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临床中碰到很多例这样的病人,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往往病人无明显诱因而发,严重的一年中可发生2、3次,经各方面检查(如:头颅、耳部、血液等)都正常,最后,查到颈椎CT或者磁共振,发现与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很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转到我科治疗,因此我们收治了这样的大量病人。但是,我对此病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谈谈什么是眩晕。
关于眩晕的滋味,差不多人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体验。当我们转圈的时候,会感眩晕;还有很多人都有晕车、晕船、晕飞机的经历。眩晕是一种让人很难忍耐的痛苦感觉,剧烈的眩晕常常是一下子就把一个人“打倒”,感觉天旋地转,让你坐卧不安,动弹不得,恶心、呕吐甚至吐出胆汁,以及恐惧感伴随而来。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被“搞不清楚原因”的眩晕困扰着、折磨着。
中医学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出现了障碍,患者感觉自身或者周围的物体在旋转或摇动,常会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站立不稳等一些症状,但病人的意识基本上是清醒的。
其次,治疗眩晕症找到病因是关键。
眩晕只是一种症状,是一系列症候群中的一个最主要,最让人难受的一个症状,所以叫做眩晕病。在这个病中,呕吐也是一个主要症状,但所有来看病的病人几乎没有人说:“大夫我得了呕吐病”,而是说“我晕的厉害,我晕”。这就说明了在这个病中,眩晕的症状更加让人难受,呕吐只是一个伴随症状,有了眩晕才会出现呕吐,而不是呕吐以后才有眩晕。在中医里眩晕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有着不同的病机,中医根据全身症状辩证治疗,不管你是什么病因,高血压也好,耳内疾病,眼部疾病等等,只要病机相同,治疗方法就一样。具体辩证分型及治疗用药,因为时间有限,在这里就不细说了。但现代医学中,眩晕不是疾病的名称,只是一个症状,背后一定是潜藏着某种疾病。所以,找到引起眩晕症的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眩晕的种类非常多,按照发生机理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也叫耳源性眩晕,大多数眩晕症病根都藏在耳朵里,约占眩晕症的三分之二左右。在人体的内耳里,有一套专门掌管人体平衡功能和位置感觉功能的精密结构,如半规管和前庭部分、内淋巴、嵴帽、小耳砂等等,这些结构中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平衡位置感觉异常,也就会出现眩晕。其病变在耳蜗前庭器官,起病突然,眩晕时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呈阵发性,有眼震颤等症状,如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耳内带状疱疹、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耳聋、变压性眩晕、前庭迷路震荡等。
第二类是前庭中枢性眩晕也叫脑源性眩晕,约占眩晕症的7%~10%,是全身某些病变累及前庭中枢引起的眩晕。起病缓慢,呈持续性,可持续数日至数月。眩晕较轻,多有向一侧移动感,头重脚轻,眼震颤方向无规律性或无眼震颤,体检中常有脑干损害体征,如脑供血障碍、小脑出血、蛛网膜炎、脑膜炎、脑瘤、脑脓肿等。
这类眩晕有时是危重疾病的先兆信号,有一部分前庭中枢性眩晕是由中枢性急性病变引起的,要紧急诊断和处理。如眩晕伴有近期肢体麻木、言语表达能力下降等,应高度警惕脑梗塞、脑出血、脑膜炎等,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眩晕症状来得不是很猛烈,主要警惕有无上述伴随症状。
第三类是非前庭性眩晕约占眩晕症的6%~15%,主要有眼源性眩晕、颈源性眩晕、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
最后,说一说今天的重点,就是眩晕的鉴别。
在这三大类病因中,概况了大概几十个疾病,具体是什么病因要仔细地去查看和分析,今天在这里不能全部的去讲解,只是把人们最容易误诊的疾病,也是最简单的疾病去分析一下。
首先说一下大家常常听到的梅尼尔氏综合症:
至今仍是一个充满迷样般的疾病,由解剖学的证据已知梅尼尔氏症的主要病变在于,不明原因的内淋巴局部水肿,听神经及半规管细胞被破坏。病人会感到耳鸣、耳朵胀痛、听力丧失、眼球振颤。发作呈现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后逐渐缓解。尔后的数个月内不定时的发作,每发作一次,听力就丧失一些,最后可以完全耳聋。其实,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眩晕病大多与此相似,很难去鉴别,只是在听力上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是高血压:此病较容易鉴别,量一下血压就知道了。
第三个就是大家最容易误诊的颈源性眩晕:
在临床中,眩晕患者经常自己感觉是颈椎的疾病,而反复在骨科和康复科就诊,延误治疗,严重影响疗效。由于经常在不同科室之间辗转,检查费用较高,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不能想当然,就认为眩晕就是颈椎的疾病导致,患者常常接受颈椎磁共振等检查,浪费了医疗资源。
