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王晨芳985毕业,主人公才27岁,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4/7/16 11:44:05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kstejiao.com/

最近,一则“提出要突破35岁的职业门槛”新闻,又一次登上热搜。

与此同时,“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岁的限制”、“加大泛年龄歧视就业的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等声音也接连出现。

事实上,近年来公众议题上“中年危机”和“35岁的门槛”的热度长期居高不下。

尽管快要被说成是烂熟于心,但是现实情况还是不乐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部署防控工作。而三年的疫情就像问题放大镜一样放大着大家的焦虑。

“就业门槛为35岁”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挂在每一个为了生活而忙碌的人们身上。

#01

35岁时由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成本

-

人们对于35岁这个硬门槛最为常见的理解来自于公务员的应聘。

《中国经济周刊》梳理了年至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对报考人员的年龄要求,研究发现,近6年来,该法规一直很稳定,除本年度应届研究生(包括硕士及非在职博士生)须在18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其他人均要求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

以及该条款的原始出处,是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里面需要报考者“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

在随后的30年里,尽管公务员录取规定细节被多次更新,但是35岁这个年龄限制始终存在。

不只是公务员考试,受此条款影响,国有也好,民营也好,多数公司招聘时,年龄也均限于35周岁以下。

另外,35岁的门槛体现为政策优惠,深造落户等、婚育观念的种种层次等等,以各地区落户政策为例,能清晰地感觉出来,政策正在偏向35岁以下人口。

例如,温州的一项政策就说“35周岁以下的中级工,可以先定居,再选择职业”;九江修水“对35周岁以下全日制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元落户奖,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

仿佛35岁时就有了一扇看不见的大门,一进门就“隐入尘烟”。

而且优待政策绕过了35岁以上者,这直接造成了社会对其生存的屡屡漠视。

生产端公司设法利用一切条件淘汰35岁以上职工;

在消费端市场上,仅将35岁以下人群所占比例,作为市场活力的衡量标准。

35岁以上的人口显然应成为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但为什么却经常被忽视?

曾几何时,人们默认了工作经验较多,工作年限较长的劳动者应该得到较多报酬。

但是这个概念是伴随着90年代而画上休止符的。

先是年,人事部一纸《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宣告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已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马云是因为早些年毕业的,那时候分配到英语老师那里;后来又去学电脑,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刘强东本来是希望毕业之后能被安排去机关单位做公务员的,结果只好自谋生路。

又赶上了国企改革的90年代,市场经济使企业产生优胜劣汰观念和下岗现象、裁员潮此起彼伏,给职场及就业带来压力和危机。

据统计,年至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多达万,全社会一直在转折,在变革,在动乱,就像一台高速运行的机器。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打工”这个词才流行起来。

年后,随着互联网的盛行,社会又加快了变革,产业也加快了洗牌的步伐。

当知识更新迭代得越来越快、技术经验折旧得很快时,半辈子累积起来的阅历,也许会一夜之间无用武之地。

社会显然开始青睐年轻人,不管是在报酬,创新或学习能力方面。

有HR调侃:“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而35岁之后就成了人力成本。”

#02

中年人难道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

35岁以上中年人难道就真的不用了?

事实正好相反。

在过去数十年中,由于中学课堂上孔夫子“三十而立”这句名言,35岁以上人群在社会上的普遍印象是“自立”“自强”“责任”“担当”。

建国后,在一幅宣传画中,总有几位身强力壮、年富力强的劳动人民,他们荣光散发、踌躇满志,建设社会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也有大批中年人从他们身上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奔向“时代弄潮儿”的行列。

至年时,一大批互联网企业高管更频繁地进入大众视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某些国产影视剧周旋,是大众眼中的优秀企业家。

即使撇开其中龙凤不谈,35岁以上的普通人大多是以自己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平凡又伟大的人生。

他们就是你值夜班回家的滴滴司机和你网购热情battle老板;

他们也可以是朋友圈中的微商或回家时偶遇的外卖小哥、保安。

他们背着贷款、孩子和老人两头顾着,都是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普通人。

去年一个点视频《你好,35岁》引起35岁刷屏般的热议。

原因无他,这部短片如实地表现了35岁以上的人的各种情况,令许多人同情。

一位35岁的项目总监,身边突然多了很多事,有“上班,回家,亲人,好友.”

