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周末,歇歇。放一篇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这是前几年颇有些失落的时候写的,好像那阵子难过时候就在抄道德经以及看一些伦理的书籍,很多感悟。
初识胡因梦,是在十几年前的康熙来了,那一集采访李敖,李敖说他好不容易追来胡因梦,却因看到美艳不可方物如尔也会因便秘而满脸通红的样子心生幻灭,一纸离婚结束了仅3个月的婚姻。话是有些夸张,但“李敖前妻”、“艺人”是胡因梦给我的第一标签印象。很多年过去,断断续续看到她和林青霞出游意大利的照片,那个没有PS技术的年代,真女神出挑如芙蓉秋水,亭亭玉立,落落大方。
前阵子在亚马逊买书,买了大家推荐的克里希那穆提的几本经典之作,讶异于译者竟然是胡因梦,一度有些错觉,是同名的女子还是就是那位漂亮的”李敖前妻”艺人呢?潜意识里,漂亮的女子是很难兼具真才情的,更不要说浸染于浮华演艺圈的人了。即使是如林徽因,我更偏向于阴暗地理解她不过是笼罩在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才子圈光环中写了几本诗集散文罢了,有小情怀,但并没有击中心灵的感觉。带着好奇地点开搜索-胡因梦,才发现她原来写下了那么多文字,翻译过那么多直指心灵的著作。作为将克里希那穆提思想引入国内的第一人,她写出了检视自我,呈现人性丰富内在的“心灵地图”自传-《生命中的不可思议》。
书买回来落灰了半个月,我翻了翻克氏的《生命中不可不说的那些事》、《重新认识你自己》,那些言论正确而深刻,但始终还是枯燥了些,心浮气躁地总得哄着自己才能持续勉强看上不到两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昨日抄完道德经收拾书桌,无意将一本书撂倒,拾起,正是这本《生命中不可思议》,如此,算得上与此书正式结缘了。翻开便真实忘记了时间,直到双眼实在困倦,才发现已转钟两点。也正是这种相见恨晚和贪婪,两天不到便看完了第一遍。
提及缘分,总不免感慨,人生看似平淡和无常,实则充满“局”和“场”。何时何事,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即使是在纠结或是无意为之的选择,也是为进下一个局做出铺垫。发生何事认识某人,一早命运安排妥当。你以为自己不为所动,其实已进入下一个局,你以为已经走出了这个局,其实陷得更深。每个局里都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情境,而每个人与物都带有自己的气场。即使意识不到不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人本觉中的气质和内涵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已经显现,有些尚在潜伏待激发。这些特征所形成的场也不断散发磁力吸引并选择相同气质气场的人或物,并强化扩大自己,这也正如周易所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因梦及这本书的爱不释手,仿似参照到内心的真正需要和前行方向,不免令我心生喜悦。
许是这段时间的不太平顺,才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人生,却又有一些心得。痛苦面前,逃避在左,直面在右。这里所谓的逃避,不完全都是消极的,放纵和转移力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都算得上是逃避。放纵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转移则是度过时间煎熬的方式,两者的优势在于可以暂缓情绪,而弊端在于并不能真正消除痛苦,在夜深思静,烦嚣落定,惑未解,痛苦犹存。关于直面,更像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需要提及的是,这种深入方式,可能比原痛苦本身产生更加大的痛苦,但涅槃之后的蜕变往往会超越本我。第一层次,是了解痛苦本身及之源;第二层次,解惑。经常,因本身体验和经验的局限性而无法超越痛苦和寻求答案,转而寻求外界帮助,与外人交谈或看书都是不错的方式。这是最为痛苦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过程中会因一个疑问生出更多的疑问,或是因为问题本身而裂生出更大的怀疑。胡因梦曾说起她看《心经》、《金刚经》的例子,这点我颇为有感。“东方人喜欢意会而不强调言传,于是只好人云亦云地说服自己:也许真的不需要理解,只要每天把经典当早课晚课不断地诵念,有一天自然就领悟了。但是诵念了许久,仍然不见悟的踪影,这时你不禁开始怀疑那些强调意会的人可能没一个真的领悟了什么,他们只是满口佛言佛语似懂非懂地炫耀罢了;至于法师的诠释和注解听起来也都是一些道德常见罢了。难道甚深的真理就仅止于此吗?