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家庭康复治疗,腰痛在家也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0-11-1 15:58:15   点击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众多,而家庭康复也是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发病主要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损伤或压力作用,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脱出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腰痛、下肢放射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一、流行病学特征

(一)发病率

国外学者以下腰痛为调查对象,有90%的人都有过体验,年发病率约15%,同龄女性比男性高。腰间盘突出的病人腰4~5、腰5-骶1占90%以上,年龄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腰3~4、腰2~3突出的危险性增加。

(二)诱发因素

1.退变

椎间盘的生理退变从20岁开始,髓核由婴儿时期的胶胨状逐渐脱水纤维化,脊索细胞退化坏死,至成人逐渐变成纤维软骨组织。纤维环的退变表现在胶原纤维增粗,并出现逐渐增宽的细小裂隙,若在外力作用下可造成纤维环撕裂,发生髓核突出。

2.职业

暴露于反复举重物、垂直震动、扭转职业的人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高。Fremyer观察表明,反复举重物20Kg的人,44.4%的可出现腰痛:垂直震动职业如司机、摩托车骑手等,因长期受颠簸震荡,产生慢性压力,椎间盘易突出长期弯腰工作者因髓核长期被挤向后侧,受到较大的张力加之纤维环较薄弱而易发生突出。

3.吸烟

吸烟者下腰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其机理是吸烟者咳嗽增加椎间盘内压。另外,吸烟者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椎间盘乳酸产生增加,PH值下降,加速椎间盘基质的崩解。

4.心理因素

对从事的职业长期厌烦、焦虑或紧张,有恐惧心理的人群发生率高。

5.医源性损伤

诊断性治疗、腰穿和腰麻误伤椎间盘等,也可增加突出的危险性。

6.其他

寒冷、酗酒、腹肌无力、肥胖、多产妇和某些不良的姿势,也是诱发突出的危险因素。

二、病理

椎间盘具有多种感觉神经支配,当外力致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时,局部组织破坏,P物质释放引起炎性反应,使疼痛感觉敏感;髓核组织中粘多糖和β-蛋白造成的局部自身免疫反应;神经根受压水肿引起创伤性炎症。久之神经根与破裂突出物发生粘连和纤维化,神经缺血,刺激硬膜囊,神经根及纤维环外部的窦椎神经引起下腰痛。

三、临床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虽有多种分型方法,但大都以病理分型为基础,可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韧带后型、游离型。

四、临床评定

根据腰间盘突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制定了非手术疗法的评定标准:满分分。其中疼痛和麻木满分20分,行走能力16分,生活及工作能力16分,压痛16分,膝、跟腱反射16分,每项分四个等级,各有对应得分(因非手术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改变不明显,再者要求每位病人治疗前后均行X线和CT检查不现实,故未将其列入评定表)。

标准:优90分;良75~90分;可50~74分;差50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可分别计算出改善指数和改善率: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

五、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腰痛

病人多表现下腰痛,影响到腰背部及患侧臀部,重者伴有坐骨神经痛。腰痛是最早的症状,多是在腰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少数有外伤、摔倒、搬重物或拾重物外,多是由慢性劳损引起。腰椎间盘退变使纤维环弹性回缩力减弱,即使较小的应力作用于已退变的椎间盘上也可发生破坏,甚至使髓核突出。

2.坐骨神经痛

是由于神经受到刺激放射至患下肢引起的,多表现在股后部、小腿外侧、足跟、足背外侧及拇趾。其确切部位是由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决定。腰背痛加上一侧或双侧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可用锐痛、钝痛、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来描述。

3.麻木

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麻木区域依腰骶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约占腰腿痛的14.0%。神经根持续受压、麻木和肌萎缩可同时出现。

4.下肢发凉

有少数病人自觉下肢发凉、无汗或出现下肢水肿,这与腰部交感神经根受到刺激有关。

5.间歇性跛行

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小者,突出的骨髓更加加重了椎管狭窄的程度,以致诱发本病症状。

6.马尾症状

主要见于中央型巨大突出者,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困难,男性阳萎,双下肢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

7.肌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较重者,常伴有患下肢的肌萎缩,以拇趾屈肌力减弱多见。

(二)体征

1.步态

疼痛较重者步态为跛行,其特点是尽量缩短患肢支撑期,重心迅速从患下肢移向健下肢,并且患腿常以足尖着地,避免足跟着地震动疼痛。坐骨神经被拉紧,患下肢跨步小是跛行的原因。

2.压痛

突出间隙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旁压痛,慢性病人棘上韧带可有指下滚动感,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价值。

