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有没有这么一家小店,代表着手艺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11-22 16:15:46   点击数:
 

美食串联起古往今来,无论时光如何流淌,一代代美食手艺人总会用他们的独特味道,把匠心传承下来。ta们可能是高楼大厦背后的隐秘小巷中默默飘出的喷香,ta们可能是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为路人奉上热气腾腾的美味。

没有一家小店不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小店组成了“了不起的梧州味道”。在你心中,是否也记住了这么一家小店?

(点击店面名称色块,即可进入详细介绍页面)

徐阿姨扣肉粉店

那皮松肉紧用南乳香汁精心打造的扣肉,五层分明;薄薄的粉条雪白带柔性,在那荡漾着圈圈油花的浓汤中摇曳着。扣肉的红,腐竹的黄,葱花的绿,河粉的白,视觉的冲击让口中的唾液不断的分泌。

炳记牛味粉店

可能许多外地人很难理解:洪水已经浸到脚脖子了,食客们依旧坐在店门前大榕树下,悠然自若地吸溜着牛腩粉,丝毫不觉得洪魔的到来,可以拥有打断他们享受面前美食的能力。这个场景,便是食客们对炳记牛腩粉最真实的夸耀,也是梧州人乐观天性的最好诠释。

白屋巷无名粉店

梧州有这么一间粉店,不但位置偏僻,而且没有名字,却并未因此被人遗忘,反而因它的炒粉、汤粉让人“吃过返寻味”,让食客们对它印象更加深刻,熟客们都称其为“无名粉店”。

言言老友粉店

年阿晴初中毕业,还不知道未来出路的她在姑姑开的粉店帮忙。年轻的阿晴聪明伶俐,对烹饪很有天赋,每天细心学习姑姑炒老友粉的手法,研究食材的采购。就餐高峰期,阿晴还经常帮忙炒粉、煮粉,成了能干的帮手。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不知不觉就过了十年。

航家铺牛杂

阿钧家的牛杂店有点像大隐隐于市的高人,在外看毫不起眼,缩在旧二中侧面(广仁路57号)一个黑黝黝的老房通道里,没有招牌,门口只有小桌两三张,硕大的“上清凉茶铺”毫不客气地抢去了路人的眼球,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这家开了30年之久的牛杂店。

正宗梧州牛肠酸

骑楼城美食街,五坊路小学对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传来一股奇异的味道吸引着过路的行人:一股酸香和肉味融合一体的香味。

老字号三中肠粉店

一块黄布简单写几个字,在店门前一拉,再用钉子简单钉了四个角,就完事了。阿海笑着说:“这招牌还是一年多前才做的,是一些老熟客提醒我们已经是老字号了,要做个招牌告诉别人,所以我们才做了这个招牌。在这之前,我的脸就是我的招牌。”

醒醒田螺

长久做饮食的人,计量时间的单位往往很长,一般都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风雨兼程中,味道坚守如一,品质口碑传承。他们不怕人心险恶,他们最怕失去了坚守,他们不怕商标被盗,他们怕口碑变味,他们不怕闯出梧州,他们怕迷失方向。

邦记面食店

想要维持传统风味,传承传统手艺,必然是辛苦的,而邦记面食店做到了,而且仍然坚持,就像银丝全蛋面一样,坚韧有弹性。这样既传统又有记忆的味道,你会来尝试吗?

颖安餐馆

清晨六点多,天微微亮,凉风习习,阿伟和妻子已经在店里忙活起来了。阿伟把面粉、鸡蛋按比例放入搅拌机,搅成面团,做成金丝线一般的面条,妻子把汤底煲好,热水烧好,配菜也快速摆好了,然后静静等待,等着守约的人们如期而至。这个约定,已经守了35年。

和平粮店

喜爱面食的长辈经常和我们说起梧州老字号的粮店,可惜有很多店铺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消失了,幸好还有一家经历了风霜洗礼,屹立不倒,并为大众熟知,那就是和平粮店。

五福堂龟苓膏

在如今这个时代,龟苓膏早已不再局限于梧州,许多品牌的龟苓膏名扬四海,但在发源地梧州,人们更喜欢来这家店——北山脚下的五福堂龟苓膏。

怡景桂花糖豆腐花

怡景豆腐花陪伴了食侠的童年时光,嫩豆花轻轻滑进碗里,淋上桂花糖浆。最特别的就是那桂花糖浆,色泽呈金棕色,因为浓稠的缘故,会形成一圈小气泡,舀一勺糖浆和豆腐花放进嘴里,舌尖不需用力,桂花香与黄豆香就在唇齿间迸发,一同流进喉咙,再来一口,清甜解渴的滋味,从嘴巴甜到心里头。

饮食文化中,

最受街坊欢迎的总是最接地气的。

比起环境高大上的餐厅,

食客们更加喜欢味道好、性价比高的小店。

很多人觉得,

没有把太多心思花在装饰和环境上的食肆,

往往更有匠心传承。

因此,在梧州人的美食圈里,

一些藏在小街市井中的小店,

总有着无可取替的梧州饮食文化灵魂。

与其相忘江湖,

不如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