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一出生,喂养的难题就接踵而来。许多人认为现在的产妇奶水不足,是因为下奶的食物问题。事实上,这其实是个意念的问题。可替代物品太丰富,宝妈喂奶的意念不足够强大,才是导致下奶不成功的根本原因。作为母亲,听见婴儿哭泣,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认为孩子没吃饱。当我们觉得孩子没吃饱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怎么办呢?据我观察,90%以上的人,都是忙着冲洗奶瓶去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每当我们认为孩子没吃饱的时候,无论你认为你你的奶水是否充足,你的第一反应都不应该是吩咐人洗奶瓶,而应该是把孩子抱起来再喂。这个道理,宝妈们知道了吗?四川省双流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郭铭川
“医生,我没有母乳,怎么办?”
“医生,我的孩子总吃不饱,怎么办?”
“医生,我都使劲吃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奶呢?”
“医生,到底吃什么才能下奶啊?”
“医生,我奶水不好,是不是因为乳房太小啊?”
每日产科查房,总是无法回避如上提问。今天,郭大夫就好好给大家讲讲怎么下奶的问题。
有没有奶,和“吃”有那么大关系吗?
如今这物质条件,和30多年前,我的父辈、祖辈她们比,真是没法比的。在那个年代,为了保证乳母的营养,谁家有了小孩,最好的东西一定都是留给乳母的。然而即便是在如此优待的情况下,对于当年的乳母来讲,吃不饱,依然是时常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因为乳母营养不够,乳母产奶不足,在那个年代还真有那么回事。那时候的人,没有肥胖,更不知营养过剩为何物。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更加没有奶粉可以替代。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被抚养长大至今。
那个年代的人,在想吃,却没得吃的情况下,坚持母乳喂养,能把孩子给养大;而现在的人呢,在有得吃,使劲吃的情况下,奶水却越喂越少,没等到孩子能进成人饮食,早早的就没了母乳。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奶水不足,真的是因为吃得不够吗?
孩子哭就一定是吃不饱吗?
所有动物都有贪吃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初生婴儿,“吃”几乎占据了它对外部环境的所有需求。更何况“吃”真的是一件可以令人觉得“爽”的事情。成年人也是如此,很多人喜欢吃,未必是因为他觉得饿,更多原因是因为他觉得“爽”。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小婴儿呢。管不住嘴的大人被制止吃东西的时候,顶多就是嘟哝嘟哝嘴。小婴儿呢,吃着吃着突然发现乳头不见的时候,它唯一能够表达不满的方式也就是哭了。用安抚奶嘴能止住孩子的哭泣,不是因为它能止饿,而是因为它能给孩子提供心理满足感。
新生儿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孩子在刚出生后半个小时以内,会本能的寻找乳头,本能的对一切接触到它口部周围的物体作出吸吮样的动作。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反应。有在家里见过小猫、小狗下崽的人都会发现,小猫小狗,一边还在继续下崽的同时,先出生的小崽子,已经直奔乳头去了。早吸吮,是刺激泌乳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医学界鼓励产后半小时以内开奶的根本原因。
而事实上,足月成熟儿,在出生第一天的胃容量大约只有5~7ml。第一次开奶,对新生儿来讲,无非就是过过嘴瘾。初次接触后,宝宝接下来的数小时多半都是呼呼大睡,看不出多有食欲的样子。也有的莫名其妙的哭闹,喂他也吃不了多少。接下来的数日,宝宝都会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因此才会有新生儿的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在初生的一周以内,体重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大约出生后10天,体重才恢复甚至增长。)
事实上,宝宝早在出生以前,就已经做好了出生后头几日可能面临妈妈奶量不足的储备。而这种储备可能恰好弥补出生头几天的摄入不足。
适度的饥饿,也许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在对糖尿病的研究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身患糖尿病的人,面对饥饿来袭,是严重缺乏免疫力的。饥饿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望,对他们来讲就如同毒瘾发作一般难以忍受。然而对于一个物质代谢调节能力正常,甚至超常的人来说,他们不但可能忍受长时间的饥饿,还能在食物充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控制自己的能量摄入从而实现自己身体的物质代谢平衡(他们并不需要很刻意的限制饮食)。这种人始终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身材和体能状态。
当饥饿状态持续的时候,体内的三大物质(科普一下--三大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将被激活,相继出现糖原的分解、脂肪的动员、蛋白质的分解。这些都是人体维持重要生理机能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个体自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经历过激活这种分解代谢机制的机会(当然这种假设是很极端的状态),那么他的身体动员物质分解的能力是否必然会存在缺陷呢?倘若他对物质分解的能力存在缺陷,而外源性食物摄入又不足的时候,他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下,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被饿死的胖子”。
我一直试图跟人解释我时常不吃早餐并不影响我身体健康的问题。多年来不吃早餐的习惯,并没有导致我患胃病或者胆囊结石等消化系统的问题。我觉得我的身体似乎是要比一般人更能扛饿。但事实上,我也比一般人更能吃。只不过,我的饮食时间间隔可以比普通人长很多。然而这种特殊的本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给“饿”出来的。作为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口,在早些年,物质条件自然不是那么充沛。再加上历史和地域因素,我幼年的生活,可能会比多数同龄人显得贫困一些。看着别人吃东西,清口水往肚里咽的场景,至今还深有记忆。也许我因此而损失了部分的身高发育机会,但却让我磨练出了“骆驼”般的适应能力。野生东北虎身体如此强壮,确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日三餐的待遇,挨饿半个月,依然能穿梭于丛林中去追赶猎物。丛林法则,就是要磨练动物对自然环境更強的适应能力。
奶水不好,因为乳房太小吗?
