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火朝天的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咱也聊一聊高考季发生的那些事儿吧,最近我在 文章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话:“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此时不仅是考生,许多家长也一同进入“备战”状态。今年是北京实行考后知分填志愿的第一年,诸多考试新政愁煞了陪同赶考的父母们”。看来考试新政还是让很多考生和家长有些不适应,很显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产生了需求。既然有市场需求,那么势必会产生市场供应,需求什么?供应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北青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在京高考志愿咨询机构,发现今年报名咨询者较以往更火爆,即使机构要价5万,家长们仍趋之若鹜,甚至“一位难求”。
看到这一段话,我想表达一下个人观点,提出两个问题:
一问:收费或高或低,并没有家长惊呼上当受骗,没有人报案,更没有人就此引发诉讼行为,那么北青报报道此事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二问:文章标题是“代报志愿服务考前要价5万”,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允许志愿“代报”吗?可以“代报”吗?哪一个考生的志愿是别人“代报”的呢?哪个机构和咨询师这么大胆,敢替考生“代报”志愿?
填报志愿咨询机构从市场行为来说,其身份应该算是:学生和家长解读高考填报志愿规则的供应商,提供的是“咨询服务”,是考试知道分数以后,考生和家长不知道怎么选学校和专业,其实无论是知道分数填报志愿,还是估分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都不敢轻视这决定孩子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选择,按说一场考试,考的就是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根据考试成绩选择一所自己向往的大学,学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事儿吗?一个学生自己学习和考试的事情自己做主不就完了吗,家长跟着着急什么?有你咨询机构什么事?你又不是大学招生办,有人说是高校招生信息不对称,有人说孩子还没长大,没有判断选择能力,这怎么可能呢?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大学和专业的相关信息都可以上网查询,这早已不是障碍,孩子年龄基本都已经18岁,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高考大关都能过五关斩六将,选择自己向往的学校和想学习的专业又有何难?事实恰恰不是这样。首先,学生从小升初开始,每天都被“高分导向”的强大压力笼罩着,一切都给“考分”让路,除了学习啥都甭干,兴趣爱好潜能优势价值观梦想等等,统统被审查是否与提高考试分数有帮助,高分才能冲刺C9联盟,高分才能闯进、,说别的都扯淡,进不了名校家长脸上无光,学生未来不好意思谈起自己的母校,高分裹挟了太多家长的虚荣心,裹挟了所有亲朋好友对考生的期待,至于进了名校能不能有一个与孩子性格特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那就再说了。写到这我觉得有些悲壮的感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多年来参加高考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只能这样,这就是被无数人吐槽又无奈的应试教育之诟病。
现在好了,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忽如一夜春风来,打破文理分科,根据兴趣选学科,学生可以综合考虑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决定上哪个大学、选哪个专业。国家的这项改革,冲破了保守思想的禁锢,让学生解放天性,释放潜能。你的学习你做主,你的考试你做主,你的未来你做主,高考新政的出台,是全民共识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临门一脚,社会咨询机构也好,热衷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士也罢,都是推动这次改革方案落实的积极力量,多年来,孩子们已经搞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真实性格是内倾还是外倾,真实的自己有什么优势,自己的潜力始终没有被挖掘过,这次改革的第一班车他们不想再重蹈学哥学姐们的覆辙,他们做自己的愿望就想从这次填报志愿开始,咨询师根据发达国家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生涯规划理论,帮助那些从应试教育体制中还没回过神来的孩子和家长捋一捋思路,引导他们尽快适应高考改革的新规,科学规划孩子未来发展,这没什么不好,媒体应该报道这部分专业力量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机构的高收费现象进行批评性报道,或者提出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的建议,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而不应该以偏概全,全然只字不说咨询机构对考生和家长提供服务的积极一面,这样的报道难免让人觉得你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难道学生和家长要继续上演“瞎子摸象”的悲剧才好吗?
