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年生于绵阳,—年就读四川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国家一级美术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国画院副院长、四川美协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国际画院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现居绵阳。曾先后于年在德国慕尼黑、年在李有行纪念馆、年在起点举办林山个人绘画展。年参加《四川水彩十人展》、年参加超越油画作品邀请展、年参加超越当代艺术展。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等全国大展,并获得第十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二届全国书画院联展百佳奖等。
走进画家林山隐匿于绵阳市中心一栋高层电梯公寓的“山艺术工作室”,顿时被眼前满屋的缤纷色彩以及绘画作品所吸引,画家林山就隐藏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里,泼墨写意肆意挥毫。
大厅里,其中一面墙上悬挂着许多油画,其中三幅巨幅油画尤为吸引人的眼球:一幅是一个男人拥着一个女人一个女孩,画面蓝色基调,线条凝重,勾勒出三人紧拥的依偎,却似乎散发出温暖中的绝望与惊恐;一幅表现的是一个藏族葬礼,庄重的画面充斥着浓郁的悲悯气息;一幅是色彩绚烂的红色火焰中挣扎漂浮的人体,估计,每一个站在这幅叫做《银河·尘》的作品面前的观者,应该都有不同的解读,但在我眼中,感觉到的是在灼热的煎熬中挣扎与涅槃。站在“山艺术工作室”的一间窗户面前,近处,可俯瞰市区一片高楼街道;远处,可眺望一湾涪江水,我想,这里应该就是林山绘画创作与冥想思考的好地方。闹市的喧嚣以及远处江水的纯净清雅,或许,这一切,正印证了画家作品与内心的许多难以解读的思考与探索。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画家林山本人,他看起来身材比照片略显高大,但他却立刻诚恳地回答:其实我只有一米七一啊,真的。采访中的林山英俊的面容中透出一种疲惫与焦虑,他坦诚地解释是近期睡眠不好造成的。他领着我一间房一间房的转着,给我介绍一幅幅作品的创作年代与构图,还突然停顿下来,指着窗户外远处的涪江,缓缓说道:这就是我创作时需要的感觉,或许,就是这一江清澈的母亲河留住了我,让我没有移居他乡啊。可以看出,出生并成长于绵阳的林山对家乡有着浓郁的依恋情结。
缘起:曲折艺术路
12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山遇到他人生艺术之路的启蒙老师、著名水彩画家廖其澄。廖其澄老师毕业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南虹艺专,他博学多才、沉稳善良。从豁达开朗的廖老师那里,林山首次触碰到了西方绘画中的元素:素描、色彩、印象派,从此,年少的林山开始悄悄走近西方绘画艺术。年,林山进入一家印钞公司做设计工作,受到公司艺术设计师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激情与影响,更陷于对绘画艺术深深的痴迷之中。于是,林山决定考专业美术院校,以圆自己的艺术梦想。于是,他果断辞去印钞公司工作,开始文化补课,年参加高考,由于英语太差考砸了,这一年林山没有考上大学。他决定再次冲刺第二年再考,更加勤奋地学习,很幸运的是,这一年,林山的语文由著名作家克非先生给他补课,英语则由克非先生的夫人补课。有名家补课再加上自身的勤奋与天赋,年,林山终于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四年中,林山在美术学院专业系统地学习,开启了他作为专业画家的人生巨大转折,这四年,对林山的艺术创作之路可谓是重要时期。大学毕业后,林山被分配到绵阳市文化局博物馆工作。九十年代初期,林山被多特蒙德大学艺术系录取,因想去德国留学深造,林山再次辞职,却因多种原因留学未果。这以后,他为了生存,除了继续画画、卖画还做其他生意,年,辗转漂泊的林山终于回到绵阳市书画院,任专职画家至今。
油画:从传统走向印象派
早在年,17岁的林山首次把自己的油画作品送出去参加展览,作品名字叫做《远方》,这幅油画作品应该是青葱岁月中林山坚定走艺术之路的一个重要符号。林山记得,这次展览中,有一个如今名闻遐迩的画家的作品,这幅作品叫做《父亲》,这位画家就是罗中立。从12岁接触西方油画元素开始到美院毕业后的一系列油画作品,林山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创作之路,他的油画作品除了构图、色调、思想性上有着时代艺术思想的烙印,还充分运用专业角度,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色泽厚薄层次感等去探索一种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从林山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宁静与喜悦,如,《盖新房》、《五月·麦地》、《楊柳》、《婺源書香門第》、《暖春》等作品。《盖新房》是林山这段時期的代表作,画面表現出藏族人民盖新房的勤劳与朴实,妇女的脸上洋溢出欢笑,画面明朗而清澈,笔触线条厚重而沉稳,木屋的镂空之处,散落下来的蓝天白云光线下的透明感以及阳光的温暖,让人深刻难忘。