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养食用鱼的经验热带鱼可以借鉴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6-12-12 15:01:00   点击数: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   三、腮类疾病    四、其它器官部位疾病   五、寄生虫之外的疾病

一、皮肤类的疾病:(一)、细菌真菌性皮肤病

1.白头白嘴病病原此病是由一种粘球菌引起的。菌体细长,粗细几乎一致,而长短不一。菌体一般宽0.8毫米、长5~9微米,柔软而易曲绕,无鞭毛,滑行运动。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pH6.0~8.5之间都能生长。病症病鱼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清楚地看到“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浮动,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就会出现大批死亡。白头白嘴病流行情况白头白嘴病是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见的严重鱼病之一,草、青、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鱼苗培养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发病快,来势猛,我国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合理放养和及时分塘。(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1克,每天1次,连续2天。(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4)用乌蔹莓(五爪龙)、硼砂合剂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蔹莓5~7克、硼砂1.5~2克,每天洒药1次,连续3天,病情严重的应连续洒药6天。(5)用五倍子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2~4克。(6)用乌桕叶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桕叶干粉6.25克,或鲜叶25克;用含2%的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分钟,全池遍洒。

2.白皮病病原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病症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挣扎游动,不久即死去。流行情况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7月最盛,这时正是夏花分塘时期,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病菌乘机侵入,引起该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达45%以上。该病的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对鱼种生产威胁较大。防治方法白皮病(1)在牵捕、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克或土霉素25克。(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洒。(4)向病鱼池泼洒痢特灵,每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3.赤皮病病原此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为,0.7~0.75微米,菌体宽为0.4~0.45微米,单个或成对排列、有运动力,极端有1~3根鞭毛,无芽孢,菌体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此菌好气,适宜温度为25~30℃,在40℃的水温尚能生存。病症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赤皮病流行情况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防治方法(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牵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个小时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克。(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千克鱼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4.疖疮病病原病原菌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0.8~2.1微米,宽0.35~1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病症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疖疮病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5.打印病病原此病是由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少数单个,菌体长为0.7~1.7微米,宽0.6~0.7微米,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流行情况近年来,此病已发展成为主要鱼病之一,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上:患打印病的细鳞斜领鲴下:患打印病的团头鲂防治方法(1)在扦插、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洒。(4)每67平方米水面用0.75千克辣椒粉加水10~15千克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5)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鱼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环素,每千克鱼注射2毫克,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6.竖鳞病病原此病是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革兰氏阴性。此病菌经毒力感染试验,能产生与原有病鱼相似的症状。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天,即陆续死亡。竖鳞病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一为鲤鱼产卵期,二是鲤鱼越冬期。一般以鲤鱼产卵期为主要流行季节。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防治方法(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3)用链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4)每千克水加捣烂的大蒜0.5千克,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7.鲤白云病病原是由恶臭假单孢菌及萤光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引起的。病症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竖起,鳞片脱落,体表及鳍充血,肝、肾充血,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流行情况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养在同一网箱中的草、鲢、鳙、鲫鱼不感染发病。左:患病鲤鱼右:正常鲤鱼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2)每50千克鱼,用磺胺噻唑5克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续6天。8.腐鳍病病原 腐鳍病是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病症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患腐鳍病的其他鱼类,鳍因组织坏死而逐渐缩小,鳍的边缘呈锯齿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腐损,最后仅剩鳍条软骨外露。流行情况许多饲养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都可感染此病,尤以泥鳅发病率最高。防治方法(1)外部涂孔雀石绿(或碱性绿)预防因鳍条腐烂造成水霉菌感染。(2)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病鱼洗浴,用青霉素微克/毫升、赤霉素12.5微克/毫升等药物浸洗病鱼。   腐鳍病(背上为致命的杆菌)9.水霉病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病症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上左为水霉   上右为绵霉下为患病的鲢鱼流行情况此类霉菌,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防治方法(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2)鱼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3)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4)孵化鱼卵时,每隔6~8小时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绿色,一直到鱼苗孵出为止,可以减少肤霉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对于粘性鱼卵,也可用1/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卵10~15分钟,连续2天,以后每天早晨或傍晚,用每千克水含孔雀石绿7~10克的溶液10~15千克泼洒在孵化箱附近的水面中,直至鱼苗孵出为止。(5)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的鱼巢,前者浸洗2~3分钟,后者浸洗20分钟,均有防病作用。(6)每平方米水面用2.5~5千克菖蒲汁,0.5~1千克食盐,加入2~20千克人尿,全池泼洒。(7)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各4/00的溶湾全池遍洒。(二)、病毒性皮肤病1.痘疮病病原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病症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痘疮病

