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太空游侠”的细致观察后发现,是头部液体的局部堆积压迫了他们的眼球。
年7月,NASA宇航员ScottKelly在国际空间站的观察窗旁留影。Kelly在太空足足待了一年,部分原因是为了观察长时间太空生活对人类身体的影响。
供图:NASA/GETTY
撰文:MarkStrauss
许多宇航员在经历过长时间的太空任务后都出现了视力模糊的症状,且难以恢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科研人员或许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头部液体在本不该堆积的部位大量积累,挤压眼球直至造成永久性损伤。
这种症状被称作颅内压增高视觉障碍,那些长期生活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中有三分之二都深受其害。
NASA最早是在年发现了这一症状,当时名叫JohnPhillips的宇航员在空间轨道上工作了6个月,发现视力从20/20降至20/。深入研究发现Phillips的眼球后部不知怎么的变得扁平,导致视神经发炎。
最新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NoamAlperin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最初人们搞不清状况,直到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宇航员出现了相同症状,且回到地球后仍难以康复,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NASA的内科医生推测是宇航员眼后过高的压力导致这一症状,但并不知晓具体的原因。当时最为认同的理由是微重力导致血液和淋巴液再分配造成的。
据NASA介绍,平均每个宇航员约有2千克这样的液体从腿部转移至头部。科学家猜测,正是这些液体的累积导致脑部压力升高,最终重创了眼部。
但去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却让谜题更加扑朔迷离。
该研究称,科研人员让4名测试者登上模拟失重状态的航天器上下颠簸25秒,他们把这种测试器材戏称为“呕吐彗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测试者的颅内压在失重期间反倒出现了下降。
“脑汁”疑云
年,NASA宇航员ScottKelly正在太空行走。
供图:NASA/GETTY
来自迈阿密大学的放射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Alperin认为,脑部增加些血液并无大碍。关键在于脑脊髓液,它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人体改变位置或速度时大脑不会遭受损伤,例如站立、躺下等等。
在微重力环境下,人体极难掌握姿势,精细转向系统就更是一团糟了。
Alperin及其同事借助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来观察7位宇航员经历长时间微重力环境前后的身体特征变化,接着又对9名经历短时间航天任务的宇航员进行采样。
他们发现,7名宇航员在经历数月的轨道工作后,头骨内靠近眼球的部位明显堆积了过多的脑脊髓液并因此压迫眼球,导致眼球后部扁平、视神经突出。
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宇航员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后,眼球后部明显变的扁平。
供图:RSNA
该结论也释疑了早前“呕吐彗星”试验中的结果。脑脊髓液只是在某些区域集聚,大脑不会因此膨胀。
好消息是,NASA很可能就此破解宇航员眼疾的病因,坏消息是目前并没有任何针对性的办法。如果该病症是由血液和淋巴液涌入头部造成的,那么尚能通过某些器材疏导液体流回腿部来解决,而且这类器材正在研发当中。
但如果是脑脊髓液增加导致的,那就只能期待工程师研发有效的人造重力了。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