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能量代谢紊乱而致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有关,机制十分复杂。
糖尿病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
第二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代偿反应不足,多见于成人
少数患者的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主要表现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临床表现:(一)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征多饮、多尿、烦渴
乏力、体重减轻、易饥及多食
出现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表现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如眼、心、脑、肾等,因抵抗力下降而导致反复感染,常见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也可发生皮肤真菌感染或尿路感染。
实验室检查手段:1.血糖测定
多采用静脉血浆测定(即抽血测血糖,不是扎手指)。若临床明确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排除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临床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随机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视为糖耐量受损(IGT).
2.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当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异常但未达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口服葡萄糖2小时后再测静脉血糖,
<7.8mmol/L为正常,7.8~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11.1mmol/L为糖尿病。3、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及糖化血清白蛋白测定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3个月的血糖水平,糖化血清白蛋白反映近2~3周的血糖水平。4.其他还可有尿糖测定、胰岛素测定、C-肽功能测定、糖尿病抗体测定,以及血脂、水电解质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功能障碍:
(一)生理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如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眼、肾、心、脑及血管和神经的慢性并发症,使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障碍。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部病变长期血糖升高的患者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轻则由于血管渗出导致视力模糊,严重者继发视网膜剥离导致失明。除此之外,还可出现黄斑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进而导致视力降低和其他相应症状。
2.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最常见,通常表现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感觉神经较易受累,病情进展缓慢。早期为感觉袜子或手套套住肢体的感觉异常,随后出现肢痛;后期因运动神经受累可出现肌力、肌张力减退甚至肌萎缩或瘫痪。自主神经也可受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
3.糖尿病性心脏血管病变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主要表现有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心肌酶谱改变。
4.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临床上易继发脑梗死和脑出血,表现为运动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5.糖尿病性肾病变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6.糖尿病足主要由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引起,表现为下肢远端大血管病变和神经异常而发生的踝关节以下部位的皮肤溃疡、肢端坏疽或感染,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早期多有足部皮肤瘙痒、肢端发凉、感觉减退和水肿,继之出现双足袜套式的持续麻木;痛觉多数减退或消失,少数可有针刺、刀割或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加重,出现鸭步行走或需依杖而行;
此外,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还可伴双下肢行走无力、小腿腓肠肌胀痛及间歇性跛行。晚期由于皮肤破损和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可深及肌腱并导致骨破坏,导致步行功能障碍。
(二)心理功能障碍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饮食控制、频繁测血糖或者注射胰岛素,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并加重了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而对失明、脑梗死、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担心更是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心理负担,临床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症状群。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糖尿病未发生并发症时,由于乏力、易疲劳等,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若发生眼、脑、心、肾脏、大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则严重受限。
(四)社会参与能力受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所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或严重的心理障碍,可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劳动、就业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篇幅有限,下篇介绍糖尿病的康复治疗!!!参考书籍:《内外科疾病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