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艺术创作时先要“师古”、“师造化”,之后才是“得心源”。
唯有按照这个步骤来,才会真正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阅读也是一样,只有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阅读,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美好。
不恰当的阅读方式不仅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学习无益,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如不读。
有了一些理念模糊的家长,更应该得到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只有使用了恰当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的家长,才能感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和对孩子的益处;感受到阅读对孩子的帮助后,理念反倒会更清晰地深刻于脑中,然后乐意花时间和孩子亲子阅读。
如此良性循环,则可有效推进亲子阅读。
“不恰当的亲子阅读不如不读”,如此绝对的表达是否过分了些?否。
育儿教育专家、中英文早期阅读推广人胡海兰老师说,恰当的亲子阅读能带来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所以,她认为不恰当的亲子阅读不如不读。
以下是她在阅读推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观点以及亲子阅读常见的不恰当表现。
不恰当之一考试性的阅读“你看,这是什么?”
“告诉妈妈,这是什么动物。你知道的。我教过你。”
“想想看,他对不对?”
“他为什么这么做啊?”
以上的问题反应出这些大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第一,阅读就是要知道各种知识;
第二,不问怎么知道孩子懂不懂;
第三,这是互动。
很遗憾,这样的问题把阅读变成考试性的带着紧张的学习了,而不是轻松的阅读游戏了。
产生这样的阅读行为的原因在于,大人把亲子阅读中的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看成是教与被教的关系。
殊不知,亲子阅读中,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分享的关系,如此看待的家庭,才能营造出温馨、愉悦的阅读氛围。
细点说,这绘本本来就是为孩子而生的,家长不过是帮助写书的人把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所以,绘本的亲子阅读,应该是分享阅读的快乐。
而不是通过这个绘本即时的考核孩子懂得多少。
考试性阅读的坏处多多。
首先,从你口里问出的这些问题,大多是你想要孩子知道的,很可能会破坏这个阅读的连贯性和孩子沉浸书中的情感体验。
其次,你问了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发散性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本来就定性了,提出的问题也很单一,没有听到问题的孩子,可能看到画面就会天马行空地理解和思考。
最后,不恰当的问题提多了,孩子答不上来或者感觉无趣,孩子就会产生阅读焦虑感,并演变成拒绝阅读。
不恰当之二点读字的阅读点读字来阅读,大概是出于我们的本能的阅读行为了吧,不点着字怎么读啊?
再者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认字。
我们认为在认字敏感期到来之前,点读字的阅读是不恰当的。
阅读的眼动研究发现3岁及3岁前的孩子无论在有大人陪伴下阅读还是没有大人陪伴下翻书阅读,他们对文字都没有兴趣,他们都从图画里搜索信息。
也就是说,大人点读不点读对幼儿来说都无意义。
不仅如此,这还是放弃森林捡了片树叶的做法(其实连树叶都捡不到),因为绘本对孩子的意义在于那些会说故事的图画,孩子的形象思维被那个具有情节的图画带动,他们自由徜徉,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去?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