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媒体报道过,湖北咸宁的5岁女孩丹丹因为遇到一只恶狗受惊,竟突然变成了斜视,把家里人给急坏了,原本还好好的孩子,为何只受到了一次惊吓就变成了斜视?
探因:为什么会发生斜视?成斜视的原因有多种多样,遗传因素也是常见的原因,约1/4儿童斜视有遗传因素所致。
另外,婴幼儿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如难产、宫内窒息、产钳助产等因素可对眼部产生损害等。
这些先天早期的不良因素,使得支配眼球的神经肌肉发生异常,进而导致眼球不能正常转动而形成斜视。
而调节因素(如远视眼)、辐辏分开功能不足,先天性肌肉筋膜发育不良等,视觉知觉功能的低下等原因多见(如眼部病变),这些原因很容易导致患儿眼位分离造成斜视。
像丹丹这样受到惊吓后出现斜视属于后天发病,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视觉中枢发育还不完善,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所以会在发烧、外伤或是受到惊吓等情况下,导致双眼单视功能的丧失和减弱,从而出现斜视。
对成人而言,多因全身病的情况所引发,如神经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的疾病、内分泌异常、五官科疾病、脑外伤、眼外伤、眼眶占位性病变等。
另外病毒感染、神经炎、肌炎等都是常见病因,成人斜视发病比较突然,常表现明显的复视不适症状。
支招:如何判断出现斜视?判断斜视有三步,首先可以在家中利用手电筒做个简单筛查。拿着手电筒照鼻梁中间(距离30厘米左右,光线调弱点以免刺眼),如果手电筒的映光点落在黑眼珠正中间,那就是正常眼位。如果映光点落在黑眼珠中央偏内侧或外侧,那可能就是斜视。
其次,在上述检查完成后,如果能确定或可疑时,应及时就医。就医前,最好拍些大头照(一定要正前方,在窗前或用闪光灯),带给医生看,有些间歇性斜视的只会在疲劳、情绪差和注意力不集中时表现出来,就诊几分钟并不能暴露出来。
另外,儿童还需做个视力筛查,可在当地儿童保健中心做,这种筛查不需患儿睡眠状态,不配合的宝宝也可做。
初步筛查可帮医生判断孩子有无屈光问题,医生可从屈光角度协助斜视诊断。超出正常范围的屈光不正本身会引起弱视,也需早治疗。
斜视常见类型1内斜视在出生至1岁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
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儿童,患儿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
2外斜视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分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
3上、下斜视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比内斜视和外斜视少见,上下斜视常伴有头部歪斜,即代偿头位。
久而久之,小朋友会惯性弃用斜视眼,导致弱视,一强一弱的眼睛令小朋友难以发展出正常的“双眼单一视力”,逐渐丧失看立体感的能力。
斜视的预防1.促进婴儿眼珠转动
从婴儿的视力发育特点来看,孩子在出生2个月后,视力增强,已能注视周围的人和物,这时,婴儿如果睡在摇篮里,不能在距摇篮1.5米以内的空间摆设玩具、物件等东西。
若要摆设玩具、物件,必须在1.5米以外,不能只摆1件,而应摆几件,两件之间还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便孩子轮流着看玩具或物件,促进婴儿的眼珠不断转动。
2.增加眼球转动频率
将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大人应过一段时间就将婴儿抱起来,转一转,让孩子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而产生好奇心理,以增加婴儿的眼球转动频率。
3.增加宝宝眼球转动的频率
不能让婴儿在摇篮里呆的时间过久,父母应该时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4.玩具多角度悬挂
在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同一方向而发生斜视。
斜视的治疗1眼镜矫正不少斜视患者同时有包括近视、远视及散光,远视眼易形成内斜视,近视眼有时易形成外斜视。
患有屈光不正的患儿需要接受盐酸环喷托酯(Cyclogyl)散瞳验光。内斜视患儿首次验光需要在阿托品散瞳后进行。
2视轴矫形运动外斜视患者可以做眼球肌肉汇聚运动,而内斜视患者则可以做眼球肌肉放松运动,视轴矫形运动也可以锻炼“双眼单一视力”,帮助斜视患者加强或重新建立看立体感的能力。
PS:视轴运动可以改变眼肌肉的松紧程度,让眼睛恢复原位。
3遮盖治疗由于不少斜视患者也有弱视的问题,需要通过遮盖法治疗来“锄强扶弱”。遮盖正常的眼睛,强迫患者多用有弱视的眼睛,从而锻炼及恢复其功能。
4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斜视,特别是斜视角易变化的内斜视,较复杂的垂直性斜视,以及各种眼外肌综合征。
以上内容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