例和图表较为常见。

(三)策略支架

设计策略支架的目的在于为写作学习者完成某一任务,解决某一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

写作课程是一门能力型的课程,强调策略支架的支持作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是策略支架不断内化的过程。

美国的写作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策略支架。《作者的选择》第七册第二单元第2课为“预写:发现和探索话题”,教材针对“探索你的话题”探索设计了“簇型图”支架。

从你许多想法中,选择一个好的作为写作话题。接着,你可以使用簇型图来充分探索你的想法。

为了画出一幅簇型图,首先在一张纸的中央写下你的话题,接着,随着你对话题的思考,简略地记录你所想到的一切东西。每当你记下某种事情,便围绕它画一个圈。最后,划线连接那些看上去相互关联的想法。

簇型图可以帮助你决定讨论话题的哪一部分。你不可能论及每一个想法,但是你可能会发现其中令人惊奇的联系。簇型图还可以显示哪一种有关话题的想法比其他的想法更为宽泛或聚焦,这样就可以帮助你组织写作。

图2《作者的选择》中的簇型图

在美国的教材中,解决学生写作内容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提供形式多样的策略支架,诸如“头脑风暴”、“自由写作”、“集束思维”、“立方体”等等。

按照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学生在起草作文时,教材和教师往往难以提供有效帮助,但在美国的《写作教师策略指南》中就提供了对学生起草进行支持的策略支架。如“是何-为何-如何(What-Why-How)”策略支架、“行动-感受-场景(Action-Feelings-Setting)”策略支架、“内容:目的、读者(Content:Purpose\Audience)”策略支架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又如,“想法—细节(Idea-Details)”策略支架可以引导学生将某一事件或者观点具体化;再比如,主张把写作行文看做是“一个告诉和呈现的游戏(AGameofShowandTell)”过程,你可以用一句话把事情说出来(tell),然后用一系列细节去呈现(show)。[5]

策略支架的表现形式很丰富,建议、向导、图表、解释和提示等都可以成为策略支架。

(四)元认知支架

元认知支架的功能在于支持个体管理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或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

在美国的写作教材中提供了比较多的元认知支架。《作者的选择》第七册第二单元第5课“写才能获得”中就有一例。

☆尝试不同的方法

通常,故事和报告看上去容易写,但是有时不管你看了多久,你的第一页一直保持空白状态。你或许有了开始起草的方法,但如果你没有或者不喜欢尝试其他的方法,你可以试试下文建议的方法。

(1)假设你正在为一个朋友写作。像正在与一个总是愿意倾听和理解你的朋友谈论你的想法那样去写。

(2)从最容易的部分开始。你不一定要从头开始,从最容易的部分开始,然后其他的部分有可能变得容易写了。

……

(4)设置合理的目标。写出一篇完整的论文、报告或者故事的想法可能引起你的恐慌,你就确定一次只写一段或者一个句子。

这些方法对学生的起草而言是实用的,有效的,它们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学生经过练习可以将这些支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

《作者的选择》第七册第二单元第6课“修改:初稿评估”设计了问题提示形式的元认知支架:

我一直在谈我的话题吗?

我实现了我的目的吗?

我的心中有读者吗?

我的主要思想清楚吗?

我提供了足够的细节材料吗?会不会过多?

元认知支架的表现形式以问题提示为主,也可以是建议。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提示”形式的支架就成为了“建议”形式的支架。与“建议”支架的直接表现方式相比,“问题提示”支架更具启发性。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学习支架按功能分为四类,其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支架设计的思考视角。总体而言,概念支架帮助学生明确是什么有什么用等,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因为理解是运用的前提;程序支架提供过程指南;策略支架提供方法选择;元认知支架则是进行思维管理与反省的工具。四种功能支架构成多维的支持系统。

在依据支架的功能类型进行写作学习支架设计方面,我们还要重视吸收和改造我国自身的一些文化成果。比如,我国古代概括出的文章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戴师初提出的文章立意的“三番来者”说等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策略支架或元认知支架。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马正平教授所提出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6],包括:写作赋形思维(重复思维、对比思维)操作模型、写作路径思维(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操作模型、写作相似思维(自相似与他相似)操作模型、写作策略思维(协调、对抗)操作模型等等,这些模型为我们进行策略支架设计和元认知支架设计提供了思路性指引。