追求丰满的乳房,那是男人们的想法。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那种极度丰满的女性,奶水严重不足,甚至没有奶,而某些极度贫瘠的“飞机场”上,奶水却好得不得了。正因为存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在妇产科界,时常会流行“越大越不中用”的说法。这种说法,确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
理论假设一:乳房的大小并不与功能成正相关,只有当乳房内实质和间质比例达到最优的时候,大的乳房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倘若乳房仅仅是大,实质间质比例不恰当,其功能反而可能受到阻碍。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指乳房的腺体和腺管。间质指的就是乳房的支持结构,分割乳腺小叶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其间还穿插着供养乳房的血管神经。毫无疑问,越大的乳房,其腺管就越迂曲、细长。如果间质的脂肪还比较丰富的话,供养腺体的血管神经势必会受压,尤其是在产后48小时,乳房充血水肿期的时候。腺体分泌,引起乳房肿胀,肿胀的乳房压迫腺管,乳汁不易排出,间质的血管神经受压,影响腺体细胞血供,影响乳汁分泌,如此恶性循环,自然产奶就不好了。(乳房大=腺管细长,腺管细长=通乳困难;乳房大=腺体多,腺体多=充血水肿严重,充血水肿严重=通乳困难;乳房大≈脂肪含量高,脂肪含量高……这也没什么卵用。)乳房比较小的人,乳腺管自然就短,同样是充血肿胀,其严重程度自然是不如特丰满的类型。把奶挤通所要耗费的时间和体力自然也是要少得多。泌乳本身就是一边喂一边分泌的过程,乳房虽小,但血液循环丰富,在营养条件不缺乏的情况下,这种乳房贫瘠的女性才因此而有了先天优势。
理论假设二:乳房的发育受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想要发育得好,势必需要足量的雌激素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反推,这类人是否存在雌激素水平基础值较高的嫌疑呢?(人类的任何生理指标并非绝对的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种绝对状态,正常人也不是陡然一下子就变为异常的,理所当然会有大批人处于某种还算正常的中间状态。)“越大越不中用”的说法,大抵也是近些年物质条件好了,才流行起来的。雌激素属于甾体激素,其合成是以胆固醇为原料。而雌激素是可以抑制泌乳素产生,抑制泌乳的重要激素。临床上过去经常会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回奶,效果非常好。这大概可以解释那些营养充沛、肥胖且丰满的人奶水不足的原因吧。所以准妈妈们,还在因为担心肚子里孩子没营养而使劲吃吗?别再使劲吃了,把自己吃成胖子不但对哺乳没有益处,还要面临老公的嫌弃,很划不来的哦。
以上两条胡掐的理论,可别太往心里去。事实上无论乳房丰满与否,都不是影响下奶的关键原因。事实上,乳房越丰满,储存分泌和乳汁的潜能本应该更高的,然而这种优势也许只有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才能略有体现。
想要实现母乳喂养,顺利产奶,下得狠心,转变观念,树立自信,才是根本途径。
下得狠心,一方面是对孩子下得狠心,不要觉得孩子饿就立马给奶粉喂,饿一饿也许会更好。更何况,孩子未必是真的饿,也未必真的饿不得。关于新生儿低血糖一事,一直以来就存在过度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苯酚的性质我们该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