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归家恐惧症人群的眼中,我看出了中国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0-9-23 2:50:31   点击数:
 

这是污冬面佐料包推送的第83篇原创文章

编辑

污冬面图

来源花瓣

年底,街上步履匆匆拖着行李的人越来越多。

过了腊月二十六,公司大厦空了一半。

一楼每天早上给我们刷卡的保安大叔不在了,往常取快递的小花园也冷清起来。

挺好,大家都回家过年了。

说来也遗憾,我是没有经历过春运的。

婚前,是与父母同住。婚后回家,也不过半小时的车程。

所以我无法体会长达月余的抢票拉锯战,每天都要求人抢票加速的殚精竭虑,最后还要历经舟车劳顿,只为迫切早些归家想要拥抱至亲的感觉。

我羡慕,认为这世间最真挚的感情莫过于此。

纵使每逢春节,归家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但每每无论是看到品牌的广告片,还是春晚前的短片。

目睹片中家人团聚相拥的那一刻,还是会为之感动。

可我从没想过,传统的团圆佳节,也会沦为有些人贩卖焦虑的靶子。

过年,你回家吗?

成年人面对选择题,无非看两点:好处与威胁。

吹捧阖家团圆的好处未免显得俗套,亲情的鸡汤煮了那么多年也都喝腻了。

倒不如另辟蹊径,贩卖春节危机来的博人眼球。

什么灾难式的叫醒服务,给你人生短板补刀式问候,还有高难度认亲大会,集体无聊躺尸的过年四大坎,各个都直戳现代年轻人的软肋。

逃过了工作的压榨,体验了生活的无奈,万万没想到过年选择回家,才是你最大的不幸。

好好地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就真的那么难吗?

有人说,过年回家最怕的是父母的盘问。

从前隔着屏幕,我们有随时结束这段不愉快对话的主动权。

但过年回家,“工作如何,一年能挣多少钱”、“有对象吗,带回来给我们看看”这些絮絮叨叨的话就变成了3D环绕立体音,避之不及。

除了观念不一致外,生活理念也大不相同。

过年回家买给父母的礼物,明明是为了他们过得更好,却总被贴上乱花钱的标签。

而父母的说教,也无形间胁迫了亲情,绑架了子女。

更有甚者将中国式亲子关系描述成,看似无私,实则最是自私。

就像一个死结,积年累月堆积成了难以跨越的隔阂。

这种思想,也曾在我年少之时萌芽、活跃。

但我永远无法心安理得的将父母判定为绑架者,因为在全盘否认他们的时候,心里的某一点会慌、会痛。

所以每次发生不愉快时,我气他们,也气自己。

我认为这是内心的软肋,是我虽然追求自由,但在亲情面前却无法做到自洽的无奈。

直到一期节目中,储殷反问现场观众:你见过父母这样的绑匪吗?只是为了让你多吃一块肉,为了让你过的更好?

是了,在亲情面前,从来没有绑架一说。

这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天性。

今年,第一批90后已经步入30岁大关,而我们的父母也在逐渐步入中老年之列。

当我们深陷中年危机中无法自拔,父母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但可曾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从一线工作退下来也会有沮丧;在5G发展的快节奏下,他们的生活也会略显吃力;他们也会因迟暮之年来临而深感无力。

我们总希望,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标榜如今可以奋勇得去争取自由与爱情的时代,希望他们可以抛弃古板的观念,学会为自己活。

但这到头来,也只是一句喊口号的空话。

父母那一代人,在集体主义高于一切的号召下度过。

他们少年时物资和精神生活匮乏,晚年却进入了观念与物质生活颠覆的现代生活。

这种断崖式的跨越,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的空巢。

毫无个人生活,总爱大包大揽,从身到心无界限的占有孩子,是时代带给他们的后遗症。

我们不曾深究他们的过往,只是一味的拿现代的标准否认他们的意义,要求他们做出改变。这又何尝不是绑架?

其实,父母也在慢慢学会放手。

记得我第一次短期离家,是大学军训的时候。

听家人说,我妈送我到学校那晚,自己独自哭了许久。

她是一个不善辞言的人,喜怒从不形于色,而我也从未见她哭过。

我猜那晚,她一定在焦虑和担忧中辗转反侧。

她怀念女儿小时候,依偎在自己身边的样子。

但她知道女儿成年了,会结识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也不再如从前那般依赖她的照顾了。

这让她欣喜,也令她难过。

可相较情绪的调整,她知道,自己最应该的做的就是学会放手与割舍。

就如同,父母每次打电话都小心心翼翼,生怕打扰了工作中的你。

我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把不易留在心里,可父母不也正是如此,除了吃饭了吗,工作忙吗,他们想不出再华丽的辞藻,来表示对子女的关心与牵挂。

那些“必须转给家人看的防病建议”,他们不是不知道里面吹嘘的有多玄幻无脑,只是宁可错信,也要转发给孩子,只为嘱咐一句,在外好好照顾自己。

直到婚后有一天,我打电话回家,问我妈为什么最近没有联系我。

她说自己最近在居委会忙的脱不开身,见我日常工作也忙,所以也不必天天联系。

那一刻,我没有因为母亲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而为她感到欣慰。

她的退让,她的牺牲,掩埋在喜悦之下,令我感到无比愧疚。

在数千年的东方式伦理道德语境下,亲情这个话题似乎总是被冠以很沉重的色彩。

报恩、妥协、接受仿佛成为我们对父母唯一的回馈方式。

我们也试图挣扎过,沉浸于个人主义语境的享受,但最终发现,自由容易,自洽很难。

年,朋友Y大学毕业。

当时,他已经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接近转正。

他想把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交到父母的手上,可是天不遂人愿。

在毕业典礼前,父亲因癌症晚期离世。

他说,那是自己最灰暗的一年。

这世间最无奈最悲痛的情感,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

他害怕过年,他时常会觉得不公,为什么自己连一个阖家团圆的标准化幸福都得不到。

有人把过年回家,形容成一场鸡飞狗跳的闹剧,带着嘲讽。

但你可曾想过,在你眼中的闹剧,是多少人,多少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

正如陈铭在某期辩题里谈及亲情说的那样:中国式亲情,就是不断亏欠,相互缅怀。

但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这种亏欠可以少一些,再少一些。

人到中老年,高光时刻已经褪去,父母唯一的尊严与体面,就是再为自己的孩子多做点什么。

所以,如果不能接受父母对你做的决定,也请学着理解他们。

世界上没有绝佳的叛逆,只有绝佳的和解。

接受这份亲情的温度,尊重这份体面。

在过年这几天,像小时候父母哄我们那样,试着跨越隔阂,解开心结。

才知道,原来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之前我们彼此走散了。

当当当!措不及防薅羊毛环节

农历年马上就要过去辣

实力宠粉走一波??????

为感谢艾瑞巴蒂一如既往的支持

以及慰问那些“被迫”点赞、评论转发

小伙伴的心灵(瓦错辣????)

我们很认真的决定

将从本期热评里抽取三名幸运小伙伴

获得爆火的故宫猫摆件一个!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新的一年,还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