三、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基本路径

上述分类,实际上也同时为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方向性指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明确与写作学习内容相匹配的支架设计的基本路径。系统的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应围绕学生写作的过程经验、文体经验和功能意识的形成与强化而展开。

(一)围绕过程经验设计

在过程写作的不同阶段,要求学习者   

终于有一天,母鸡要下蛋了。它脸涨得通红,“咕噜”一声,一个黑色的蛋滚了出来。母鸡看到了,一下子晕倒了。它的小伙伴医院。

医生叮嘱它:“不能再无节制地吃东西了,这样要伤到你的身体的!”

可母鸡并不灰心,它把各种颜色鲜艳的食物搭配着吃。

又要下蛋了,母鸡边下蛋,边唱着歌:“我要下出彩色的蛋蛋,我要下出彩色的蛋蛋……”果然,它下出了一个彩色的蛋。母鸡兴奋极了,它小心翼翼地捧着彩蛋,去参加“蛋蛋比美”大赛。

比赛场上,大家被这只彩色的蛋吸引住了。看,这个彩蛋圆润光滑,乳白色的皮肤上红一片,黄一片,绿一片,呈现出一幅七彩的画面,纵横交错的线条把蛋儿打扮得格外迷人,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

比赛结束了,母鸡获得了冠军。它穿上七彩节日盛装,走上领奖台,发表获奖感言:“我为了下出这个彩色的蛋,吃了很多苦,别人嘲笑我,我也一直没有放弃。但我以后会想出更多好办法,让大家都能下出彩色的蛋。”

观众席上掌声四起!

2.请你运用故事构思图表写故事

(1)构思与交流

构思提示一

读者喜欢读什么样的故事?

① 你的主人公最好是自己设计的。

② 它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一个物体。作为你故事的主人公,它会说话、会思考、有感情……既符合“人”的性格,又带有它自身的特点。例如:想当歌星的西红柿、任性的小毛驴、爱美的白云……

③ 只有你的主人公与众不同,你的故事才夺人眼球。

构思提示二

读者愿不愿意读你写的故事?

① 你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

② 他有什么特点?

③ 他想要做一件什么事?遇到了什么障碍或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构思提示三

① 请认真再看看构思图表,填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发生的情节,若格子不够,可以在下面添加。

② 在构思时要考虑:读者喜欢读什么样的故事。

③ 故事情节要有波折,如果主人公的经历平淡了,读者就不喜欢读了。

④ 填写时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是句子。

讨论与交流

①请大家看看,你最想读谁的故事。说说为什么?

②这个同学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在实现自己的愿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在实现愿望或是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2)起草提醒

①拟一个与众不同的题目。

②故事的开头要简洁。

③写作时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写好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等。

④写作过程中多分段,层次会更清晰。

⑤结尾要写得精彩。

(3)评价与修改

①故事的题目夺人眼球。10分

②人物特点很突出。30分

③故事情节完整,情节生动。30分

④开头与结尾简洁。20分

⑤语句通顺流畅。10分

(4)校对清单

①读全文,一字一句校对全文。

②书写格式符合要求。

③文中的错别字已改正确。

④标点符号正确。

⑤修改时插入的标记清楚。

(二)高年级课例:运用类比结构写人

◆情境与任务:

母亲节快要到了,班级将举办“A级妈妈”评选活动,请每一位同学都用手中的笔向我们推荐一下你的妈妈。作文上交后,将以不记名方式投票,得票最多的前10位妈妈将被评选为“A级妈妈”,文章的作者将获得由班级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 

你的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妈妈吗?请你务必写出妈妈的个性来,这样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字数不少于字。

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我们将学习多种写人的结构和方法。这一次我们将学习运用“类比结构”写人。

◆学习目标:运用类比结构写人。

◆学习过程:

1.阅读大平台

下面两篇都是写人的文章,它们有个共同点,主人公和某物“神似”或“质同”。读读品品,相信你的收获会很多。

钟表!钟表!