流行情况此病不常见,只有鲤鱼对这种病较为敏感,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防治方法(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2.鲤水肿病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病症(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流行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上为健康鲤鱼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鳞)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防治方法(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6)用1/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三)、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1.鱼波豆虫病病原是由飘游鱼波豆虫引起的鱼病。虫体侧面观呈卵形或椭圆形,腹面观呈汤匙形。腹面有1条纵的口沟,从口沟端长出2条大致等长的鞭毛。圆形胞核位于虫体中部,胞核后有1个伸缩胞。病症鱼波豆虫是侵袭皮肤和鳃的寄生虫,当皮肤上大量寄生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辩认出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细菌和水霉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感染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泳迟钝,鳍条折叠,漂浮水面,不久便死亡。患病的草鱼种(示体表盖了一层淡蓝色粘液感染区充血)流行情况此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多半出现在面积小、水质较脏的池塘和水族缸中。青、草、鲢、鳙、鲤、鲫、金鱼等都可感染,主要危害小鱼,可在数天内突然大批死亡。2龄鱼也常大量感染,对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而患病的亲鱼,则可把病传给同池孵化的鱼苗。主要流行季节为冬末夏初。防治方法(1)鱼种过冬前,用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每立方米水用药8克,浸洗20~30分钟。(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2.碘泡虫病病原是由多种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多为野鲤碘泡虫和佛山碘泡虫寄生引起的,鲫鱼、黄颡鱼碘泡虫病多是由鲫碘泡虫、圆形碘泡虫和歧囊碘泡虫引起的鱼病。碘泡虫的形态大同小异,如野鲤碘泡虫为长卵形,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病症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常在体表出现大量乳白色瘤状胞囊,鲫碘泡虫病在鲫的吻部及鳍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形胞囊,黄颡碘泡虫病的胞囊分布在各鳍条的末端,白色胞囊大小不等或重叠起来呈灰白色。患碘泡虫病的病鱼,鱼体消瘦,特别是各种胞囊让人望而生畏,使鱼失去商品价值。上:黄颡鳍上的胞囊下:鲤鱼体表的胞囊流行情况鲮鱼碘泡虫病多发生在鲮鱼的鱼苗、鱼种阶段,鲫、鲤、黄颡鱼等碘泡虫病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的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防治方法(1)每平方米水面用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可以防止此病发生。(2)每立方米水放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20~30分钟。3.斜管虫病病原为鲤斜管虫寄生而引起的。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腹面观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左面有9条纤毛线,右面有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腹面中部有一条喇叭状口管。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病症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靠近塘边浮在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斜管虫病流行情况此病流行广泛,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该寄生虫繁殖最适温度为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泥中病原。(2)鱼种入池前每立方米水用8克硫酸铜或2%食盐浸洗病鱼20分钟。(3)每立方米水用0.7克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4)防治金鱼斜管虫病可用2%食盐溶液浸洗5~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锰酸钾,在水温10~20℃时,浸洗病鱼20~30分钟;水温在20~25℃时,浸洗15~20分钟;水温在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4.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虫体有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长卵形,前尖后钝,前端有一乳头状突起,称为钻孔器。稍后有一似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有长短一律的纤毛;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成虫期虫体球形,尾毛消失,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变为圆形,大核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靠大核,不易看到,小瓜虫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虫体在内分裂繁殖,至一定时期冲出脓泡,在水中自由游泳相当时期后,在池边或草上形成胞囊,虫体在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幼虫冲破胞囊出来在水中游泳找寻寄生,接触鱼体后,即进人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进行新的生活周期。小瓜虫病病症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又名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流行情况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当水温在28℃以上时,幼虫最易死亡,故高温季节此病较为少见。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2)每立方米水用0.2~0.4克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3)每立方米水用2克硝酸亚汞浸洗病鱼,水温在15~12℃以下时,浸洗2~2.5小时;水温在15℃以上时,浸洗1.5~2小时。4.