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物质化与泛媒介化的社会中,特别是弱势群体,其生命、自由、尊严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保障。因而,我们的媒介批评理论建构,自然面临着如何通过科学深入的媒介批评,合理引导和调动媒介力量,来推动当下人文精神建设的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核心就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中重新树立“人”的主体意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从媒体出发必然要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培养、个人价值塑造传承方面进行推动。
新媒体;人的价值;泛媒介化
媒体泛滥与人的淹没
人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下,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被信息异化。由于个体人的时间、精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大规模的、长时间信息输入会导致焦虑不安,甚至信息接受障碍的状况(指虽然能够识别信息但是处理记忆能力降低,不能再接受新的内容)。然而身处泛媒介化时代的我们已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主动权,铺天盖地的广告、持续不断的信息推送、便捷的信息联通方式将人时刻淹没于信息大潮之中。具体而言,媒体泛滥对人的淹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被无意义地耗费,或曰无价值批量消费。媒介的无孔不入占用并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随着科技进步与物质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媒体。例如在工作中,依靠电脑、电话、手机、电子邮件等随时随地交流沟通已是必需。而在下班消遣时,人们也习惯通过电脑、电视来打发时间。甚至在零碎时间,例如餐桌前、上下班的公交车上,也越来越习惯低头看手机,刷社交网络。而且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媒体正在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生活,挤占人们有限的时间,以至于很多人得上了诸如“手机强迫症”“微博焦虑症”“网络依赖病”等媒介现代病。
第二,对思维能力和人文价值的侵蚀。当人们习惯于依赖新媒体的如影随形、习惯于无所不在的信息推送时,人类大脑正不可避免地被各种信息填满,变得麻木迟钝。受惠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便利程度在不久以前还是无法想象的,例如随时刷刷有哪些医院治白癜风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