杨卓一

“滴滴答,滴滴答”,钟表又开始叫铃了!

钟表现在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城市的中心有钟表,车站码头有钟表,商场餐馆有钟表。在家里,客厅有钟表,卧室有钟表,甚至每个人的手腕上也“挂”上了钟表。

我最喜欢的是摆在我床头的钟表了:这是一款天蓝色的石英钟,外形酷似鸭子,很可爱。这只“小鸭子”时时在提醒我时间的存在。

“滴滴答,滴滴答”,早上六点钟,“小鸭子”会准时地叫唤起。我还没睡够,就伸手把它按掉了,心里对这个丑小鸭的“滴滴答,滴滴答”非常不满。但它却像一个忠于职守的卫士,过五分钟,又不亢不卑地响起。

这个钟表很能走,它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刻也不停留。它的电池是从玩具车上换下来的,已经用了两年了,能量仍然很足。它用的能量很少,但走的路却很长。

我用的这只钟表好多年了,虽然外表有了磨损的斑驳,但它的脚步还是那样矫健。几年如一日地报铃,虽然它的嗓子略显沙哑,但依然准时。钟表,磨损着自己的身体,传递着时间的消息。

“滴滴答,滴滴答”这是钟表的叫声,也是钟表的精神。我想说,可敬可爱的老师,也体现了钟表的精神。

老师有钟表准确报时的精神。我们会迟到、会旷课,可老师不会。不等我们到学校,老师已经坐在办公室里了;我们放学了,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回家了,老师依旧在研究课题。我们生病,偷偷懒,今天的作业不做了;老师生病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坚持来上班了。老师用勤奋和敬业,告诉我们每一天,都要抢时间。

老师有钟表付出得多并永不止步的精神。老师如同钟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督促我们。谁的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老师都会认真记录下来,然后监督我们完成。老师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他们在每一天里忠于着自己的职业操守。

老师有钟表磨损自己利于他人的精神。老师的每一天是一样的,但在一样的每一天里,变化的却是老师的容颜与青春。他们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他们用容颜易变、青春易老来传递知识的信息。

老师的伟大在于他们像钟表一样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滴滴答,滴滴答”这不是钟表的铃声,这是老师的精神!

就像一棵树

朱悦铭

父亲,就像一棵树。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的父亲总是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就像一棵树。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们总要一起聚一聚,谈谈过去又想想未来,把酒言欢。而父亲似乎总是默默地坐在那儿,轻轻地笑着,并不多言。推杯换盅中,人们笑啊闹啊,父亲呢?早已不见踪影了。

父亲,就像树的沉默。

父亲并不太高,一米七多一点的个头,身材却是发福的样子了。人近中年,鱼尾纹、抬头纹也爬上了他的脸,一条条纹路刻得并不深,浅浅的,却已有了沧桑的感觉。父亲的身手也不再似以前的矫健,但他依旧包办了家中的大小事宜。只有那一头密发还一如以前的浓密,像树一样枝繁叶茂。

父亲,就像树的体格。

小时候,我和父亲亲近得很,父女间的天性让我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我总爱缠着父亲,他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妈妈还说我们就像连体婴呢!但不知何时,我和父亲的关系渐渐疏远了。也许就因为那一次事情吧!那时,我不大,大概八九岁吧。那晚,我们一家人到父亲的朋友家做客,大人们在一起聊天,我在一旁看电视入了迷。后来,父亲说要走了,我却不肯挪窝,赖在那儿不走。父亲的脸阴沉了下来,妈妈又来劝我,但我哪里肯走。于是父亲的脸变得铁青了,拽着我就走,硬生生把我拖到了家。一进家门,我就挨了打。那之后,我们之间仿佛有了一堵墙。

直到后来,妈妈告诉我,冷战后,父亲的心里也不好受,常常在我熟睡后来看我。于是,那堵墙有了裂纹。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在父亲的抽屉里看见一张信纸,保存的很好,上面写着“女儿,对不起。”那堵墙塌了,我和父亲的关系又回到了小时候。

