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告大家错过了冬病夏治,千万不要再错过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3-7 4:28:19   点击数:
 程少为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096390.html

光阴流转,转眼已是季秋,再过几日便到了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过后,天气真正开始变冷,尤其是早晨和晚上,愈发的凉飕飕,冷风吹衣,万木肃杀。

随着气温的下降,不少人身上潜伏的「冬病」又开始犯了:

弟弟一整个夏天没有发作的鼻炎又复发了,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

闺蜜娇弱的脾胃又开始抗议了,稍微吃点凉的东西就一泻千里;

隔壁奶奶的老寒腿开始隐隐作痛;

慢性咽炎的人开始没完没了的「咳咳咳」;

患感冒、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身体能随着时节而变化,本是非常珍贵的,天一冷,冬病就发作,这是身体对天地敏锐的知觉。

但,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该调整自己,想法子应对了,赶在冬天正式来临之前,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使「冬病」无以为患。

中医常说的冬病是什么?都有哪些?

所谓冬病,顾名思义,乃感受冬气所致之病,就是在冬天感受寒邪,且深留体内、迁延不愈,进而形成的陈年冷痼。

在冬天容易发作或不适,多由内虚外寒引起,包括阳虚、气虚、寒痛等疾病,以及所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冬季易发病的疾病,如哮喘、慢支、鼻炎、慢咽、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风湿等。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错过了冬病夏治,秋末该如何预防冬病

我们常说冬病宜夏治,但如今已是深秋,夏治已经错过,眼瞅着冬病即将来犯,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冬病大都与阳气不足、寒邪侵犯有关,因此,秋末时节,为预防和减少冬病来犯,我们一定要做好两件事:补阳和驱寒。

1艾灸温补阳气,若论功效之妙

因为冬病的根源是阳气不足,艾灸是很好的补阳扶正的方法。

《医学入门》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

灸背是很好的补阳之法,后背的督脉,是补充阳气的强大经脉,被称为「阳脉之海」。这里施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重点选择大椎、命门、腰阳关等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无需过于频繁,因阴阳讲究平衡,阳盛则阴虚,过度补阳则会损伤阴,灸的频率以3-4次/月,每次15-20分钟左右为宜,如合并其他症状,建议让专业医师面诊后酌情选用不同的灸法为好。

2驱寒保暖,按摩足部不可忽视

秋末凉气袭人,此时日常起居应尽量少穿凉鞋,体弱及平素畏寒怕冷之人应当注意穿上能覆盖踝关节的袜子以护阳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

人的双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人行走时随着足部肌肉运动、血管收缩舒张,把血液「泵」回心脏,因而双脚又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与健康关系密切。

双足为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且由于足部脂肪层很薄,血管分布相对表浅,热量散失快,因而很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影响。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

艾叶泡脚能驱寒祛湿,改善体质,促进足部经络通畅,血液循环。借助艾草的力量驱寒暖身,行气活血。当身体暖起来,气的运行会很顺利,这样才能顺利的带走体内的积攒的寒。

桑皮纸艾条

五年陈艾手工卷制

限时优惠

一次购买四盒送

纯铜按摩温灸器

点击小程序购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

⊙投稿合作:

qq.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