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类作文材料审题立意例谈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3-25 18:50:26   点击数:
 兰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洗尽铅华呈素姿

——新闻类材料作文“布鞋院士”导写与示例

麻文

文题设计

4月21日,“人人网”上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的讲台上,低头念着发言稿。胡子拉碴、黑衣、黑布鞋,且光脚没穿袜子。乍一看,还以为老人是来做脱贫报告的。这位老人叫李小文,是中科院院士,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字。

写作指导

布鞋院士的做法其实阐发了他对生活、对人生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对中学生有许多人生启示。审题立意时可以有多个角度。

角度一:保持本真。李小文院士光脚穿布鞋,衣着朴实,十足的庄稼汉打扮,这是他的风格,是其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示,这些属于个性特征。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李院士没有被头衔的光环眩惑,依然保持着本真,追求着他所认定的研究目标,这种学者本色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尤为稀缺,着实令人赞叹敬佩。

角度二:低调是一种境界。有院士的头衔却没有大人物的做派,有特权却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有副省级待遇却土气得像农民,一个“另类”院士一下子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布鞋院士光脚踢走了一地浮华,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追求简单原则,光脚、坐马扎、喝二锅头……质朴亲切,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样的品质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社会都太稀缺珍贵了,这是一种低调的高贵。

角度三:谦和之美。这是一个浮躁、喧哗的时代,这是一个热衷于推销自我的时代。人们总是急吼吼地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却往往忽视了必要的谦虚与礼让,让自己的生命因此轻浮而单薄。在李院士身上却没有那些所谓的专家、大师的倨傲与张狂,他身上有的是一种谦和质朴之美,他谦和的品质与他院士的身份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愈发让人感受到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大家风范。

佳作展示

清欢方识人生味

袁枚《随园食单》中写道:“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经粉饰,便伤至味。”烹饪的最高境界便是保持食物的本真滋味。看似因陋就简,实则真意存焉。

人生亦是如此,清淡的心境才是人生的至深滋味。

最近城市道路两旁种的花草总是让人很奇怪,他们先开花,大团大团的挂在枝头,却美得很不真实。我只能感叹,这是一朵具有自我营销意识的花。现在的城市什么都直奔主题,像这样先开花再长叶的人也不少。他们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喜欢惊艳别人,却很少坐下来沉淀自己。这样的人生,一如刘基笔下卖柑者所储之桔,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只有默默在深山中生长的,连叶都是慢慢长得花,才是最有意味的。

“布鞋院士”李小文大概就是这样一朵花。衣着朴实,即使取得很大成就依旧能保持清淡的心境,埋头于学术研究之中。这样的花,生命力才久一些。

中国文化向来推崇“举重若轻”,如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别人看来天大的事,他则轻描淡写;别人视为了不起的东西,他则视为小技。一个淡字,却道尽“人生有味是清欢”之意。

“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浣溪沙》中的一句,当时的他刚刚遭贬,正在农家品素菜,饮淡酒,享受清淡之味。方始顿悟人生也该如此。人生在世,总会陷入纷争,争到最后都化作一杯五味杂陈的酒,难以下咽。倒不如过一份清淡人生,无聊时到竹林中挖点笋,或是月光下泛舟湖上。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先生最爱的名言。这位著名的学者,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寓所中从未有过高档家具,但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正是清淡的日子让先生静下心来创作出优美而质朴的文字。

七堇年说过“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唯有清淡的人生才能在悠长的岁月中开成一朵花,缓慢又充实。

作者的视野非常宽广,能够不拘泥于材料的内容,而是将眼光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其写作明显高于一般的学生习作。开篇引用袁枚关于饮食的评论,由饮食文化而进入论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顿觉亲切。整个行文中,作者适时适度地引用了大量名人名句,给文章增添了浓重的文化气息。在说理的同时不失时机的传递了儒雅之气。

褪去浮华

马烨阳

会喝茶的人都知道:那些看上去色泽鲜亮、芳香四溢的茶水,往往都是混杂着人工添加剂的次品;只有看上去“其貌不扬”、淡淡青黄、夹糅着芳草气息的茶水,才能称作“香茗”。而后者,一旦缓缓入喉,便会激活身体各处感官,温润的气息直冲颅腔,瞬间使人神清气爽,顿觉心旷神怡。在我看来,做人亦如品茗,只有褪去浮华,才能回归本真,守得一份纯净。

