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10-7 17:21:07 点击数: 次
今日学习资料分享:陶喆《普通朋友》五线谱有人说,这是一个“吵架”的节目,没错,我们在音乐里碰撞,时常面红耳赤;有人说,这是一个“辩论”的节目,没错,关于音乐的一切,都可以在阳光下争个敞亮。这是《天赐的声音》的文案,很显然,他们乐于看见矛盾,甚至在有意营造矛盾。矛盾冲突是戏剧性的核心,有了矛盾冲突,剧情才能推进,节目才有可看性。用“冲突”当作营销的点,其实这个思路没问题,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就必须做好宣传和营销,这是任何节目都必不可少的环节,好酒也怕巷子深。哪怕是《乐队的夏天》也需要制造一些乐评人与乐队之间的矛盾来增加看点,增加戏剧性,但最后也为观众带来了无比精彩的表演与作品。而一旦这种“矛盾冲突”过大,甚至大过了节目本身,那么整件事情就会开始变味儿。如同现在《天赐的声音》,不断通过剪辑、营销,升级放大矛盾,就这样上演了热搜上的一出出闹剧。以至于我现在看这档节目,对其中的音乐表演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反而是对其中矛盾争吵的片段印象深刻。究竟是我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节目组失焦了?没有丁太升就没有看点随便整理一下丁太升相关的话题就能发现,在《天赐的声音》这档综艺中,他似乎永远处在一个和人产生矛盾的位置。看丁太升怼人和看丁太升被怼,成为了这个节目的一大看点,甚至比舞台还让人期待。丁老师成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工具。以至于当丁太升对歌手表达肯定和认可的时候,主持人也会为了节目效果,阴阳怪气地来一句“丁老师夸人了!”当他微博发的那个“不合时宜”的玩笑,在某些原因的促成下,成功演变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谣言时,作为工具人的丁太升,为某方成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从一开始以丁太升为中心的互怼,到后来孟美岐的导师身份引起的质疑,最后再次回归到丁太升身上的争吵,把乐评人和音乐人、流量和经典以及粉丝之间的矛盾不断放大升级。当孟美岐坐上那个“音乐合伙人”的位置,拥有评价台上各位资历、实力都高于她的前辈的权利时,被质疑是必然的。当音乐合伙人们为了选择年轻偶像,而淘汰了另一个前辈级别的歌手时,就已经成为了节目设置好的“爆点”,观众心中的不满投射到了偶像身上,和粉丝们的维护撞个满怀。在争吵中,粉丝和普通观众都参与了进来,扩大成大规模的骂战,双方都受到了来自对方支持者的嘲讽和攻击,而混乱的局面中,赢家只有收割了一波热度的节目组和靠流量吃饭的营销号。愤怒,是人们的天性,也是某些行业的生财之道。如果节目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那么他们的目的确实达到了,那么,接下来呢?乐评人与音乐人从一百年前起,评论家和创作者就自带一种天然属性的矛盾,几十年前的纸媒时代,乐评人与创作者在媒体、采访上互相抨击、争辩的场面经常发生。“千万别太在意批评,”毛姆说道,“我的第一个短篇被某个书评家苛评。我怒发冲冠,用脏话问候了那人母亲。后来有一天,我把那个短篇又读了一遍,意识到他是正确的。不仅肤浅,结构也糟糕。这件事我一直没忘,几年后,德国空袭伦敦时,我往那个书评家的房子上打了一束光。”虽然话是这样说,许多创作者固然很讨厌自己的作品被人指指点点,不过还是需要承认,评论家这一职业还是有其必须存在的意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从市场的角度来讲,艺术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艺术评论家,艺评这一工作是有助于艺术市场的发展的,使用得当,它可以在部分上改善艺术家的生活。而从责任的角度上来讲,评论家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面对糟糕的文艺现状时,他们可以用看似恶毒,实则内含公心的语言发起攻势,以去邪扶正,激浊扬清。所以创作者和评论者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些倾向于相互推动、相互依存,又不全然。但无论如何,他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但是这种微妙的关系至始至终也没有闹的多难看,争论虽然时常发生,不过本质上依然是就事论事,不会脱离作品以外。