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一)先天不足
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与生俱来,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伴其他眼部先天病变。舌淡,脉虚细带弦。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元亏乏,精髓不充,目无所养。多见于眼先天发育不良等。
(二)胆郁痰扰
1,临床表现:眼球震颤,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呕吐恶心,口苦咽干。舌苔薄黄腻,脉弦滑带数。
2,病因病机:痰湿内生,胆胃不和,循少阳胆经上扰清窍,耳鸣目颤。多见于迷路性眼球震颤。
(三)肝肾阴亏
1,临床袁觋:眼球震颤,头晕目眩,步履不稳,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肾阴亏,精血不足,目失所养,致成眼球震颤。多见于中枢性眼球震颤。
(四)血虚生风
1,临床表现:先天即有,有遗传性,眼球震颤,视物模糊,肌肉跳动,手足震颤,耳鸣眩晕,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经脉虚弱,目无所养。多见于先天性特发性服球震颤。
中医看病是综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症的基础上,辨证施治,还可以根据次要症状灵活加减,万人一病,一人一方。
中医治疗还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非常方便。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种病,但中药处方却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
热点
康复案例(中医论治)
眼球震颤是否可以解决呢?细看关于它的中医论治
眼球震颤是一种多为先天性的不自足且有节律性的眼球运动,多表现为水平型震颤,也有少部分是旋转型和上下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会随着年龄慢慢加重导致斜视弱视散光等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失明。此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瘀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
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肝肾亏损,目窍失养,约束失调而成。或平素肝血不足,风热之邪伤阴劫液,引动肝风,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成。亦有因自幼或先天性眼病,胎患内障、宿翳、目珠发育不全,而使眼珠废用,注视无力而成。
中药疏风平颤方案口服,每日一剂,早晚一次。药物组成:全虫、地龙、白僵蚕、防风、当归、丹参、葛根、山药、黄芪等,其中,芍药、当归、山药、黄芪、丹参、葛根等补气养血,活血明目,全虫、地龙、僵蚕、防风、葛根搜风祛风解痉。
康复案例
患儿,女,8岁,年2月初诊。
诊断:
①混合性眼球震颤(双)
②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双)
③屈光不正(双)
裸眼视力右眼0.06、左眼0.04,验光不配合。
中医望诊
少儿气色红润,聪明可爱,语言尚流利,行为恐惧性迟钝,视物有明显代偿性头位,舌瘦质红苔薄白,脉弦数。遂给疏风平颤汤加减,服用3个月明显改善。后又连续服用2个月基本治愈。年1月追踪复诊,眼球震颤消失,病情稳定,无反弹。
讨论
眼球震颤为婴幼儿较常见眼科疾病,临床常可见伴发眼部其他病变,如视神经萎缩、黄斑发育不良、屈光不正等,亦有原因不明、仅为单纯性眼球震颤者。由于视力差,易早期被家长发现。
近年来虽有手术矫正的报告,目的为改善或消除代偿头位,以增进视力,减轻眼震程度,由于病变在脑干、小脑等部位,因此仅做眼肌手术,不可能得到根治,而且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我们一方面总结前人治疗经验,一方面结合中医理论,临床上通过中药治疗摸索了一点经验。近5年的随访发现,大多数患者治疗后视力能维持在一定水平,眼球震颤完全治愈,治疗效果满意。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此类患者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如能进行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视力提高,视野扩大,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自卑心理压力,减少弱视、代偿性头位、斜视等。
坚持早期临床治疗很有意义。本病为疑难性眼病,治疗疗程较长。我们认为这一类疾病应该进行较长期治疗(多在4个月至8个月左右),同时配合矫正视力及低视力训练等辅助疗法,以促进患者尽快达到有用视力。
北京同世堂中医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管是多少年的病情,只要治疗,总有希望。但如果丧失信心,不去治疗,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生命只有一次,希望大家都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自己健康!只作你的肩膀。
长按识别