三代虫病病原为三代虫属中的一些种类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三代虫的外形和运动状况类似于指环虫,主要的区别是:三代的头端仅分成两叶,无眼点;后固着器伞形,其中有一对锚形中央大钩和八对伞形排列的边缘小钩。虫体中部为角质交配囊,内含1弯曲的大刺和若干小刺。最明显的是虫体中已有子代胚胎,子胚胞中又已孕育有第三代胚胎,称为三代虫。由于三代虫具有胎生的特点,子代产出后,可在原寄生体表寄生,也可移离原寄生侵袭其他寄主。三代虫病病症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流行情况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分布很广,其中以湖北和广东较严重。每年春夏危害鱼苗鱼种。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用含20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15~30分钟,以杀死鱼种体上寄生的三代虫。(2)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水温20~30℃时,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防治效果较好。(3)用含2.5%敌百虫粉剂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1~2克。(4)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水用药0.1~0.24克,防治三代虫效果也很好。5.新鳋病病原为日本新鳋以及长刺新鳋等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日本新鳋头部呈等腰三角形,两腰有两个波浪形的起伏;第一胸节特大,后缘几乎成圆弧,其余四节急剧减少;生殖节膨大如坛状,宽大于长。卵囊中间粗,两端尖细。长刺新鳋与日本新鳋主要不同点为头部半卵形,后缘平直,两侧为均匀的弧形,没有波浪形的起伏。病症病鱼身体消瘦发黑,在体表及各鳍条上,特别在背鳍、鼻孔附近及尾鳍上,可看到许多小白点。病鱼常有“浮头”现象。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寄生在青、草、鲤、鲫、鳙、鳜、鲶、金鱼等的鳍、鳃耙、鳃丝和鼻腔等处。在湖北武汉、广东连县和上海青浦均有发现。严重感染时,常引起鱼种死亡。左为日本新鳋右为新鳋虫体寄生在草鱼尾鳍上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20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水温21~25℃时,浸洗15~20分钟;水温在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可防治金鱼的新鳋病。(2)对青、草鱼鱼种的新鳋病的防治,同中华鳋病。6.锚头鳋病病原是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四种:寄生在鲢、鳙鱼体表、口腔的叫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叫草鱼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鳃弓上的叫四球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金鱼等体表的叫鲤锚头鳋。对鱼类危害最大的为多态锚头鳋。锚头鳋体大、细长,呈圆筒状,肉眼可见。虫体分为胸、胸、腹三部分,但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寄生在鱼体的为雌鳋,生殖季节其排卵孔上有一对卵囊。患锚头鳋病病症锚头鳋把头部钻入鱼体内吸取营养,使鱼体消瘦。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露在鱼体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钟形虫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观好象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鱼体大量感染锚头鳋时,好像披着蓑衣,故称“蓑衣病”。此病对鱼种的危害最大,一条6~9厘米长的鱼种,有3~5个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严重。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2)鱼种在放塘以前,用1/000~1/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2小时,可杀死全部幼虫和部分成虫。(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4)用4~5根号筒杆枝叶扎成捆,每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7.钩介幼虫病病原是蚌类的钩介幼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每年的8月,蚌卵在母体的外鳃腔内受精后发育为钩介幼虫。到第2年春天或初夏,钩介幼虫脱离母蚌,感染鱼类。钩介幼虫在鱼体寄生的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18~19℃时寄生6~18天。钩介幼虫吸取鱼体营养发育为幼蚌后,才离开鱼体,在水中长成成蚌。钩介幼虫的身体略呈三角形,有两片壳,壳的腹侧边缘生许多钩,壳内并生出一条细长而粘的足丝。钩介幼虫病病症幼虫就用钩和足丝固着在鱼的鳃和鳍上。遭到钩介幼虫寄生的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将幼虫包在内面发育,并使微血管阻塞。如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内,则使鱼夹失摄食能力,从而萎瘪致死。病鱼头部往往充血,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因此,群众称它为“红头白嘴病”。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草、鳙鱼夏花。流行时期在5~6月。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消毒,或每平方米水面用40~50千克茶饼清塘,清除池塘内的河蚌。(2)鱼苗、鱼种培育池内不混养蚌类。(3)发病初期,将病鱼转到没有蚌类的鱼池饲养,可以使病情好转。(四)、藻类引起的皮肤病1.打粉病病原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种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中的浮游植物。身体呈肾脏形,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纵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动,碰到鱼类就附着于鱼体上,开始过寄生生活,发育为嗜酸性卵甲藻。池塘水呈酸性(pH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它的生长繁殖。患打粉病的草鱼病症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故叫打粉病。流行情况打粉病的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以夏、秋两季流行最盛,草鱼种最易感染。夏花和刚入池培育的“冬片”鱼种最容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1)鱼池要彻底清塘消毒,在鱼种培育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把池水的pH调节到8左右。(2)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









































治白癜风天津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