除了因果、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外,还有没有更深的道理了呢?不二法门指的究竟是什么?不思善、不思恶指的又是什么?如果没有善恶、是非、对错,人类又能依恃什么而活?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什么样的境界?禅宗的参话头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公案和机锋转语把真理引到了玄之又玄的境地,难道古代的智者真的那么残忍吗?生命的苦难有那么多余暇可以拖延、揣摩和猜测吗?我对传统的这套宗教作风逐渐起了反感,我不相信没办法找到一看就懂的真理。”越是想知道答案,反而产生了更大的疑惑和痛苦。寻找和领悟,需要一个过程,其中的不良情绪也是这过程中相生相伴的正常反应。就如我看克氏的几本经典著作,心觉正明却烦躁不断,这种矛盾一直存在,直到读完了《生命中的不可思议》,再看这些书反而恬淡很多。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像是一本打开洞悉真相、治愈心灵宝箱的钥匙引子,让我了解需要更真实诚恳地面对一切,需要更有耐性地顺其自然并恬淡观看这个世界。第三层次,是接受并转化。痛苦并不是敌人,所以称不上抵抗,反过来理解,当你理解了痛苦的本质,本身就是内在的一种接受即转化,这是内心生出的更大的包容豁达,也是自我的更大超越。
因梦曾拜访过很多道家及佛家高人,而她本人,曾说过她“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这也是笔者所倡导的,知识的缺乏需要我们广汲更多的知识。正如婴儿观世界,不能只让他看美好的事物,而把丑陋的事物遮蔽掉。对于观念,不抵触排斥,而应接受并有选择性吸纳。辨别本身,一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修为。
整本书行文谈不上华丽优美,却有种强烈的柔软而力量的感觉,正是这种力量,也让笔者真正理解了“顺其自然”的真正含义。“其”,可指“自然”,亦可指“心性”。顺自然而然,意味着事物及人的发展及转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过程,因梦曾说,“我们一旦转化了自我的障碍、烦恼与局限,就能发现一个更大的我,一个比较不受限的我。这个”发现之旅”是永无止境的探险,人的存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进行这一生一世中的自我探索——从最原始、最粗糙的物化次元,一层一层地转向愈来愈精致的身体、心智、灵魂与灵性的高等次元。”一旦理解了这点,自我也将以更恬淡泰然的姿态去理解他人,观照内心。顺心性而然,是指需要保有“完整而不破碎的心,指的就是不拣择、不谴责、不判断、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观照”,而并不是狭隘理解的“修道就是要弃世、禁欲、离群索居、苦行自虐,因而形成了严重的圣凡之分,对尘世经验生起自惭形秽的丑恶感和罪恶感”。尊重内心真正的需要,不排斥欲望。内心真正的欲望与其劝慰痛苦放下,不如完全拥有,拥有即放下。
谈及顺其自然,亦谈及改变。关于此观点,笔者觉得因梦和克氏诠释得相当精彩,这点和道家理论不谋而合。克氏指出“制度永远不能改变人类,制度永远是被人类改变的。滔滔的恒河之水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汇聚而成。所有改变人类的重大运动都是从某个小我开始的。”如何改变的“如何”,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探索,改变意味着从现有状态转成另一种状态,可另一种状态是相反的状态,还是截然相反的状态?文章指出“如果它只是现有状况的反面,它就根本没什么不同……譬如冷、热,高、低;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因为有对比,它们才会存在。然而凡属于比较级的东西,即使有程度上的不同,骨子里的本质还是相同的,因此改变成相反的情况其实就是根本没变。即使改变的举动能带给你一种上进的感觉,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幻象。”笔者自己对此深有体会,当我们强调律戒如何,并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时,很多时候并不是本性而为,更多是一种刻意。当我们努力在修的时候,心中其实充满着想要变成某种理想状态的欲望,这份欲望的本身就会令我们原地踏步。当我们不再鐧界櫆椋庢棭鏈熻兘鏍规不鍚?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鍖婚櫌鍦ㄥ摢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