另外,我们再看媒体文章开头的描述,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章这一段里的关键词“较以往更火爆”,对吧,看来不是今年有了“考试新政”才产生的需求,而是以往就有需求,只是今年的需求更多了,也更加强烈了,读者可以这样理解吧?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或者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揭露社会上丑的东西,更应该善于捕捉好的东西,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呈现事物积极的一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调查,应该从多个角度展开,比如,有那么多家长在咨询机构门前渴望得到志愿填报的专业指导,媒体还用了“趋之若鹜”这个成语,那么这些家长一定是听说了周围谁家的孩子通过咨询服务自身受益了,自己也来找专业人士把把脉,那些受益的学生或者家长是不是也应该接受一下采访呢,这一点记者没有提,可能因为记者觉得正面的新闻不好卖,负面的新闻才能博人眼球。
记者在开头部分还使用了一个不该使用的词“———是否真如此神”,“神”啊!这个关键字的使用很容易让读者把志愿填报咨询与占卜算卦的大仙联系起来思考,这又是一个误导公众的错误。其实,为考生提供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更不像媒体记者在文章里提到的“没啥技术含量”,写文章的这位记者还说这句话是“业内人士”说的,笔者到认为,这位所谓的“业内人士”是不是确有其人值得商榷。即便真有此人,也未必是货真价实的业内人士。北京的确有一些商业机构和咨询师口碑很好,做的也很专业,为高考考生提供的咨询服务也非常负责任,为了避免广告嫌疑,笔者在这里就不提他们的名字了,但是作为媒体是不是也应该多角度做做调查,听听他们的声音呢。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从事生涯规划行业的人员,无论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他们个人的霍兰德测评,排名前三的代码里大部分都有S,S型人格主要特征是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正规的专业咨询师,大部分都有国家认证的资质,这部分专业群体,第一,不会做广告;第二,不会向学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第三,他们有强烈的的社会责任感,把助人当做事业来做;第四,平时会经常性利用业余时间提供公益服务。这群人坚持职业操守,维护行业风气,捍卫人格尊严,值得尊重。从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非常大,博士学历的也很多,很多咨询师都具备心理学、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从业背景,还有一部分咨询师是经过许多年职场探索和体验,带着自己对职场的深刻感悟,和丰富的经验教训,经过生涯规划专业培训,并取得专业资质,从事相关咨询服务,这个群体组成的咨询师队伍,是不用怀疑他们的出发点和专业性的。
媒体发表《聚焦高考:代报志愿服务考前要价5万一席难求》这篇文章之后,笔者也采访了有一定影响力的业内人士;
哈工大资深教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田园,连续多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学生和家长提供学业指导和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等公益性讲座,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笔者问到田园老师对媒体报道的这个现象怎么看?田园老师认为:“目前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水平层次不齐,有炒作成分,但不能否定志愿填报咨询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现阶段市场供需不平衡,肯定会有价格虚高的现象,随着有专业背景和良好职业操守的咨询师越来越多,市场会回归理性,慢慢价格也就趋同价值了”;“我一直觉得教育是个良心活,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看长远,要凭真本事吃饭,要为学生和家长负责”;“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现在大家都错误的以为这是一块肥肉,一拥而上,但是没有相关知识背景、专业技能和责任心的人,终将被淘汰,任何产品和服务都要经过市场的考验”;“而且随着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那些所谓的数据都会在公开的网站轻而易举的查到,以前志愿填报,在一定范围内是拼信息的不对称,现在和以后更多的是拼专业技能和对趋势的敏感把握,对咨询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师背景的志愿填报会慢慢失去市场”,田园老师倡议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把服务教育的这个市场规范好,还生涯教育之本色。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才立琴认为:“有些机构确实存在拉大旗作虎皮的现象,千方百计包装,好些介绍看了都让人脸红。但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由专业人员为学生做好高考填报志愿的咨询,肯定有积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这是关乎一个生命成长走向的事情”。
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深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邹爱婕认为:“深感认同哈工大田园老师的观点,国家高考制度的改革也给这个行业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才是真金”。
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北京化工大学辅导员杨帆认为:“文章虽然反映了当前现实情况,但是报道的角度有些偏颇。从家长的角度,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使得家长不知所措,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可以发挥作用,部分仅仅依靠数据优势收费咨询的机构会随着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而失去优势,注重社会效益才有长远发展的空间。”
以上几位在高校工作的专家们表达的观点,是分析了正反两方面情况提出的,比较客观,值得参考。
笔者也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公益校园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执业导师,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林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讲座。工作中我亲眼看到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非常迷茫,有许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职业定位也非常困惑,很多学生设计的简历没有求职意向和求职目标。我作为生涯导师,问学生:你们都是不错名校毕业,学历也不低,为什么会这样设计简历呢?为什么会这么迷茫和缺乏自信呢?当年你们高考填报志愿时发生了什么?学生们回答说:学校不是自己选的,专业也不是自己选的,都是父母定的,大学专业也不喜欢,毕业后也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这显然是应试教育体制下,以高分名校为导向,没有在中学阶段,接受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带来的后遗症,这也是在填报志愿环节,没有经过科学系统分析,仅仅根据一般人或周围亲友的建议,盲目选报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找专业机构做咨询,是高考考生和家长们不可或缺的,但要甄别咨询机构是不是够专业,付费咨询也要量力而行,因为收费高的咨询师专业水平未必都高,收费低的咨询师专业水平也未必都低,这跟我们日常消费的道理大同小异,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价格只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就可以,一般收费在2万的咨询师就已经比较资深了,没必要按照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理念选择5万的咨询,甚至给家庭经济造成很大压力。
填报志愿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是处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终端的,一次复杂的专业技术指导。例如目前针对中学生测评常用的职业兴趣霍兰德代码,以及职业性格测评工具MBTI,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免费测评,但测评的结果出来了怎么运用?如何解读测评报告?这一定是考验咨询师专业程度的重要环节,医院看病,仪器查出了身体出现的问题,拍出片子,医生根据片子反映的病情,是建议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手术是采取介入还是开刀?如果保守治疗应该吃什么药?多大剂量,几个疗程?没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怎么敢轻易给出治疗建议呢?
另外,志愿填报既然要参考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测评,那么就一定要涉及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经过与来访者一起进行反复的信息收集、分析、确认,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在优势和性格兴趣的隐性特征,根据这些咨询结果,综合分析哪些大学适这个孩子,哪个专业适合孩子未来职业的发展,最后给出一个咨询报告,供学生和家长参考。但如果抛开这些,单纯根据高校背景信息,专业设置信息,招生政策信息填报志愿,那的确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要信息可靠,数据储备量足够大就可以了。
社会要发展,改革步伐也逐步加快,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所难免,改革中出现供需关系,是可喜的现象,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的报道,针对部分与主旋律不和谐的做法(例如高收费),那只是个例,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市场调节的杠杆会提供优胜劣汰法则,有关部门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和规范。说到这里,大家再看看那篇报道的原文,是不是连发稿的这家媒体自己也觉得这个新闻选题的出发点和部分内容措辞有些不妥呢?笔者以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