一位35岁网约车司机自从生完孩子之后,感觉自己身上又多了一份担当,就开始接下更多单子。

一个35岁的业务经理,表示内疚,医院挂了名,都在向邻居求助,由于工作忙,错过了许多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他们35岁,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被需要。

为人子女则需给予家长更多地陪伴与关怀;为人父母需肩负起抚养下一代的重任。

“工作的PPT要看,孩子的作业也要看;账单要看,父母的体检单更要看。”

35岁时,他成为一个家庭的“夹心层”、“顶梁柱”,工作与生活,是一对很难协调的冲突,一直负重向前。

#03

怎样应对“中年危机”?

-

有一种声音说,35岁困境是个人原因导致的:“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出色,你不需要为35岁的门槛而烦恼。”

20年前的这一说法或许是合理的。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高度发展的时期,初入社会的青年,也有机会把握房地产与互联网这两个红利。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在那拼搏大概率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年代,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说出“生活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这样的话。

不过现在刚毕业的那代人恐怕没有这么幸运。

尽管他们能暂时凭借年龄和学历的先天优势将中年人卷进工作中去,但20年之后呢?

在发展红利没有了、在他们已经不年轻了、知识贬值了、学习能力降低了怎么办?

等着他们的恐怕也不过是新一代年轻人更为无情的取代。

其实,当代人对于前途的“无力感”,已日益显露。

美国作家布鲁克斯,52岁时,遭遇“人到中年,精神危机”,典型的特征为:独居、天天累着上班,朋友的话语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有很多不持久的友谊,很少有人信任我······身似浮萍,孤单寂寞,垂头丧气,眼神涣散。”

而这场本来4到50岁就来了的中年危机却早早地降临到了20多岁的青年身上。

书单君在家乡有个堂弟,今年27岁,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至今尚未毕业,便在两个互联网大厂实习。

数年后,她考完了上至四六级、下至教资会计证所能考取的所有证书,穷尽各种手段武装头脑。

可即便如此,周围环境所制造出来的压力还是使她的忧虑无处可去。

她纳闷了,她一路上都是按照社会的既定节奏进行着学习和准备考试、拿到证书......等到研究生毕业后,我已经27岁了,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目前仍可继续在大厂工作,可是当有一天我等到我35岁的时候呢?

“要不,我就回家当个老师,或者考个公务员吧。只要我考上了,应该就能避免“35岁危机”了。”

堂姐的不解也代表着不少年轻人的想法。

请看这些年频频发生的消息:

“刚来到互联网大厂信心满满的年轻人,工作三年后回家考公”

“研究生,还没毕业就想着如何进‘体制内’”

究其原因,似不难说明。

这些抉择不过是他们希望在无法预料的生活里把握一丝确定性。

结论

-

这已不是“就业门槛为35岁”首次登上热搜了。

由年龄引起的焦虑,古已有之。

年年吸引眼球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必须要体验。

应该怎样面对35岁时的忧虑?

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可以回答的。

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到大家各自做出自己的决定。

高晓松在一次节目中,谈到了自己对于“四十不惑”的认识:

“没到四十岁的时候,以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到了四十岁就想明白了,之前不懂的就能懂了。等到了四十岁后,发现‘不惑’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事都不想明白了。”

事实上,不管是选择阅读,还是选择打工,进入私企,还是进入体制,面对着太多未知,许多东西都只是与选择有关,不能判断“好坏”。

毕竟已经撑了35岁,后面等待的是45岁、65岁的危机,我们每一个人恐怕都必须准备好伴随焦虑一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