“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浣溪沙》中的一句。初闻不觉如何,细细品来,却颇有味道。在那个追求功名近乎疯狂的时代,他能褪去浮华,举一樽清酒,发出“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感叹,这是怎样一份超然与洒脱?回归本真,苏轼在山水间找到了自我。

他是中科院院士,是北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是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也是网络盛传照片上那个胡子拉碴、黑衣黑鞋、翘着二郎腿在讲台上演讲的老人。你问他是谁?他叫李小文。这位有着至高荣耀和无限光芒的院士,用土气的装扮挑战名牌奢华,用天性的率真击倒矫揉造作,用布衣布鞋轻松踢走一地浮华。他光着脚站在人生的巅峰,把一种纯真的姿态带给世人。

闲看庭下花开花落,坐望天际云卷云舒。一份纯真与宁静,一个毫无粉饰的自我,是否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忽地想起了那个荧幕上翩翩起舞的孔雀精灵。蛰伏18年,杨丽萍活在山水之间。褪去浮华,洗净都市的喧嚣,在回归本真的旅途上,她悟出了生命的真谛。那每一个旋转跳跃,每一次优雅停顿,每一个柔美转身,都是自然真我的馈赠。然而,问起她的未来,她却如是说:“尽量不接一些商业性舞蹈演出,我只希望在青山脚下找一处小屋,和鱼儿戏水,和鸟儿唱歌,和孔雀跳舞。”杨丽萍看淡了人世浮华,回归本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褪去浮华,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回归自然;是林清玄淡泊致远、出尘出世的自见真淳;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至纯境界。

突然,我也想褪去浮华,捧一盏清茶,闲坐在藤椅上,舒适惬意,找一找最初的自我,寻一寻心灵的净土。

作者巧妙地用茶来比喻人生,由品茶而品人生,由清茶之美而谈人生境界,正是这样贯穿全文的比喻,使得文章带着一股淡淡的茶之清香。本文紧紧围绕“褪去浮华,保持本真”的观点,细细分析了两则事例,由学术到舞蹈,每位大家无不体现出保持本真后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

巷子深处有个我

郭思亮

一张照片,一位老人,一份思考,在这个浮华的社会,你能否一个人安静的待在巷子深处,拿起一支笔,画一幅宁静淡泊。

进入21世纪,社会的步伐逐渐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3G的时代还没冷却,4G的时钟早已在千家万户响起。渐渐地,人们愈走愈快,抛弃了一切负重的东西,只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追求那繁华的现实生活,渐渐地,愈走愈远,忘记了当初怀揣的梦想,越过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只为了享受那所谓的人生。那正在远行的人,请不妨停一停,享受片刻的宁静,充实一番那早已浮华的内心,你便会发现,生活还有许多美好,而前路是一道不可尽视的深渊罢了。

在这个浮华的社会,有这样一位老人,身着黑衣一套,脚穿布鞋一双,胡子拉碴,光脚没穿袜,他便是李小文,一位中科院院士,一位泰斗级专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农民样子的老人却做出了极大的成就,为何?心也。现代社会,人人重视衣着,攀比之风盛行,从众心理更是芸芸众生的衣着首推,为何?躁也。

卓越的成就就需要一个人耐得住寂寞,能够独处深巷却怡然自得,莫言,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得主,在得奖之前默默数十年在桌旁写下多本小说,在得奖之时他默默地站在台上,思考着还未写完的小说,在得奖之后,他匆匆地返回工作室,慢慢的续写着一本本即将出炉的小说。这便是莫言,无声写书,划去一切急躁;这便是成功之士,在深巷之中,拿起一根笔,画一幅宁静淡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古人尚且宁静,今人何必浮华。作为古之学者今之学生,我们的浮华更为明显。当学习的一切目标归结为考试,当所有的努力总结为考试成绩,那么书架上的四书五经,曾被几次翻阅,那么山川之美曾几经欣赏,那么下雨之时可曾细寻蜗牛?

人生如梦,何必浮华,捧一本书,静坐在庭院之中,听一听耳边的风声,看一看天上的云彩,此亦乐之极也。

作者着眼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实际两者之间的联系来立意,指出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更需要保持一颗宁静淡泊之心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没有侧重于用大量的事例来堆砌,而是更加注重以理服人,理论支撑着文章的骨架,使得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突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本文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出读书的意义所在,真正体现了写出真情实感的写作要求。

您的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