3.活动范围

90%病人腰部活动受限,腰椎前屈受限是由于保护性肌痉挛引起的,腰椎侧屈受限在诊断中多无意义。腰椎间盘突出时,肌肉痉挛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腰椎的前屈和后伸,而不是限制侧屈。

4.脊柱形态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常出现腰椎曲度变直,侧凸和腰骶角增大,这是为避免神经根受压机体自我调节造成的,椎间孔处神经根受刺激多引起同侧腰骶部肌肉痉挛,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也是肌痉挛引起的。

5.腰骶神经试验

包括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极少数+)、跟臀试验(+)、屈颈试验(+)。

六、康复治疗

进行康复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和定位,同时作出功能评估,然后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病期阶段和病型,拟定合适的康复医疗方法和程序康复医疗对本症的治疗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证实,有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或部分回复到生理解剖位置,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消除或缓解症状。康复医疗还可松解粘连和挛缩,活跃血液循环,消减血液中致痛物质,促进炎症吸收,促进创伤修复,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腰背肌力,增进脊柱稳定性,恢复功能而达全面康复。其康复方法和程序如下:

(一)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卧于加垫子的木板床上,能使腰部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致痛物,这样能明显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卧床要求卧硬床。具体讲就是木板床上铺薄褥或垫子,较硬的棕床也可以。卧床休息要严格坚持。即使在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佩戴腰围下床,也不能作任何屈腰动作。如患者因生活不便而不能坚持卧床休息,则会影响疗效。卧床休息中最难坚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卧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挽扶下地去厕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为这时腰部过度前屈,椎间盘更易后突。患者在卧床休息期间,需要下床时,患者仰卧位,先将身体小心地向健侧侧卧,即健侧在下,两侧膝关节取半屈曲位,用位于上方的手抵住床板,同时用下方的肘关节将半屈的上身支起,以这两个支点用力,患者会较容易坐起,然后再手撑于床板,用臂力使身体离床,同时半屈髋、膝关节移至床边,然后再用拐杖等支撑物支持站立。按上述方法起床可使躯干整体移动,从而减少了腰部屈曲、侧屈、侧转等动作,不致引起腰部疼痛或不适。如患者难以单独下床,可在家属帮助下以同样方式下床。

(二)良肢位

枕头的高度一般以压缩后和自己的的拳头高度相当或略低为宜,长度已超过自己的肩宽10~15cm为宜,和颈部后面相接触的部位最高,以衬托颈曲,维持颈部正常生理曲度,而和后枕部相接触的部位要低一些,软一些,起辅助作用,枕头的硬度也应适当。睡眠姿势合理与否与腰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睡眠姿势不合理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仰卧位时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后伸,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垫或令膝、髋保持一定的屈曲,这样可使肌肉充分放松,并使腰椎间隙压力明显降低,减轻腰椎间盘后突,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是最佳体位;侧卧位时一般认为以右侧卧位最好,并在双上肢和双下肢之间各放置一软枕,在其后背放置硬枕,以稳定脊柱的受力,同时右侧卧位不会压迫心脏,而且不会影响胃肠蠕动。

(三)腰背肌的训练

腰背肌的训练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着重锻炼腰背肌的基础上,兼顾加强腰部和双下肢功能运动,调整腰椎两侧和下肢肌张力,而达到缓解症状的功效。选择适宜的方法,注意动作的准确性,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寒保暖,持之以恒,坚持锻炼。具体锻炼动作介绍如下:

1.按摩腰部

预备姿势:坐位或立位均可,两手掌对搓发热后,紧按腰部。动作:双手掌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后再向上推回到背部,重复12~24次。

2.风摆荷叶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叉腰,拇指在前。动作:①腰部自左-前-右-后作回旋动作,重复12~24次;②再改为腰部自右-前-左-后作回旋动作,重复12~24次。运动时两腿始终伸直,膝关节稍屈,上肢伸直,双手轻托腰部,回旋的圈子可逐渐增大。

3.转腰推碑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动作:①向右转体,左手成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右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看右后放;②向左转体,右手变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左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看左后方,重复12~24次。推掌的动作要缓慢,手腕稍用力,臂部不要僵硬,转体时头颈与腰部同时转动,两腿不动,推掌与变拳抽回腰间的两臂速度应该一致。

4.掌插华山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动作:①右掌向右搂回腰际抱肘,左掌向正右方伸出,身体向右转,成右弓步;②左掌向左方平行搂回腰际抱肘,右掌向正左方伸出,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眼看插出之手掌,手向外插出的动作可稍快,重复12~24次。