值得一提的是年到年间,林山的油画作品色泽更加厚重用笔更加凝练,如,《春之声》、《海之恋》、《花之季》、《老南街》以及《夕阳下的红房》等等,这个阶段,林山的作品呈现出激情与奔放,厚重与深沉,似乎有着他内心深处某种隐匿的情感表达。林山在经历了油画作品从传统写实走向印象派画风之后,他作品的表现力也趋于宁静中的安详与沉稳。著名作家克非先生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写到:林山的画既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既带着浓郁的民族的泥土的气息,也显然融入有西方现代主义的骨血,而在气质上弥漫着一种叫人难用语言概括的神秘意味。比如,林山的油画作品《梦》、《绿面孔》、《新视角》等,画面充斥着些许阴郁晦涩的感觉。二十多年的绘画经历以及风风雨雨,画家林山的作品更彰显出了一种与生命存在意义密切相关的内涵,有着赴汤蹈火的涅槃以及属于自己本人的绘画语系。因而,这些作品所散发的奇异梦幻的如希斯莱的点滴释放,更有着后印象派强调的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塞尚与高更的韵致便蕴涵其中,观林山的油画《向日葵》系列就是例证,作品似乎都诉诸了画家本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不再是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赤裸裸地表达出画家自身心灵深处的情感。
水墨:探索一种深刻的表现力
在创作出大批优秀油画作品以后,林山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开始重新思考创作的未来。近年来,林山以近乎疯狂的激情在水墨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于是,就诞生了画家林山的水墨面具系列。
众所周知,水墨画全在于笔墨,在于水性与墨性在宣纸上的纠缠与停滞、融合与拒斥的墨象韵味。林山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以往传统水墨的表现方式,唯美!他把水墨主题放在了有思想深刻内涵的人像面具上,而且,在他的笔下,一张张人像面具,在观者的眼中并没有一眼望去的唯美质感,而是有着诡异乖张的晦涩。比如,作品《向梵高致意》、《世纪门》、《岁月流金》等等,其中,《岁月流金》作品:画面一男一女,两张面孔,均具有硕大的鼻子、厚实的嘴唇、复杂的表情以及耐人寻味的神秘;有人说,看不懂林山的水墨面具系列;也有人却在林山的面具水墨系列中读到了当代的现实思考与哲学的深邃。或许,于林山而言,水墨面具系列就是画家在绘画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需要用这一幅幅表情异常形象夸张的一张张人物面孔,来表现当下社会芸芸众生中的百态与个性。曾经有一篇评论文章这样描述:画家似乎把他以往生活中的种种感觉和生命体验,经过炼狱般的灵魂涤荡和发酵,然后把它们分解、凝固在笔下。在采访中,林山谈到自己在绘画中受到很多东西方前辈的影响,尤其受到伦勃朗绘画思维的影响。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一生曲折坎坷,却画出了许多流传百年的佳作。也许,林山从伦勃朗身上,读到了一些启迪以及触及灵魂的顿悟,促使他更加深刻地观察和理解社会,在作品中注入了自身对社会对生命个体的解读。因此,林山所探索的水墨面具系列才呈现出色彩、构图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另类的表现方式:生命个体的某一瞬间的解读与停留。这好比风景,每一个季节与时辰不同,将展现迥异的画面。
未来:在大自然中捕捉灵感
采访中,林山时而侃侃而谈,时而静默不语,他十分直爽地分析自己的个性:我常常对家人说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与常人就是有些区别,就是不太与正常人相同。感觉,林山身上既有艺术的散漫天性与不羁个性,也有现实的负重与拘泥,其实,他完全应该在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之路上有一些释放与轻松,而这一切,终究应该需要自身去调整。林山说自己不喜应酬不善交际,只愿意安安静静呆在自己的画室或者去野外写生:“我喜欢大自然,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林山经常去绵阳郊外的一些老的小镇或者远行去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写生画画,他痴迷于农村田间地头翠绿的一垄农家蔬菜、一只默默打盹的小狗、一面矮矮的残垣断壁或者孤寂的江边一丛丛摇曳的巴茅草,这些画面常常令他瞬间就驻足安静下来,并成为他笔下的作品。谈到我欣赏的一位艺术家黄永玉,我说他身上具有一个天生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孩童般的天趣与轻松,希望林山也能畅快起来。但或许,在艺术创作上一直坚持恪守作品思想性的林山,在创作之路趋于成熟、思想更为深邃丰厚的今天,一定会依靠自己作品的独特魅力,于艺术的春天里,走得更远!(动态画集请扫描下面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白癜风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