而多数医务人员,也容易把眩晕病诊断为颈源性眩晕。这主要是病人有颈项僵硬及肩背部的疼痛感,头部体位改变后加重,加之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有阳性体征,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变,容易给人们一个错觉。而往往按照颈椎病治疗后,病人症状还有减轻,这就更加印证了此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诊断。
颈源性眩晕科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大多是一过性的,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椎动脉受压明显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小便失禁现象。体位纠正后,可很快缓解。同时还伴有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0-80%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但多数病人呕吐症状并不明显。
因此,经以上分析,本人认为此类眩晕病人不应诊断为颈性眩晕,而是一种类似“感冒”的眩晕,也就是第一类前庭周围性眩晕,即耳源性眩晕。
一说到感冒,病人会马上会说,我既没有鼻塞,也不流鼻涕,我没有感冒。大家想一想,我们常见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等病是不是也和此病一样,突然发病,无任何先兆,只是表现的症状不一样。本人认为这些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只是不同的病毒侵犯了不同的部位引起不同的症状,侵犯了面神经就出现了面瘫,侵犯了表皮的神经就出现了皮肤的疱疹,此类眩晕是病毒侵犯了内耳、前庭神经所致,多数病人像感冒一样,可以自愈,也可以反复发作。
容易误导人们把它当做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病人同时伴有头痛、项背僵硬,疼痛、跟体位有关,转头时病情加重。在中医经典论著《伤寒论》中有多条原文都提到这些症状都是太阳外感性疾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等等。
而我们收治的大多数患者,其表现的眩晕多是伴有恶心、呕吐较明显,甚者吐出胆汁,头部不敢转动,不敢睁眼,不能饮食、饮水,微恶风寒,脉象多浮。因此,在治疗此类眩晕病时,就不能按颈椎病治疗,西医治疗应按照病毒性感冒治疗,中医治疗应按外感病进行辩证治疗。
一旦出现了眩晕,以恶心、呕吐为主,伴有微恶风寒、汗出、项背强痛、头痛症状者,大家不必紧张,更不要过度去检查,动不动就是CT、磁共振等大型检查,害怕脑部疾病等重病,其实就像得了一次“感冒”一样,注意保暖、休息,可以进行抗病毒,防脱水等对症治疗,也可以行针灸、理疗及口服中药治疗。
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
颈源性眩晕的防治?
平时应注意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特别是现在,都是低头一族,长时间看手机、操作电脑等,都可导致颈部的不适,颈部肌群的平衡失衡,从而颈椎病的发生。再者,人的一生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枕头高、低、松、软程度,对颈部的放松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因此,垫枕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人而异,自我调整,以防止颈椎病的发生。平时做做颈部体操,放松颈部肌肉,治疗上多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眩晕症避免诱发因素很重要,怎样避免呢?
眩晕患者要注意饮食起居,调摄寒温,避免过度疲倦;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定期测量血压,戒烟酒,慎房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眩晕发作时,宜平卧闭目,需保持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睡眠要保持充足。若眩晕反复发作者,不宜高空或水上作业。眩晕病人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绪波动。着急、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晕。眩晕发作期注意饮食要清淡、不饮酒、眩晕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头部不要左右摆动。
眩晕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学科,几十种疾病。患者应积极预防,控制原发病;一旦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杨玉光个人简介杨玉光,男,医院副主任医师。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针灸专业,-年到瑞士援外两年,采用中医技术治疗各专业疾病病人余例,使外国友人对中医理论和技能得到广泛认可和赞扬。
从医30年来擅长运用针灸、推拿、理疗等非药物疗法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尤其在头痛、面瘫、肩周炎、颈肩腰腿痛、胃痛、慢性结肠炎、乳痈、呃逆、术后及产后尿储留、小儿腹泻等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
工作中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院级先进个人,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3部;申请国家级专利一项;主持科研项目两项,均获得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