5.双手攀足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下。动作:①腰向前弯,手掌向下按地;②还原,重复12~24次。注意:两腿要伸直,膝关节勿屈曲,弯腰角度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6.白马分鬃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两手交叉,如左腰有病,左手交叉在前;右腰有病,右手交叉在前。动作:①身体向前俯,眼看双手,两手叉举至头顶上端,身体挺直;②两臂上举并向两侧分开,恢复预备姿势。上举时如向上攀物状,尽量使筋骨伸展,向两侧分开时掌心向下成弧线,重复12~24次。

7.凤凰顺翅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下垂。动作:①上身下俯,两膝稍屈,右手向右上方撩起,头也随转向右上,眼看右手,左手需按右膝;②上身仍下俯,两膝仍稍屈,左手向左上方撩起,头也随转向左上,眼看左手,右手下放需按左膝。头部左转或右转时吸气,转回正面时呼气,转动时用力要轻。手臂撩起时动作要缓慢,手按膝时不要用力,重复12~24次。

8.飞燕点水

预备姿势:患者俯卧,头转向一侧。动作:①两腿交替向后过伸动作;②两腿同时作过伸动作;③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④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⑤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2~24次。

(四)、保持正确的姿势

1.正确的站立姿势

两眼平视,下颌稍内收,胸部挺起,腰背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离与双肩宽度相等。在劳动中应采取较好的站立位置:膝关节微屈、臀大肌轻轻收缩,腹肌自然收缩。一旦发现有站立体位不良姿势应及时加以纠正,以免造成腰痛、腰肌紧张、甚至发生脊柱侧弯等症。

2.正确的坐姿

应该是上身挺直、下颌微收、双下肢并拢,还应选择合适的坐具,以使腰部处于相对松弛状态,减少劳损的机会。坐在靠背椅上,使腰骶部的肌肉不致疲劳。坐下和站起的动作也有一定的要求。坐下时,最好先走到椅凳边,一足放到另一足后面,然后上身微前倾,缓缓坐下,站起时,最好先将一足放在另一足的后面,轻轻用力蹬地,使上身离位而起,同时,上半身微向前倾,高低适中,靠背有一定后倾角,如在腰部有3~5cm厚的依托物则更佳。在此过程中腰背尽量保持正直。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除采取正确的坐姿外,正确的坐下及站起的动作更为重要,因不正确的动作常使该病复发。

3.正确的步行姿势

表情自然,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口微闭,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双臂自然下垂,双上臂自然摆动,摆幅30°左右,前摆时肘微屈,勿甩前臂,后摆时勿甩手腕;下肢举步有力,步行后蹬着力点侧重在拇跖趾关节内侧,利用足弓的杠杆作用推进身体前移,换步时肌肉微放松,膝关节勿过于弯曲,大腿不宜抬得过高。每个单步步幅依自己腿长及脚长而定,一般平均为70cm左右。行走时勿上下颤动和左右摇摆。正确的上下楼步态应全足踏实在楼梯上,不要只踏半只脚,膝关节应略屈曲,收小腹,臀部向内收,上身正直,速度适当。

4.正确提物的姿势

弯腰搬提重物时,正确的姿势是先将身体向重物尽量靠拢,然后屈膝、屈髋,再用双手持物,伸膝伸髋,重物即可被搬起。这样,主要依靠臀大肌及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避免腰背肌使双膝处于半屈曲状态,使物体尽量接近身体,则可减少腰背肌的负担,减少损伤的机会。

(五)预防: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外,最为重要的措施是预防。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养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加强腰背肌肉功能的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1.工作中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坐具,尽可能减少腰骶部的劳损。较为合理的坐具要求高低适中,并有一定后倾角的靠背,如有扶手则更佳。另外,应注意坐具与办公桌的距离及高度是否协调,长时间开会作报告时最好不要坐沙发。加强自身保护和锻炼,平时应采用正确的办公坐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调整自己的体位,不宜让腰椎长期处于某一被迫体位,另外还应注意加强腰背肌的锻炼,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保健操、太极拳等锻炼项目。

(2)合理地使用空调。室温在26℃较适宜,此外,空调的风切忌对着腰部及后背吹。

(3)开车时应把座位适当地移向方向盘,使方向盘在不影响转向的情况下尽量靠近胸前,同时靠背后倾角度以°为宜,不要使后倾角度太大,并调整座位与方向盘之间的高度。④尽量避免连续开车超过1h,需要长时间行车时,宜中途停车休息5~10min,走出驾驶室,稍微活动一下,做一些腰部的保健体操。

2.运动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避免体育损伤腰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体育运动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无论何种体育运动,在正式开始前均对脊椎、四肢进行由小幅度到大幅度、由慢到快的准备活动,以腰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灵活为度。