万妮达和郝雷的那场辩论中,郝雷那句“你未来就真的只唱不说了吗?”让我有些头疼,我是理解乐评这项工作的,但他这句话已经脱离了乐评的范畴,脱离了作品和表演本身。Rapper只不过是唱了一首歌,他就得出这个结论,这属于滑坡谬误。所以之后他俩一系列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争吵都是在抬杠。反而“和Rapper过不去”的丁太升还是就事论事的,不过回顾一下,这档节目开播以来他好像一直都很就事论事。马頔和许飞合作的《陀螺》,这首歌是万晓利的经典作品,争吵的点居然从“抽陀螺的人与被抽与否”到许飞在表演的时候换了几个姿势,争吵了几个回合,最后不了了之。不过这种争吵远不及一些夸奖和选择更让我迷惑。何昶希在表演的时候,说自己要突破,决定弹唱,当我看到他弹了两个音之后,站起来唱完整首歌,最后深情地抚摸着钢琴,来了一个EndingPose时,我觉得可能是我对弹唱有什么误会。感动吗?不敢动不敢动……还有最新一期被批评“像假唱”的李希侃和朱星杰,当音乐合伙人们在明显更注重音乐编曲创作的朱星杰和想通过舞蹈展现多元化舞台的李希侃中选了后者时,丁太升这个迷惑中带着一丝不解的表情就是我本人。节目组是忘了给丁老师发剧本吗?在面对乐评人提出的问题——除了上面抬杠式的问题时,一小部分音乐人都坚持自我,做出一副拒绝听任何说教、我觉得自己好就够了的姿态,观众们就喜欢看这些挑刺儿的乐评人吃瘪,但是这让节目营造出的关于音乐的讨论变得毫无价值。vava被丁太升骂,万妮达怼丁太升,而在半个月前,就号称要让丁太升明白什么叫好的说唱歌词和Flow的派克特“复仇成功”,让丁太升表示了肯定,粉丝们觉得丁太升“怂了”。这情节让我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网络爽文中的精髓之一“打脸”在综艺中粉墨登场,再次抓住了观众们的眼球。然后呢?除了这些争吵,你还记得多少印象深刻的舞台?节目本身不如吵架有趣首先从剧本层面来说,的确,综艺是有剧本的,但是不让观众察觉剧本的存在也是一档好看的综艺必备的优良品质。每次看到抢人环节,音乐合伙人们在两位歌手之间选择的时候,不知道是剪辑还是个人行为,音乐合伙人明明没有选那位歌手,却做出一副“我选了你你不要选别人”的样子。每当看到这种为了节目效果的刻意行为时,我的心情毫无任何波动,心中只有一个字:假。可笑的是,主持人在每次揭晓结果前还要特意强调一下“除了我没人知道牌子上写的是谁”。我:该配合你的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其次就是动不动就对歌曲上升价值的解说,尴尬得我脚趾都抠出了一幢大别墅。音乐当然是有情感的,但这种情感是靠音乐本身传达的,而不是靠你一句我一句,用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外加升华的语言总结传递出来的,并且这种情感不是、也不能被用来为表演加感情分。这档节目缺乏专业性吗?我觉得未必,胡彦斌、陶喆、张韶涵,包括每期来参加的一些老牌歌手,他们都是华语乐坛的佼佼者。但是在这个综艺里,我们看到的作品基本都是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惊喜和创意的表演。没有给人太多期待的舞台,加上节目组对自己“友好交流音乐观点”的定位,最终只能让互怼占据上风,在我看来,“音乐综艺”之所以叫“音乐综艺”,就是要做到先音乐,后综艺。如果一档音乐综艺的音乐毫无惊喜,最大的看点是乐评人和歌手无意义的争吵,我还不如去看《金牌调解》。当音乐综艺中没有音乐可看,只有抓马的剧情,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爱看煽情、撕逼的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如今《天赐的综艺》特别像学校食堂里的大包子,咬一口,看不到馅儿,再咬一口,馅儿没了。作为普通观众,这样的综艺我不喜欢可以不看,对我来说完全没什么损失,但是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看到这一地鸡毛,我难免感到遗憾和失望。最后借用周传雄微博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音乐是美好的,尽情享受音乐,消费音乐本身吧。”(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钢琴也可以弹吉他的神仙伴奏《普通朋友》任性周儿老师添加下方助教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