父亲,就像树的包容。

我的父亲,是普通民众的一员,是普天下伟大父亲中的一位。他像一棵树,默默地把爱的养分传送给我。

父亲,就像一棵树,像树一样无私、沉默和包容。

2.知识充电器

所谓类比的写作结构,就是抓住描写对象最突出的特征,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形成互映的关系。

运用类比的结构方式写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读者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使写作的目的清晰明了而又多了一层含蓄意味,不至于浅显直白。

《钟表!钟表!》一文中,作者就将钟表和老师进行类比,钟表的精神与老师的精神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钟表的准确报时精神,与老师的争分夺秒精神是对应的;钟表用的能量少但走的路很长的精神,与老师永不止步的精神是对应的;钟表磨损自己的精神,与老师的舍己利人、传递知识的精神是对应的。小作者通过钟表来写出老师如钟表一样,有钟表一样的精神。这样精巧的构思,精彩的表达,使得文章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啧啧称赞。

在类比构思中,选好喻体是成功的关键。《就像一棵树》一文中,作者将父亲比作树。树不会说话,总是默默地为我们净化空气。而父亲“像树一样无私、沉默和包容”,在父亲与树的类比中,其形象高大起来,读来内心充盈着感动。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为了着力刻画父亲和树之间的相似性,通篇用了很多比喻句:

父亲,就像一棵树。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的父亲总是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就像一棵树。

父亲,就像树的沉默。

只有那一头密发还一如以前的浓密,像树一样枝繁叶茂。

父亲,就像树的体格。

父亲,就像树的包容。

我的父亲,是普通民众的一员,是普天下伟大父亲中的一位。他像一棵树,默默地把爱的养分传送给我。

父亲,就像一棵树,像树一样无私、沉默和包容。

在运用类比结构写人时,切忌通篇只字不提喻体,直到最后结尾处才突然出现一句比喻句,让人摸不着头脑。比较好的方式是在看似不经意的时候轻轻提到数笔,不断呈现人物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最后点明。

3.本领练习场

请你参考表格一填写表格二

表格一:《钟表!钟表!》

事物

对比点

钟表

老师

忠于职守、准确报时;

勤奋敬业,争分夺秒

用的能量少,但走得路很长

永不止步,忠于职守

磨损自己,传递时间的消息

损己利人,传递知识

表格二:《就像一棵树》

开头

父亲,就像一棵树。

简洁(比喻)

主体部分

类比

段落

写法

人物:爸爸

事物:树

事例

中心句

结尾

4.作家工作室

(1)构思:

①妈妈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和哪种事物很相似?

②请把妈妈的特点和“喻体”的特点对照写出来,并举出相应的事例。

开头

主体

类比点

写法

人物:妈妈

事物:

事例

备注

多处用比喻句

结尾

(2)起草:

①抓住类比点,逐个写出。

②写开头与结尾时运用比喻,并相互呼应。

③妈妈的特点与类比事物的特点一一对应来写。

④所举的事例叙述时要简洁。

⑤段落层次清晰。

(3)评改

①运用类比结构写出了妈妈的个性。30分

②类比的事物的特点与妈妈的特点一一对应。20分

③用类比的事物比喻妈妈的句子贯穿全文。20分

④开头与结尾相呼应。10分

⑤文章层次清晰10分。

⑥语句通顺流畅。10分

(4)校对:

①默读作文两次以上了吗?

②作文格式对吗?

③不通句子都修改了吗?

④错别字查字典解决了吗?。

⑤标点都用对了吗?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Hill,J.M.Hannafin().Teachingandlearningindigitalenvironments:theresurgenceofresource-basedlearningETRDvol.49(3),46.

[4]McGraw-Hill,Glencoe/McGraw-Hill.Write’sChoice:GrammarandComposition(Grade7)[M].TheMcGraw-HillCompanies.:42-90.

[5]StevePeha.TheWritingTeacher’sStrategyGuide[EB/OL],HTTP://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
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最好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