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人生
《周易》俗称阴阳学,又称《易经》,也被称为《变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一。但也有许多先贤认为《周易》是大道之源,乃群经之首。先贤们为什么把《周易》推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周易》是否真的能够对得起先贤们给予的这么伟大的评价?今天暂时不作过深的探究,但愿通过此次探讨能够让我们一窥《周易》哲理的大概,让深奥的《周易》哲理变得通俗易懂,并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力争为今后学习或探讨《周易》奠定一个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基础,乾坤平衡的态度。
相传伏羲首画八卦,周文王推演八卦,孔子作“十翼”给《周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中华文明的先始伏羲,与儒家思想推崇的几位至圣先人到底都为《周易》做过什么巨大贡献?《周易》的理论体系是如何逐步完善发展的?至圣先贤们逐渐赋予了《周易》什么样的人文要素?这里暂时也不做过深的探讨,只是希望在充分理解《周易》思维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周易》哲学思想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周易》虽然看上去一切都是玄之又玄,而且各种理解、各种解释也是层出不穷且争议不断,但我们应该知晓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是先贤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腋成裘的伟大成就。不是某一位至圣先贤的个人独创,也不是一个时代就能够形成的重要思想精髓,是先贤们不断发展完善的人文科学成就。虽然《周易》的产生最初起源于卜筮,但绝不是纯粹为了卜筮才形成的如此精妙的思想精华。《周易》是历史环境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成熟的思想,所以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并能够继续指导人类文明的发展。《周易》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用心领悟与继承发扬的文化经典,是值得后人殚精竭虑不断探索的人文思想科学。
至于《周易》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到底带来多少指导作用,很难得出具体的结论,因为个人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都存在着千差万别,今天在此也不想多费笔墨。但可以确信我们对《周易》的理解高度和认识深度,决定了我们领会和运用《周易》所蕴含的各种智慧的能力?影响着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我们继承和发扬《周易》智慧的真实思想高度。
今天探讨学习的主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乾坤两个卦象,因为乾坤两卦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整个《周易》系统发展演变的主导作用,或者说直接左右着《周易》系统任何一个交通、变易大局,是促进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则。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只是八卦中的其中两卦,但代表着八大主要自然现象中的两个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组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基础,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基本原则,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基础。曾国藩在《诸弟子书》中言:“天下万事万理,皆处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所以乾坤两卦是研究《周易》思想精髓的基础,是人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来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坤两个卦象既是学习领会《周易》的基础,又是学习运用《周易》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最息息相关两个卦象。“扭转乾坤”“袖里乾坤”“乾端坤倪”“乾坤大挪移”等一直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乾卦与坤卦之中到底包含多少深刻的含义?有多少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人类智慧,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学习,领悟的深度和高度左右着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和眼界高度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到底代表了什么?先贤们为什么赋予乾坤那么多深刻内含?关于乾坤还有什么其他意义我们还没有理解?乾坤代表了我们人类的何种思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启迪和借鉴意义?是我们今天探究学习的主要课题。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探讨,才能够慢慢理解乾坤的真正意义,才能够更好地遵循乾坤的原则,进而去理解《周易》的深刻含义和奥妙。才能够赋予《周易》真正的科学思想,哲学意义,才能够让《周易》脱离风水算卦的窠臼,才能够克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困惑,才能够真正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第一章“乾、坤”两卦的定义原则和依据
生物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进化过程,人类的认知也存在一个从简单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从爬行逐渐进化到用两脚直立行走,又开始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又发展到制造各类工具,终于超越于其它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人类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具备了超越其他生物的思维能力,开始主动思考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设法处理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问题。随着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先人开始主动给一些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和物进行不断命名。《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每一次命名可能有些不经意,或者比较慎重,但是对每一个事物的命名都必须得到许多人的一致认可才能进一步推广应用。“物之有名,方可彼此相别,若无定名,则是非不别,贵贱不分也。”当然命名的原则也必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活、方便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古代经典文献意义奥妙无穷,又因为人们的理解不同,所以各种注释和解说多的不胜枚举,甚至一个字就会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因为个人理解不同,思维高度不同,可能会产生许多歧义,造成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两个原则必须要遵循,第一,必须遵循作者的思想,不能违背作者的以一贯之的思想,不能随便穿凿附会或过多的参与个人的思想。第二,必须立足于整个人类的角度去探讨,必须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才可以说是最正确的理解。第三,坚决杜绝违背规律的歪理邪说,虽然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论或者浅显的道理可能更容易得到人的认可,但不能因此而降低理解理论的高度。
“古之制名,必由象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至于人类到底是先给五服六亲等亲属关系确定称呼,还是给五谷六畜等生活必需品确定名称,或者是给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进行命名,还是给日月星辰、雨雪风霜等自然现象进行命名。这些都很难做出确切的推断,抑或是根本没有必要讲究前后顺序,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接触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或者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现或创造了更多的新鲜事物,还会不断赋予新生事物各自相应的名称。“物之稍难名,命之不喻者,则以形状大小会之,使人易晓也。”甚至是不得已而暂时称呼一些未知的知识或难以命名的事物,当然有时候也会根据一些事物在人类心目中的文化含义赋予恰当的名字。
“呼其名遂晓其意,不待训解者。”就像把南北方向称“经”,东西方向称“纬”,并以无中生有的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人们经过约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时要调整自己的时钟,以免造成时间上的混淆,虽然我们人类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实际变化。如今天中国人几乎都在使用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