(2)在体育运动中,应合理安排腰部运动量,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并在运动中有一定时间的间歇,以避免腰部过度疲劳。

(3)注意运动姿势。所有体育运动均涉及脊柱的姿势是否正确。尤其应注意的是体育运动中的腰部状态,应尽力保持其自然体位。

(4)在腰部负荷较大的体育运动中,应加强腰部保护措施。如进行举重等运动时,应佩带宽腰带或弹性的腰围。其不仅能够起到加强腰部肌肉力量作用,而且可适当限制腰椎的过伸或过屈活动,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5)腰部损伤应及时、正确治疗。在腰伤末愈的情况下切不可继续训练,以免反复损伤,迁延难愈。

3.日常生活预防

为了避免因日常生活的不良姿势而引起腰痛,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电视机放置的高度要适当,即电视机的高度和人体坐位视线相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人体的脊柱曲度发生改变,并造成肌肉紧张。

(2)要选择合适的坐具,可采取些辅助性的措施,如腰部加靠垫,脚凳垫着下肢。

(3)要注意经常调整身体的姿势,适当时候站起来活动活动腰部,这样可以避免腰痛。

(4)不正确的弯腰拾物:双腿伸直站立,在不屈或少屈髋、膝关节的情况下弯腰拾东西。这种情况下,腰椎小关节负荷增加,容易造成腰损伤,严重者甚至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正确的弯腰拾物姿势是先屈髋屈膝下蹲,身体重心下移,此时只需略为屈曲腰部,即可完成拾物动作,腰部不感到吃力,轻而易举的完成弯腰拾物动作。

(六)康复护理指导

1.提倡运动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普遍存在腰腹肌无力,影响腰椎稳定性,使症状迁延或易于复发,这一关系被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躯干肌肉练习的防治作用和巩固疗效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急性期宜卧床休息2~7d,垫高小腿放松腰大肌,以充分减低脊柱应力,症状初步消退后宜尽早开始卧位腰腹肌运动,避免腰椎明显屈曲或过伸的动作。症状好转时,再作进一步的腰腹肌训练。原则上腰腹肌同时操练,以求平衡。这种练习每日进行,至少持续3个月,以后适当进行巩固性锻炼,神经根症状消失后应开始恢复脊柱活动的练习。

2.改善工作条件

在腰痛高发的工作场合应分析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对脊柱的影响,尽可能予以改善,包括改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坐椅与工作台的设计;组织进行工间体操,以放松持续紧张的肌肉,促进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3.鞋的选择

穿上高跟鞋后,骨盆的前倾增加,重力线通过骨盆的前方,使腰部为保持平衡而增加负担,随之后伸增强,腰椎上关节囊处于长期紧张状态,相应的肌肉、韧带也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而发生劳损,导致腰痛。较合理的鞋跟高度一般以3cm左右最为理想。

(七)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阶段的相应处理措施

1、急性阶段

此阶段发病急,神经根炎症明显,疼痛剧烈,行动困难。

(1)心理康复:患者痛苦并恐惧造成残废。所以要使患者理解本病的一般知识,说明预后,消除恐惧和忧虑,树立信心,配合康复医疗。

(2)推拿治疗:患者俯卧位或健侧卧位,先用推、揉、滚等手法,使腰、臀部肌肉放松,然后做腰部前屈、后伸的被动手法。患者健侧卧位,医生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患腿膝部,另一首推住同侧肩背部,扶腿手使髋、膝屈并向腹部推压,推肩背的手推背向前,两手同时一推一松,使腰部弹动性被动屈曲,反复多次,如患腿疼痛减轻,可将患腿拉向后伸,同时使腰椎也被动后伸。上法推拿每日1次。此阶段也可用坐位旋腰法。

2、慢性阶段

此时急性疼痛症状已缓解,但症状并未消失,体征和X线等检查仍显示有椎间盘突出。

(1)推拿治疗:需要较强的后伸腰法。患者俯卧位,用推、揉、滚等手法,使腰部肌肉放松,医生一臂托患者两下肢膝部,并使抬起下半身,另一手用掌按压骶骨部,一抬一按使腰部弹动性被动后伸,使作用力达到有病脊柱节段。另法为患者取健侧卧位,医生两手向后拉患肢足踝部,用一脚抵住骶骨部用力蹬,同时一拉一蹬,使腰部向后伸闪动一下。上法一次推拿重复1~3遍。每日或隔日1次。

(2)医疗体操:当症状、体征好转,直腿抬高能达70°左右时,应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医疗体操锻炼。主要目的是发展腰背肌力量。

想要获取更多文章,请长按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